陈梦家先生是20世纪中国驰骋于文史两界并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学者,尤其在甲骨文、青铜器、汉简、明清家具等研究领域成果卓著,垂范今世,推为重镇。2019年4月14日,文研院和中华书局曾联合举办“陈梦家先生纪念座谈会”,海内外二十余位学者汇聚静园二院,共同追忆陈梦家先生的人生历程,回顾先生做出的重要学术贡献。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朱凤瀚教授在座谈会上发言,探讨了陈梦家先生学术格局的启示意义。时值陈梦家先生诞辰109年之际,文研院征得朱凤瀚教授同意,刊发此稿,以表纪念。本次推送时,文稿由朱凤瀚教授拟定题目,对内容进行增补校对,特此感谢。
今天大家聚会,追述陈梦家先生人生历程,从学术角度评价陈先生取得的学术成果,这是中国人文学界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学术活动。中华书局将陈先生的《美国所藏中国铜器集录》等著作整理出版,是用实际行动来纪念陈先生。中华书局、王世民先生与在座的几位先生近些年来为整理陈先生的遗著付出了相当大的心血,是学界尤其要感谢的。
中华书局出版的《美国所藏中国铜器集录(订补本)》
陈先生我没有见过。我在南开读书时的导师王玉哲先生在西南联大时曾从唐兰先生读研究生,在王先生遵唐先生命所编撰的“宋代金文文字编”手稿中,夹着许多字条,其中多有陈梦家先生读完手稿后提出的意见,可见当时王先生在联大也得到过陈先生的帮助。
回想过去自己的学术经历,从陈梦家先生著作中所得到的学术启示与具体的指导甚多,但认真反思一下,我觉得对我启示意义最大的是陈先生作学问的学术格局。
我们作学问的老师,有直接授业、上课、指导学位论文的老师,也有间接的读其著作而受益的老师,从老师处所得到的教益,应该有几种:一是,研究问题时作具体考证的基本功与逻辑推理能力;二是,不断地提出新认识、新见解,引导你走向学术前沿;三是,指导你形成一个作学问的学术格局。
我觉得陈梦家先生著作对我的教益,最重要的即是这第三种。众所周知,陈先生有几部代表著作,《殷墟卜辞综述》、《西周铜器断代》、《汉简缀述》以及他研究先秦年代学的著作(《六国纪年》、《西周年代考》)。这几部著作涉及不同的学问、不同的年代,涉及到考古学的器型学、古文字学、历史学,但每部著作都有自己的研究体系,一个大的覆盖这一学术专题的系统的学术格局。
这种所谓学术格局,即是说当你研究一个领域的具体学术问题时,你应该尽可能地对这个问题牵涉的历史背景、所涉及的学科理论、与之相联系的其他问题作整体思维,对与此一学术领域相互联系的其他领域的研究状况有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来设计与建立有体系性的研究架构。要做到这一点,那当然就需要研究者重视学术体系、学术理论。而这一点尤值得年青学者在治学中注意。
朱凤瀚教授在“陈梦家先生纪念座谈会”上发言
中国比较传统的人文学科,多有专精于具体的、严谨的考证之学者,虽可能有自己的学术体系,但少明确的表述。上述陈先生的著作出版于二十世纪50--60年代,他在对中国古文字如甲骨文、金文,对中国青铜器作具体、深入研究时,尤注意学术体系的建立,均有宏大的视角,多有当代西方学者研究的思路,这与他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在美欧的学术经历是分不开的。他是在新旧学问相遇时,将中国人文学科引入现代学术路径的有代表性学者。
他写于1947年的《中国铜器综述》,其分章架构,已看出明显的与此前及同时期研究者的不同。论青铜器已不止于器形描述与记录出土地(宋人已有)、铭文,而是将视野扩展到:考古挖掘(发现);地域分布;类型学;文化背景;年代学;断代。从而将中国青铜器的研究更深刻地纳入考古学研究的范畴中,同时将青铜器与历史学相联系。虽尽管由于年代较早,所论有局限性,但是从将青铜器研究纳入现代学术体系角度看,较容庚先生的《商周彝器通考》又大大前进了一步。
对我来说,我从陈先生的著作中受益最多的,是《殷墟卜辞综述》与《西周铜器断代》。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复印技术在国内刚开始推行,这两部书的许多章节,我都靠手抄得到的,包括描绘书上的附图(青铜器器形、纹饰与铭文)。
《殷墟卜辞综述》 《西周铜器断代》
《殷墟卜辞综述》的一些具体观点,有许多已被近年来甲骨学研究的现代水平证实是需要修正的,许多问题也因新资料的发现(包括缀合),在认识上可以得到增补,像裘锡圭先生就专门为之写过勘误的文章。但这部书对于青年学者走上研究甲骨学与商史的学术路程,至今还是有价值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这本书一面建立了一个系统研究甲骨刻辞的较完备的架构,使人知道要研究甲骨文,要通过甲骨文研究商史,会涉及到哪些相关的学术专题,可以从哪些方面去思考,而不是一下子扎进某一个具体的学术环节中(比如释一个或几个字,比如考释几片甲骨,比如专门去研究甲骨文所见的什么事物)。另一方面,陈先生的这部书不是重在罗列以往的成果(其他学者与他本人的已有的认识),在告诉我们这个问题是什么答案,什么人怎么说的,而是使你读完后了解到研究到了什么水平,特别是会启发你提高眼界,去解决并未搞清楚的问题。再有,他在《殷墟卜辞综述》中有许多启示,比如他对贞人组的认识,将董作宾的“文武丁卜辞”纳入一期武丁时期,从中分出了“子组”“午组”“师组”这几个董氏未提及的贞人组。对于商代神灵体系的看法,看了之后,你虽然未必同意他的看法,但他的研究着眼点,分析问题的思路,他要达到的目标,会启发你去在这个问题的研究上做进一步的努力。
陈先生的《西周铜器断代》是我领会西周青铜器的分期断代与铭文梗概的入门著作,此书也很好地体现了上述所说的学术体系、格局的设置,将青铜器形制、纹饰作为分期、断代的基础,并通过铭文系联同时期器物,是继承郭老《大系》的方法,但《断代》有所不同的是,在大的断代分期格局下,会以铭文内容所涉及到的西周重要史事、制度作为线索将有关器铭串联起来。此书虽称断代,但并不是一个将器物排队的著作,实质上是在铜器断代的框架下,系统地讨论西周器铭所涉及到的西周史若干专题的研究著作。此书虽因反右运动,停止了陈先生继续在《考古学报》发表系列性成果的机会,终止于西周中期,但他研究西周铜器、金文,并以此为主要资料与路径研究西周历史的科学框架已经昭示。在他之前,虽有《大系》(更多的是断代解释铭文、分国别——建立标准器法),但像陈先生这样以西周铜器断代为基础,以铭文内容为线索串联铜器及铭文,分期断代地阐释铭文,同时论述西周金文体例、文法,并抽取铭文中所反映的若干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专题考察【比如1、地理部分:金文中都邑;2、周礼部分:册命、礼、赏赐、职官(未作全)、亲属称谓(未作);3、土地制度、社会经济(未作)】,在他之前也是没有的。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这部著作所带来的新鲜气息,实际上超越了同时代的学界同仁。虽然这部著作没有完成,在铜器断代上多有可商榷之处(比如将昭王时器定在成康,比如对若干器铭的考释包括文字也多有可纠正之处),但这部著作对青铜器与金文研究,对西周历史的研究,影响极为深远。后来白川静的《金文通释》是在断代模式下所做更系统的独立研究成果,在架构上应该是受到了这部书的影响。唐兰先生的《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徵》的路径也与此书大致相同(不同的是唐先生在具体器铭文字、文句与相关史事的解释上较为扎实,唐先生提出的“康宫”之类重要断代原则,也显现出唐先生独具慧眼之长处)。直到今天,可以说凡研究西周青铜器、西周金文与西周史的学者,皆仍要将此半个多世纪以前的著作列为案头必备,即可见其重要。
1946年陈梦家先生在美国芝加哥大学
今天我们在此纪念陈先生,并祝贺其《美国所藏中国铜器集录》修订本的出版,也使我们有机会共同讨论一下陈先生在青铜器著录书的架构方面给予我们的启发。在陈先生之前,中国学者也已有作海外铜器图录的举措,如《海外吉金图录》(容庚,1935年),但无论是系统性与编撰体例上都不能与陈先生此书相比。陈先生在芝加哥大学讲学后,所以要克服困难留下来去作在美的青铜器资料收集工作,是他比同时代的其他学者更深刻地认识到青铜器对于中国考古学、中国历史学研究的重要性。此书所收器物并不都有铭文,所以,他已超越了治器铭、作古文字研究的范畴,进入由考古学视角研究青铜器的更宽阔的天地。陈先生对每一器类著录的方式,采用了器型学的分类方法,如A1--A117鼎,据形制分为九种【如分裆鼎、方鼎等】,文字说明非常详备(1、图像著录书 2、铭文著录书,本书著录号 3、尺寸 4、铭文字数与释文 5、年代 6、流传【旧藏】 7、现藏处 8、相当于备注,涉及修理情况、同铭器物、铭文简短考释、纹饰时代特征等),也给予了此后出版的各种青铜器著录书以重要的借鉴。而且此书所收器物绝少可疑的伪器,也可见陈先生当时从实践与理论结合基础上所达到的鉴定水平。此书除以上所述外,还有另一重要意义,即提醒中国学者,对中国青铜器(包括其他类文物)的研究要开拓视野,要有国际眼光,要重视海外资料的收集,包括海外文物整理流传的信息与研究的成果。从2012年起,我和几位同仁受国家文物局委托,承担了“海外中国青铜器调查”的重要项目(在座王世民先生、李零先生皆是这个项目开题、中期考核、结项的专家,给予了多种指导、帮助),此项目已于前年结项,并将于明年上半年将全部信息编撰为多卷本《海外中国青铜器集录》 交付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此书已得到国家出版基金的支助,书中也收入了陈先生此书中不少资料,特别是他亲自采访获得的美国私人藏家的资料,可以说是沿着陈先生编此书的路径,做了一些他曾有计划而未及做的工作(他本计划出版《北欧所藏中国青铜器》、《加拿大所藏中国青铜器》一书)。
综上所述,我觉得陈梦家先生在学术上的贡献相当多,也涉及到众多领域,我上边所讲到的只是他在甲骨、青铜器及金文领域的研究,而且着重于他给予我影响最大的有关学术研究格局的问题,谨以此深刻缅怀陈先生。说的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