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伊朗——来自民间的视野

发布时间:2020-03-17


朱玉麒


2012年元旦前后,我有了一次伊朗之行,一次从德黑兰到霍尔木兹海峡的经历。在这次不寻常的游历中,我寻找几千年来丝绸之路上中国的西方邻国;用自己的镜头记录了今天的伊朗和古代的波斯:土地、人民、城市、巴扎、政治、文化……。在历史与现实的时空穿梭中,我要告诉大家一个来自中国民间的视野:伊朗是我们的友邦,是我们的镜子,是一个有着淳朴、美好、善良心地的人民的国度。



一 、在美国的阴影下选择伊朗


      谢谢各位放弃周末的休息时间来听我做“伊朗归来话伊朗”的第二讲。第一讲是由我们同行的孟宪实老师来讲的。我们在元旦前后去过一次伊朗,回来以后,被荣幸地邀请在国家图书馆与大家交流去伊朗的感受。

      其实我到这儿来讲伊朗还是非常紧张,就像我当时去伊朗下飞机那一刹那的紧张一样。当飞机在德黑兰着陆的时候,所有的女士全把头巾给包上了,包括中国人,给你的感觉确实是一个非常恐怖的事情。

      我今天来这儿讲,并不是说面对大家有恐怖的感觉,而是因为自己对伊朗的不熟悉却敢于演讲感到紧张。五、六年前,我也在国家图书馆做过一次讲座,讲的是我自己研究的专业——新疆问题。我在新疆生活了二十年、在这一领域也做了多年研究,因此我讲的时候,觉得那个题目连自己都被感动了。但是讲伊朗呢,就不是这样了。我过去最讨厌的一件事情,就是有些所谓的作家到哪个地方走马观花旅游了以后,就写文化游记,写完以后就发表,以为自己对这个地方的理解已经非常深刻。今天我自己呢也是做了这么一件事情,我其实是第一次去伊朗,结果我在这儿要来给大家讲伊朗。

      为什么又敢于来讲呢?有一个原因,就是虽然第一次去伊朗,去了以后却深受感动,这种感动久久不能平息。我想把这种感动汇报给大家。我很希望我们多数的中国人在经济能力能够达到的情况下、想出国旅游的话,最好能够去一趟伊朗。抱着这样的目的,我就跟大家来交流我去伊朗的感受。

      更重要的呢,我这次去伊朗已经假想了一个比较巨大的牺牲,就是得到伊朗的邀请以后,我就发现我的护照要过期,就换了一个新护照。可是拿到这个新护照后,同时又得到了去美国交流的机会。在一本新的护照上你会有一个去伊朗的签证,当下一步你去美国的时候,这个唯一的签证记录——伊朗——的护照在美国签证官面前是否会引起怀疑?他们让不让你踏上美国的土地?你就要面临这个考验:也许你去不成美国,而且这一拒签记录影响你终身。我们大家都知道,伊朗今天是世界上跟美国作对最顽固的国家。在这个时候你就必须有一个选择——当时我还是选择了伊朗。为什么我选择伊朗呢?就是觉得去美国固然非常重要,一个二百年的美国现在变成一个伟大的强国,当然是有很多可以学习的地方。但是你看一下眼前的中国,你会发现中国基本上已经快变成美国了,中国的现代化让我们看到了美国的影响。可是伊朗呢?我们却还是非常陌生。所以,虽然面对着美国一触即发的炮火和自由女神像的拒绝,我最后还是选择了伊朗。

      不过话要说回来,等我1月8日从伊朗回到中国,1月10日按照临去前的预约到美国大使馆签证的时候,也没有遇到障碍。美国的签证官所代表的美国还没有这么小气,看了一下我崭新的护照上醒目的伊朗签证,也没问什么,“啪”一声盖了章,说过两天你来取签证吧。在寒风中排了三个小时的队,结果一分钟以后呢就拿到了去美国的签证。我后来也去了美国,也是第一次去美国,我看到了一个伟大的美国——一个让我也非常服气的、二百年便崛起的伟大帝国!我们还不能随随便便地说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觉得以后应该和大家交流一下我去过的美国。

      在目前的形势下将两个国家对照起来看,对于我们中国来说是非常有意思的。今天我虽然在这儿讲伊朗,我是在美国的阴影下讲伊朗,我是在中国的观照下讲伊朗——我其实是在讲中国。

      大家知道,当我们决定在2011年的12月29日去伊朗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在西方的制裁下伊朗的咆哮、伊朗的反击。我们可以看到2011年11月29号英国的驻伊朗使馆被焚烧,然后是12月4日美国的无人侦察机被击落,所以美国也很恼怒。而且伊朗继续刺激美国,发出消息,要在12月25日开始在霍尔木兹海峡进行为期十天的军事演习;如果继续对伊朗的石油出口进行制裁的话,伊朗也要毫不客气地封锁霍尔木兹海峡。稍微有一点儿世界地理知识的人都会知道,封锁霍尔木兹海峡就等于封锁了世界上将近一半的石油与天然气出口,海湾石油大国如沙特、阿联酋等等的石油都会因此而被封杀。霍尔木兹海峡是非常有意思的地方,阿拉伯半岛伸入海峡的顶端像踢足球的脚尖一样,脚尖的两边都是150公里非常狭窄的海域,都被伊朗的国土控制住。我们发现伊朗是说了非常狠的话,这样也就更加激怒了这些超级大国。

      我们可以看到,在主流媒体下,我们多年以来所了解的伊朗实际上已经被妖魔化了。被谁妖魔化了呢,被美国及其同盟如欧盟,被我们今天的媒体,被我们的网络。即使在中国,我们打开任何一个网站,都可以发现,伊朗似乎即将要被美国不费吹灰之力而打倒,保守、愚昧、独裁、邪恶,所有的脏水都泼在了伊朗的身上。在这样的时候我们选择去伊朗,确实是非常危险的。

      大家都应该记得1970年代后期,1976年我们粉碎四人帮,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此后的岁月有所谓“改革开放30年”的说法。可是几乎是在同时,1979年,伊朗的巴列维王朝被推翻,然后呢,进入了政教合一的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时期,整个的国家被封闭起来,就像我们看到的伊朗女子一样,沉重的黑袍、黑头巾披上了身、裹上了头,这个国家反而是走向了一个闭关锁国的状态。不仅仅是因为美国的谣言,也因为它自己本身的国策,使得我们对伊朗的了解变得非常陌生。

      可是在过去,我们对伊朗其实是非常熟悉的,所有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在古代中国的西边,有一个强盛的波斯帝国,有时候它又叫条支,又叫安息,中国的史书对这些名称的记载,不绝如缕。而它跟今天的伊朗到底是什么关系,它们到底走向了哪儿?我们现在太不熟悉了。这就是我所以要选择去伊朗、所以要在美国和伊朗之间选择后者的原因。在美国的阴影中去了解伊朗,也就讲到了我今天“来自民间的视野”的第一点——在超级大国的阴影下去选择伊朗。


二、对一个文明古国的致敬


      其实就是没有美国的阴影,我们也会去伊朗。这就是我今天讲到来自民间的视野的第二点——我选择去伊朗,是对一个友好邻邦的巡礼,对一个文明古国的致敬。因此在讲到我寻访伊朗的经历之前,我应该和大家简单地回顾一下古代伊朗在我这样一个普通的历史学者眼中的情形。


1、伊朗的历史与丝绸之路

      从文化的角度来了解伊朗,我们知道它是与波斯共生的,古代的波斯就是今天的伊朗,虽然这期间还有许多需要分说的问题。古代波斯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国家,公元前550年,那是什么概念呢——是中国的春秋时代,我们整个东方、整个中国的核心区域,还处在一个四分五裂的状态中,后来就出现了所谓的战国七雄,七个比较大的国家合并了许许多多的小国家,这些个诸侯国家在整个的黄河流域开始了我们东方文明的曙光。在那个四分五裂的中国时期,伊朗高原已经出现了一个伟大的皇帝叫居鲁士(Cyrus,BC. 590-BC. 529),他推翻了当时的米底部落而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波斯帝国。这个波斯帝国有多大?在国王大流士一世(Darius I,BC. 522-BC. 486)时期,波斯帝国达到鼎盛,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横跨亚非欧!我们就知道是怎样一个巨大的国家出现了。



      我们现在可以看看这个横跨亚非欧的帝国地图,深绿色的地方,就是当时的波斯帝国,大家就可以看到,它的左边(西部)包围了半个地中海,上面(北部)直抵黑海、里海和咸海,下面(南部)则除了波斯湾、阿曼湾以外,还占据了整个的阿拉伯海北部海岸线,控制了整个印度洋。与我们直接相关的,它的右边即东部领土,则直接地插入到了中亚地区,跟今天中国的西部疆域接壤。所以波斯帝国曾经是跟中国接壤的国家,是我们的近邻,而不是远亲。波斯帝国要比今天的以德黑兰为首都的伊朗国家大得多,在今天的伊朗国土的左右,都是波斯帝国的范围。后来是因为希腊、罗马的崛起,以及阿拉伯帝国、中亚国家的纷纷崛起,使得波斯帝国最终局限、据守在伊朗高原上面。

      但是毫无疑问,留在我的古代阅读记忆中的波斯,确实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与中国完全不同的文明古国。它曾经是中国的一个重要邻国。即使到今天,我们知道古代伊朗语族中重要的波斯语,从伊朗到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到巴基斯坦和印度,以至于中国的塔吉克族,都在使用。阿富汗从伊朗分离成为独立的国家,也是直到18世纪后期,由于英国的操纵才完成的。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国家的地理位置要比中国危险得多。我们中国现在也总是感觉到威胁,可是只要看看伊朗,它处在来自阿拉伯半岛和欧洲以及整个亚洲的不同文明的夹击中。自从公元前550年到今天,2500多年当中,波斯帝国经历了很多的巨变。从亚历山大的东征到来自阿拉伯的攻击、来自蒙古帝国成吉思汗的西征、乃至欧洲世界的包围和掠夺,东来西往,重创不断。但是最终,作为核心地带的伊朗高原的伊朗文明还是成立、成长起来了。从文明形成的角度来看,伊朗高原特殊的地理位置恰恰造就了历史上东西方文明在这个地方交汇的格局。我们把这样的地方称作文明的十字路口,称作“文明的交汇”——它是一个褒义词,但实际上在这个交汇的过程当中,经历了多少的屠杀,现在已经不知道了。总之,我们可以看到2500年当中的伊朗古国,经历了多少的曲折和沧桑,现在我们在网络上都可以下载到以下关于波斯—伊朗的大同小异的历史阶段介绍:

1、波斯帝国(前550年—前330年)

2、希腊时期(前330年—前170年)

3、帕提亚帝国(前170年—226年)

4、萨珊王朝(226年—650年)

5、伊斯兰教时期(650年—1290年)

6、蒙古人的统治(1219年—1500年)

7、萨法维王朝(1500年—1722年)

8、欧洲人的“大博弈”(1722年—1914年)

9、第一次世界大战及之后的巴列维王朝(1914年—1921年—1979年)

10、伊朗伊斯兰共和国(1979年—)

      从上面粗线条的勾勒中,我们可以看到它经过了波斯帝国的时期,又经过了亚历山大东征以后被希腊所占领的时期,中国史书称其为“条支国”。后来又经过了帕提亚帝国,中国史书称“安息王朝”。又经过了萨珊王朝的时候,这时也是伊朗非常辉煌的时代。而伊斯兰教在公元651年西进伊朗高原,占领波斯全境,伊朗全境就成为了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大帝国的一个行省,伊朗进入到了伊斯兰化时代。然后又是塞尔柱、花剌子模、蒙古人的西征,蒙古人在这里建立了伊儿汗国。然后是西察哈台汗国入侵,建立起短暂的帖木儿帝国。再后来是萨法维王朝,成为伊朗历史上第一个以伊斯兰教什叶派为国教的朝代。而当强大的英帝国崛起以后呢,整个的伊朗又在英国的控制底下,再往后就是俄罗斯的兴起对它的控制,是欧洲人的“大博弈”时期,伊朗经历了赞德、恺加王朝时期。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国家从来就没有消停过,从来没有停止过外族的入侵。一直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它也一样地被英国和俄罗斯所控制。最后是在1921年,一个叫巴列维的将军宣布伊朗的独立,建立了所谓的巴列维王朝。

      巴列维王朝离我们的时代就非常近了,这个王朝推行现代化,使得伊朗与世界的距离也接近了。但是代价也很沉重,那就是控制它的英国要石油、苏俄要石油,给不给?只好给,在大量石油被掠夺的情况下换来了他们国家的现代化。因此到了1979年前后呢,这种牺牲国家利益而带来的进步以及政治的独裁、贫富悬殊等等矛盾,激怒了它的宗教团体和和国家的激进分子,他们联合起来推翻了巴列维王朝,在1979年欢迎霍梅尼回国,建立了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重新强调伊斯兰教治国的政教一体,霍梅尼成为了伊朗国家的最高领袖。而在此同时早些时候,我们中国粉碎了四人帮,华国锋代表中共中央出访伊朗,可是等他回来的时候,伊朗就变色了。从此两个国家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但是两个国家在国际地位和利益上面,在很多地方是非常接近的,互相之间的互利互惠,还是做了非常多的事情。这样的话,就迎来了西方列强的眼红。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西方对伊朗的制裁,实际上也是对中国的制裁,这两件事情是连接在一起的,中国在伊朗的问题上,是脱不了干系的。而中国和伊朗的利益攸关,从古代开始,就已经被联系在一起了。

      在上面的这幅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在古代的东方和西方的世界里面呢,丝绸之路是一条非常重要的贸易通道,也是我们中国打开西方之门的非常重要的文明通道。而在这条道路上,伊朗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下面是一幅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的地图,我们可以看到,丝绸之路在东西方陆路交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交接点,是中国新疆的喀什,维吾尔语作“喀什噶尔”,在帕米尔高原的东侧。帕米尔高原即葱岭,是东西方在亚洲大陆上非常重要的分界线,一旦翻过葱岭进入喀什噶尔,就进入了东方。在伊斯兰史料里,一直把喀什称为“中国之门”,前不久有一位伊朗德黑兰大学的教授乌苏吉(M. B. Vosoughi)曾经在这里讲到过这样一个问题(乌苏吉教授关于这一问题的中文论文《波斯文献中关于喀什噶尔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的记载》,由林喆翻译,王一丹校,发表在《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第8-14页)。



      我们可以看到喀什噶尔以西丝绸之路所经过的地方,当年是在波斯帝国也就是伊朗文明的影响下面。可以说,丝绸之路的一半是受到伊朗的控制和影响,另一半则是我们中国的控制和影响,喀什噶尔以东的丝绸之路影响是来自于中国的,这是由民族、地理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分界。当然,还不可或缺的、丝绸之路通向印度次大陆的部分,是来自印度的影响。西部的波斯风、东部的中国风、南部的印度风,构成了丝绸之路文明影响的重要元素。在东西方文明交汇的过程当中,伊朗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除了独特的波斯文明之外,它还把地中海的希腊罗马文明、阿拉伯的文明,通过丝绸之路引进到了东方。为什么在整个的亚非欧交流中,伊朗会是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交汇点和传递者呢?就是因为在古代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通过中亚陆路来进行交流是唯一的渠道;而即使到海路也开通的时候,由波斯湾而阿拉伯海、印度洋的航海交通,伊朗仍然是重要的舵手。因此,中国和伊朗就在2500年当中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邻居,这种影响一直到今天。

      丝绸之路这个名称不是我们中国人起的,是一个叫李希霍芬(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1833-1905)的德国人在其1877年的《中国》第一卷中提出来的。很快,这个写成die Seidenstrasse的词被西方学者普遍认可,而在英文世界里以Silk Road被更广泛地传播。确实,这条东西方文明交汇的道路,如果用一个非常形象的物质来形容的话,最美妙的东西无过于丝绸了。在古代文明史中,中国的输出品给西方的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刺激和激励,这其中,丝绸是最奢华而神秘的。对于丝绸的描述,隔开了千山万水,经过了重重翻译,罗马帝国的人知道织丝的蚕是长在树上的,说它们树上吐丝等等。希腊罗马时代的诗歌在描写丝绸的时候,也总是把它当成一种遥远东方的、神秘色彩的东西来讴歌,如:

赛里斯人从

他们那里的树叶上采下

非常纤细的金羊毛

——[罗马]维吉尔(Publius Vergilius Maro,BC. 70-BC. 19)《田园诗》

      所以,丝绸带来了巨大的诱惑,他们极力地要向东方去寻找一种不同于西方的丝绸文明。

      可是西方人是怎么知道丝绸的呢,通过西方历史文献的记载我们得知,西方人知道丝绸是在公元前53年,是伊朗人告诉了西方——中国有一种东西叫丝绸。当时是伊朗安息帝国的帕提亚王朝时代,罗马帝国的克拉苏带着七个军团东征,入侵伊朗高原,并一直往东,连印度也打下来了。当然,他们在各地都遇到了抵抗,在伊朗高原也遇到帕提亚人的抵抗。帕提亚人的战术非常高明,往往在战争中假装失败,带着自以为得胜的罗马军队往回奔跑,跑着跑着,忽然就骑在马上施展出回头射箭的本事。这种功夫是从匈奴人开始的游牧骑兵战略那里学的,罗马军队因此吃亏不少,后来就提高了防范。帕提亚的军队最终还是失败了,但是在有很多次非常精彩的战斗,使得罗马人刮目相看。当中有一场也是假装逃跑,跑到一个山坡上,忽然在光天化日当中舒展出一幅非常巨大的东西,柔软,却在阳光的照耀下异常刺眼,以至于所有罗马军团的人都睁不开眼睛。这个时候的帕提亚人开始射箭,把罗马军队打败了。罗马人发现了帕提亚人一种非常柔软而厉害的武器,因此当他们战胜了帕提亚人之后,就到处去缴获这一战利品,他们被告知这就是来自中国的丝绸。丝绸从此作为战利品输入到了罗马的宫廷,但它没有再一次成为武器,而是成为了罗马妇女最佳的服饰衣料。也可以说,它成为东方世界的贸易武器,使得丝绸之路因此而畅通。而这一切,是与伊朗人这个中介大有关系的。


2、“识宝传说”中的波斯与中国人

      伊朗不仅在丝绸之路中承担了中介的角色,同时也给中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我在这里举文学作品的例子来说明。在民间文学当中,按照学者们的类型分析学说,每一个民间故事都可以找到其归类,它一定是从某一个类型出来,然后变异而传说开来的。在中国的民间传说当中,就有一个类型叫做“胡人识宝”。胡人就是来自中亚以西的民族,他们能够懂得宝贝,这些宝贝在我们中国人看来并不稀奇,但是在他们眼里却都是价值连城,在中国的许多城市里便有了巨大的宝物交易。这些故事在唐朝人的记载中最多,而唐朝正是中国在丝绸之路交流中走得最远、最为开放的时代,到了北宋以后这条丝绸之路就没那么畅通了。北宋的人还真的非常渴望像唐朝一样的气魄和胸怀,胸怀世界,可是做不到。做不到怎么办,就编书来表景仰,有一本叫《太平广记》的类书,就编辑了大量唐代的传奇故事。当中的第402卷,选的故事非常精彩,多有胡人怎样在中国识宝的传说,我们可以举两个例子。

      大安国寺,睿宗为相王时旧邸也。即尊位,乃建道场焉。王尝施一宝珠,令镇常住库,云值亿万。寺僧纳之柜中,殊不为贵也。开元十年,寺僧造功德,开柜阅宝物,将货之,见函封曰:“此珠值亿万。”僧共开之,状如片石,赤色。夜则微光,光高数寸。寺僧议曰:“此凡物耳,何得值亿万也?试卖之。”于是市中令一僧监卖,且试其酬直。居数日,贵人或有问者。及观之,则曰:“此凡石耳,瓦砾不殊,何妄索直!”皆嗤笑而去。僧亦耻之。十日后,或有问者,知其夜光,或酬价数千,价益重矣。月余,有西域胡人,阅市求宝,见珠大喜,偕顶戴于首。胡人贵者也,使译问曰:“珠价值几何?”僧曰:“一亿万。”胡人抚弄,迟回而去。明日又至,译谓僧曰:“珠价诚值亿万,然胡客久,今有四千万求市,可乎?”僧喜,与之谒寺主,寺主许诺。明日,纳钱四千万贯,市之而去。仍谓僧曰:“有亏珠价诚多,不贻责也。”僧问胡从何而来?而此珠复何能也?胡人曰:“吾大食国人也。王贞观初通好,来贡此珠。后吾国常念之,募有得之者,当授相位。求之七八十岁,今幸得之。此水珠也。每军行休时,掘地二尺,埋珠于其中,水泉立出,可给数千人,故军行常不乏水。自亡珠后,行军每苦渴乏。”僧不信。胡人命掘土藏珠,有顷泉涌,其色清泠,流泛而出。僧取饮之,方悟灵异。胡人乃持珠去,不知所之。(《太平广记》卷四○二引《纪闻》)

      这个故事讲的是唐玄宗的父亲唐睿宗,他当王子的时候在长安的长乐坊居住,后来当了皇帝,住过的那个地方,一般的老百姓是不能居住的,就施舍为寺庙,叫大安国寺。睿宗皇帝还施舍了一个价值一亿万——大概是一亿万贯铜钱吧——的宝贝作为镇寺之宝,而寺庙里的僧人拿回来一看,这么一个破石头怎么会值一亿万呢?皇帝赏赐的东西,也不好意思说穿,就把它收在宝库里面。到了唐玄宗执政的开元十年,大安国寺要做功德,就有和尚去打开宝库,看看哪个东西可以拿出来卖。结果发现这个不起眼的宝贝,上面写着价值一亿万,他就把那个一亿万的东西拿到了长安城的西市或者东市去卖。结果所有的商人都嗤笑他,说:“这个东西就是块平常的石头,和砖头瓦块差不多,哪怕就是皇帝给的,也不值那么多钱啊!”卖了几天也没卖掉,和尚自己也感到很没面子。后来有人就看出来说:“这个东西夜里发光,可能是个夜光珠,能不能给个几千两银子,我们就买下来?”和尚说:“不行。”那就算了,而价钱也渐渐地高了。再过了一个多月,长安市场上来了一批胡人,到处求宝,一看到这个石头呢,所有的胡人全部跪下了,对着它是顶礼膜拜。然后其中一个比较尊贵的胡人就通过翻译问:“这珠宝价值多少钱?”和尚说:“一亿万。”胡人买不起,把玩了很久,最后恋恋不舍地放下走了。但是第二天又来了,翻译说:“这个宝贝确实值一亿万,可是这些胡人在中国待久了,没这么多钱了,还有四千万,能不能把它就转让给他们?”和尚本身也觉得这个石头实在不值那么多钱,四千万简直就是天价了,于是就汇报给大安国寺的方丈,把这个东西卖给了这个胡人。第二天胡人就拿了四千万贯钱,把石头买走了。买的时候,还一个劲致歉说:“四千万实在对不住这个珠宝,请不要见怪。”和尚也好奇,便问:“虽然东西卖给了你们,你得跟我说说你们从哪里来,为什么它就能值一亿万,有什么用场。”胡人就说:“我们都是大食国的人,我们的国王在唐太宗贞观年间与中国交往,把这个宝贝作为贡品献给了太宗皇帝。但是自从丢失了这个宝贝以后,却又常常思念它,就发出诏告:只要谁能够把这个宝贝收回,就授予他宰相的职位。我们找它有七八十年了,现在终于得到了。它是水珠,把它带在身边能够找水,行军休息的时候,只要掘地二尺,把水珠放下去,马上就有泉水涌出来,可以供几千人饮用,所以有了它,行军打仗都不用发愁缺水。自从丢失了这个水珠,行军的时候总是干渴难耐。”和尚听了这个解释,觉得不可思议。那个胡人就让手下的人掘土埋珠,一会儿就有清澈的泉水流了出来,和尚喝了这水,才发现这水珠果然非常灵异。那个胡人拿了水珠走了,不知所终。

      唐代的大食国是指伊斯兰教东征后建立的阿拉伯帝国,其中与唐朝往来密切的,是包括了伊朗高原在内的黑衣大食国,太宗时代进贡水珠的,应该还是波斯胡人。这个叫《水珠》的传说就说明了伊朗高原等西亚干旱区对水的要求,以至到处寻求能够掘地得水的宝贝。

      还有的故事通过胡人识宝来体现我们中国人的朴实厚道:

      司徒李勉,开元初作尉浚仪。秩满,沿汴将游广陵。行及睢阳,忽有波斯胡老疾,杖策诣勉曰:“异乡子抱恙甚殆,思归江都。知公长者,愿托仁荫,皆异不劳而获护焉。”勉哀之,因命登舻,仍给膳粥。胡人极怀惭愧,因曰:“我本王贵种也,商贩于此,已逾二十年。家有三子,计必有求吾来者。”不日,舟止泗上,其人疾亟,因屏人告勉曰:“吾国内顷亡传国宝珠,募能获者,世家公相。吾衒其鉴而贪其位,因是去乡而来寻。近已得之,将归即富贵矣。其珠价当百万,吾惧怀宝越乡,因剖肉而藏严。不幸遇疾,今将死矣。感公恩义,敬以相奉。”即抽刀决股,珠出而绝。勉遂资其衣衾,瘗于淮上。掩坎之际,因密以珠含之而去。既抵维扬,寓目旗亭,忽与群胡左右依随,因得言语相接。傍有胡雏,质貌肖逝者。勉即询访,果与逝者所述契会。勉即究问事迹,乃亡胡之子。告瘗其所,胡雏号泣,发墓取而去。(《太平广记》卷四○二引《集异记》)

      这个叫《李勉》的故事说李勉在河南开封的浚仪县担任县尉期满,沿着汴河坐船要去扬州。经过睢阳即今天的商丘的时候,有一个年老的波斯胡人柱着拐杖来对李勉说:“我是个异乡人,现在得了重病,想要回到扬州去,知道您是位长者,希望托福于您而前往。”李勉很同情他,便让他上船同行,途中还管他的餐饮。波斯人非常感动,就跟李勉说:“我在波斯是个王族,在中国经商,已经二十年了,家里有三个儿子,他们一定会来找我的。”没几天,到了泗水上,这个波斯人病危了,因此就支开其他人,而对李勉说:“我们波斯国丢失了一个传国的宝珠,招募能够找回来的人,可以世世代代担任王公宰相。我贪图这个名利,因此离开家乡到中国来寻找。现在呢我把这个宝贝找到了,只要回国,我就可以大富大贵。这块珠宝价值百万,我担心带着宝贝穿越异国他乡不方便,就割开自己的肉把它藏在了里面。现在不幸得病,要死了。感激您对我的大恩大德,请让我把它赠送给您。”说着就用刀割开大腿,宝珠从肉里出来了,波斯胡人也死了。李勉给他准备了丧葬的被服,把他埋葬在了淮河边上。掩埋他的时候,悄悄地又把宝珠放进了他的嘴里。扬州这个地方在唐朝是非常富饶的都市,当时有“扬一益二”的说法,就是说全国最富裕的城市,扬州第一,成都第二,北方的都城洛阳、长安都排不上。因为在长江边上,经常就成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终点,很多的波斯胡人汇聚在扬州做生意。李勉到了扬州之后,就经常到热闹的集市上去接触这些波斯人。后来他看到有一个人长得跟死去那个波斯老胡很像的年轻人,就去询问,说起来果然是那位老胡人三个儿子当中的一个,因此就将他父亲埋葬的地方和珠宝的下落告诉了这个年轻胡人。年轻人到了墓前就嚎啕大哭,挖开墓葬,得到了这个珠宝就回国了。

      这样的传说故事在唐朝的小说里面一个接一个,表现了我们中国人的好奇,也表现了中国人的正直。同样,其中的波斯人跟中国人做生意的时候,也都非常诚实,你说这个东西值一百万,他就给你一百万;你说这个东西值三十万,但他认为值一百万,就会给你一百万。在唐朝的许多识宝传说故事里面,描写了丝绸之路上一些诚信商人的品格,所以在唐朝,中国人都非常愿意跟波斯人做生意。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珠宝传说出现在中国的唐朝呢?我们的研究者曾近指出:公元的651年,就是阿拉伯帝国征服伊朗高原、萨珊波斯王朝灭亡的那一年,是中国的唐高宗永徽年间。此前波斯帝国曾经多次向唐朝求救,但远水不解近渴,中国鞭长莫及。波斯灭国的最后一个王子叫卑路斯(Pirooz),也曾来中国求救,唐王朝便在葱岭西边的吐火罗地区(今阿富汗一带)设置羁縻州,在卑路斯所在的疾陵城(今伊朗东北部)设波斯都督府,任命卑路斯为波斯都督府都督。但这些有限的援助没有能够阻挡伊斯兰教的东征。卑路斯最后被迫流落唐朝,而被高宗收留、赏赐,最后死在长安。虽然中国的援手没有能够使得波斯复国,但是因为中国的友好态度,使得当时的波斯贵族都纷纷仿效卑路斯而东逃中土。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大量的伊朗珠宝流失在中原,也带来了胡人识宝传说的流行。而胡人对宝物交易的出手大方使中国人对波斯胡商之富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让诗人李商隐在《杂纂》中用“穷波斯”来指称一种完全“不相称”的现象。一直到了明朝的通俗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中,还有着明朝商人与波斯胡商诚信交易而发迹暴富小说《转运汉遇巧洞庭红,波斯胡指破鼍龙壳》。因此,在古代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对波斯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这种美好而深刻的印象就通过文学的故事代代相传。


3、我们身边的伊朗影响

      不仅仅有这样的传说,同时也有真实的影响到今天保存下来,他们被严谨的学者们从历史文献和考古材料中寻觅出来,织就了丝绸之路上伊朗与中国之间的互动空间。

      如一位德国的东方学者劳费尔(Berthold Laufer,1874-1934)写了一本书叫《中国伊朗编》(Sino-Iranica),副标题是《中国对古代伊朗文明史的贡献》,意思是说古代中国大量的物质文明内容自伊朗,伊朗人已经不知道了,因为中国的历史资料非常丰富,中国人会记载从汉代以来哪些东西是从伊朗传过来的;因此呢,中国的资料对伊朗文明的研究是一个巨大的贡献。在中国的史料当中记载了很多的舶来品,这个里面讲到小麦、开心果等等的东西呢都是从西方传过来的,同时中国的文明对伊朗也产生了影响,如桃子、杏子、造纸术等等,都是怎么样从东边传到了西方。《中国伊朗编》实际上是在写丝绸之路上中国与伊朗在物质文明方面的交往。劳费尔从1910年起在美国芝加哥自然历史博物馆工作,1919年出版了这部影响深远的著作。

      还有个真正的美国人叫爱德华·谢弗(Edward H. Schafer,1913-1991),在1963年出版了一部书叫《撒马尔罕的金桃——唐朝的舶来品研究》(The Golden Peaches of Samarkand:A Study of T'Ang Exotics)。作者的中文名字叫薛爱华,而本书的中文译本则是吴玉贵先生的《唐代的外来文明》。这部书以唐代为研究对象,也大量地利用了汉文史料,详细讨论了丝绸之路上世界文化的交流和文明的引进,举凡唐朝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家畜、野兽、飞禽、植物、木材、食物、香料、药品、纺织品、颜料、矿石、金属制品、世俗器物、宗教器物、书籍等,共18类170余种,都一一做了精彩的分析,其广泛性超过了《中国伊朗编》主要集中于植物播迁的讨论。而这些丰富的舶来品中,来自伊朗的影响,也非常突出。

      还有一位本身就是伊朗人的阿里·玛扎海里(Aly Mazaheri,1914-1991),他在法国做研究,1983年他专门出版了一本叫《丝绸之路》(La Route De La Soie)的法文书,利用大量的波斯史料、希腊—罗马史料,与中文史料印证,对中国及其周边地区的文化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并在波斯得以发展,然后又传向西方(特别是罗马)的问题作了深入探讨。当这本书被翻译成中文的时候呢,他特别要求把为它加一个副标题“中国—波斯文化交流史”,意思是这个丝绸之路跟西方人没有关系,是中国和伊朗两家的事情。也就是说,丝绸之路虽然对世界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真正的当家者是中国和波斯。



      在这些书里面呢,我们都可以看到中国和波斯在古代文明的交往当中是互相分不开的孪生兄弟,就像我们前面讲到的,丝绸之路上丝绸的影响,也是由中国产出而通过伊朗传输到世界范围的。至于中国学者讨论中国—伊朗的研究成果,在国内比较好找,此处就不岔开去说了。

      我们还可以通过身边的现象把这个问题讲得更清楚一些。

      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的街头流行着一种小吃叫羊肉串,是从哪儿来的呢?从新疆传出来的。羊肉串的味道非常奇特,能吃羊肉的人,大多觉得羊肉做法里最好吃的是羊肉串,它为什么好吃呢?就是因为放了三种调料:盐、辣椒粉、孜然粉。这个孜然不是中国产的东西,它更早的译名叫做莳罗,都是波斯语 Zeereh(小茴香)的音译。唐朝人李珣著的《海药本草》就提到:“莳萝生波斯国。”也就是来自安息的茴香。我们中国有茴香,叫八角茴香。可是那个味道很重,煮红烧肉、煮茶叶蛋,要放这种叫做大料茴香。而这个孜然,却是很小的像麦粒一样、比麦粒还要小的一个物种,所以它被称为小茴香。这个东西,就是来自波斯的。在今天的伊朗,孜然用的很少。可是这个物种来到新疆以后呢,在新疆长得非常茂密,当它用于做羊肉串、做烤鱼等等的时候,就会散发出一种奇异的诱人的香味,羊肉串就这样俘获了我们中国人的肠胃。

      2006年我第一次到英国,第一次到教堂,碰到的第一位英国的女士跟我说起她在中国的经历的时候,她说:我除了会说“你好”、“谢谢”之外,另一个中文你们肯定不知道,我问:“那是什么?”她说:“那是我在北京街头最喜欢吃的东西——羊肉串!”她会说“羊肉串”这个中文。我们可以看到:经过中国几千年的流变,孜然这一安息茴香——波斯的茴香,当它落户中国的时候,跟中国的游牧民族所喜欢吃的烤羊肉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小吃叫羊肉串,它在中国的大街小巷里,抓住了世界人民的胃口。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像羊肉串这么一个现象,它里面饱含了中西文明交流的历史在里面,其中不仅仅有中国的元素,更有来自伊朗的元素存在着。



      如果我们到新疆,在吐鲁番等地的绿洲中,你还可以看到无数的地下人工河流——坎儿井,这个伟大的水利工程,据说也是来自伊朗文明的影响。……

      对于波斯的迷恋,西方也是一样,他们喜欢波斯曾经给他们带来的文明。比如说在英国,曾经培育成了一个猫的杂交品种,高贵、温顺、洁净,这个猫的品种叫波斯猫(Persian),今天,这已经是家喻户晓、尽人皆知的名称了。可是波斯猫并不是直接来自于波斯王朝,它是英国人经过100多年的选种繁殖,在19世纪的时候合成的一个品种,是亚美尼亚和阿富汗的土猫经过杂交以后形成的新品种。对于这么一个品种,起个什么名称呢,当时的培育者觉得这种美丽、富贵的猫,只有当年的波斯王朝才能配得起,因此形成了波斯猫这样一个说法,实际上也表达了英国文化中对伊朗这一文明古国的波斯王朝贵族生活的一种欣赏态度,所以把这个曾经属于波斯帝国区域内的阿富汗和亚美尼亚杂交品种,用了波斯这一高贵的词——事实上,今天的伊朗人对于这一波斯猫的称呼,反而觉得莫名其妙。这种风靡了英国的波斯—伊朗风,实际上是波斯对整个世界巨大影响存在的例证。


      通过以上的回顾,我实际上是想告诉大家的,就是当我们在研究和学习中国历史的过程中,你会发现波斯—安息—伊朗的影响真是如影随形,始终存在。中国本来应该是如此地熟悉伊朗这个邻居。可是当中国经过了几十年的闭关锁国之后,又迎来了伊朗的闭关锁国三十年,这两个国家之间的民众交往是如此地少。我们对古代伊朗的非常了解,变成了对当代伊朗的非常不了解。尤其是作为像我这样的一个历史学者,一个在中国西北有过多年生活和研究的人,一个从事新疆历史研究的人,如果没有去过葱岭以西的那些国度,没有对葱岭以西的丝绸之路有所了解、有所经历的话,毫无疑问将是我人生和学术的严重缺憾。在葱岭以西,对我们中国最重要的影响,就是以今天的伊朗为核心的波斯。正是通过波斯,我们开通了丝绸之路,在遥远的古代便开始了走向西方、探寻世界的漫长道路。

      就是因为这种古老的伊朗文明在中国文明中影响因子的持续存在,使得我愿意在美国的阴影下去伊朗。既然在遥远的古代,我们曾经通过伊朗去了解西方世界;那么在今天,我们实在不应该忘记伊朗的存在!


三、镜头下的现实伊朗


      做了这么多的铺垫,我再来讲今天的正题:今年元旦前后我所看到的伊朗,这就是我的民间视野的第三点——镜头下的现实伊朗。


1、我们的考察线路——沿着马可波罗的足迹

      我们一行10人是得到德黑兰国家博物馆邀请,去参加一个“伊朗与中国古代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the Historical Relations between Iran and China),因此而有了十天在伊朗的访问,在那里进行了三天的学术交流,和七天的学术考察。我们全部的行程,就是从靠近伊朗北部的首都德黑兰往南走(除了会议期间前往德黑兰西北的加兹温考察之外),经过伊斯法罕、亚兹德、设拉子,一直走到了最南边的城市阿巴斯港,上了霍尔木兹岛,感受了刚刚结束军事演习的霍尔木兹海峡。最后从阿巴斯坐飞机到迪拜,进入阿联酋,从那里飞回了中国。

      对于伊朗的印象,虽然是行色匆匆,只有十天的时间,随着跟伊朗土地的接触、跟当地人的接触,确实留下非常美好的印象,这种印象在南行的过程当中逐渐地加深。

      我们可以看看今天伊朗的地图:伊朗现在的面积是163万平方公里,正好同我们的新疆非常接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也有160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一个省份,占了中国的六分之一的面积。也就是说,伊朗的面积相当于中国的六分之一,在世界国家地理面积的排行中,排名第十六,也是一个大国。

      因为是冬天,我们没有去北边大不里士、里海沿岸。伊朗的友人也非常有意思,你如果没去伊朗的哪个地方,他就会说:你没去的这个地方呢,才是我们国家最好的地方,下次你还要来。虽然里海的鱼子酱充满了诱惑,大不里士作为蒙古人在伊朗建立的伊儿汗国的首都,也一样吸引着我们,但我们从德黑兰一直南下,也是一条我们特别想走的线路,它基本的方向是马可波罗往返中国曾经走过的路。马可波罗从遥远的意大利出发,从西北往东南,经由陆路,穿越了整个的伊朗高原,来到霍尔木兹海峡,准备从霍尔木兹海峡坐海船进入中国。可是到达霍尔木兹海峡的季节,他们没有遇到一个可以将海船送往东去的季风,同时这霍尔木兹的船呢,比他们意大利的船要小得多,让他们感到忧虑。这样,他们又重新从霍尔木兹海峡折返往沙漠深处的东北方向前行,走上了今天的陆上丝绸之路,进入中国,进入元朝。等他在中国呆了17年后,以护送蒙古公主到波斯成婚的使命返回时,仍然从海路到达霍尔木兹港口,从那里沿着来路从南到北,前往伊儿汗国的首都大不里士。我们走的路呢,基本上也是马可波罗在伊朗从北到南的道路。

      即使是走马观花,只是看了伊朗向我们掀开了的面纱的有限一角,在这些地方,我们的感受是:今天的伊朗并不是被美国妖魔化了的伊朗,而是一个美丽而和平的国度。


2、山脚下的城市德黑兰(Tehran)

      在伊朗,我们首先感受了首都德黑兰。德黑兰的意思是山脚下,这个城市也确实建立在积雪皑皑的厄尔布尔士山脉的南坡下,高楼不多。我们所下榻的饭店,可能就是德黑兰最好的饭店之一了,名字是革命饭店。伊朗在1979年推翻了巴列维王朝之后,那一年就被称为革命年,所以很多地方都打着这个旗号。革命饭店的地位大概也相当于中国的北京饭店了,可是呢也不过如此,要说现代化的程度,确实比我们30年来的步伐差远了。位于德黑兰市的自由纪念碑,1971年为纪念波斯帝国创立2500周年而建立,可能是德黑兰最重要的地标性建筑。我们在德黑兰的时间主要是在参加研讨会、参观博物馆,街景看得很少。今天网络非常流行,去过伊朗的人都忍不住要写博客,在他们粘贴的丰富的照片里面,也可以看到,德黑兰这个城市确实要比北京差远了。



      然而有一天,我们几位同行者偶然晚上从革命饭店出门散步,去看地铁。因为听说伊朗所有的地铁是中国人援建的,是中国在海外承建的第一个地铁项目,而伊朗也是中东和海湾地区第一个拥有地铁交通的国家。你到伊朗去,伊朗的出租司机如果听说你是中国人,可能会问你:“你是来修地铁的吗?”我们看到这个地铁站确实修得很漂亮,同行的孟宪实教授在他的博客里面写到他看了地铁以后,很感慨,说他看到中国人建的伊朗地铁站往上往下的滚动电梯都有,可是我们中国的地铁里面——北京的地铁里面,也没有完全做到上上下下的电梯都有——这样对老年人来说是非常不方便的;而且即使有了上下的电梯,这往下的滚动电梯还经常是关闭的。可是在伊朗呢,它这方面给民众提供的方便确实做到位了。因此从软件、硬件上看城市的现代化,好像还不能完全说德黑兰是落伍的。此外,公共汽车设定的男女前后分坐制,我相信它的用意也在于保护妇女儿童,而不是美国早年白人、黑人前后分坐的歧视政策。

      在伊朗,作为学者,我们印象最深的还是它的众多的博物馆,而且门票非常便宜,大概就是三千里亚尔。三千的数字听起来很贵,其实不贵,一万里亚尔相当于一美金,今天受到美国的制裁以后,大概两三万里亚尔才相当于一美金。中国人到那个地方一换里亚尔,马上都变成了千百万的富翁,非常有钱。所以三千里亚尔是非常少的价格,因此在伊朗看博物馆是非常享受的,也体现了国家对博物馆民众教育中的重视。而且在那里你也看不到像中国的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那么气派的博物馆建筑,那么大的博物馆在伊朗没有。但是它非常有特点,除了国家博物馆的综合性之外,德黑兰众多的博物馆显得非常小巧,全部是一些专门博物馆。

我们到达德黑兰的第一天,就去参观了两个专业博物馆。一个是专门展示玻璃器皿和陶器的博物馆。我们大家都知道现代意义上的玻璃在古代中国没有,有的是从丝绸之路传来的。伊朗高原是比较早地传递和掌握了玻璃技术的,因此这里的玻璃器皿保存得非常多样,最早的玻璃和陶器陈列品是公元前2000年的制作。而博物馆建筑本身也是一个具有近百年历史的私人庭院。



      像织布机一样的建筑外形,是德黑兰的地毯博物馆,伊朗的手工地毯技术以历史悠久、织工精巧而享誉全球。伊朗至少从2500年前就使用地毯,这种技术也一直传承到现在。现在买一块小小的丝织地毯,动辄上万人民币,我们在那儿都没有买地毯。但是从博物馆的陈列中,你确实可以看到波斯文明在地毯艺术上的伟大创造。

德黑兰的伊朗国家博物馆是1937年建成的历史性建筑,被称为德黑兰的精神家园。如今它有两个大楼组成,左边的红色大楼,是伊斯兰前的物质文明陈列,右边这个白色大楼,是伊朗伊斯兰化以来的文明陈列。毫无疑问,那是了解伊朗历史最为系统而直接的方式。我们因为得到国家博物馆馆长的邀请而来参加会议,特别为我们展示了珍藏在库房内的来自中国的瓷器,这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目前特别抢眼的青花瓷,从蒙元以来一直到明、清两代都流行的青花瓷艺术。青花瓷是随着成吉思汗的西征,逐渐地被伊朗高原的人们所欣赏的,以至于后来在西亚、北非、阿拉伯半岛的伊斯兰世界,对于中国青花瓷的需求量非常地大。中国汉民族文化原本并不太崇尚这种青花瓷,但是伊朗从伊儿汗国以来的历代王朝都很喜欢,专门到中国来定做这样的青花瓷,用于神庙和宫廷。因此我们今天在伊朗的博物馆里面所看到的青花瓷,可以说在当时都是国宝级的,是专门为出口定制的外销瓷。在德黑兰的国家博物馆里面,可以看到元代以来最好的青花瓷,据说多达900多件。他们也愿意与中国交流,将这些艺术品开放给中国学者共同研究。伊朗的青花瓷,说起来也确实是中国艺术的一个展现吧。



      让我感到特别值得记录的,是伊朗的博物馆事业开展的非常好。我们在会议期间,除了遇到大量的博物馆游客外,而不断地碰到由学校组织了的小学生、中学生成群结队地来看展览。男女分校的特点,在学生队伍中看的很分明。女生的队伍出现的时候,清一色围着校服式的头巾。虽然如此,从洋溢着的笑容中,相信她们还是享受着伊朗文明健康、向上的教育和熏陶,并不因为那些保守的装束而影响了欢乐、幸福的童年。



      这个博物馆的事业做得更好的地方呢,还有让我们所体会到的环境:在我们开会期间的茶歇处,墙上挂的都是中国元素的东西。这次会议主要是中国学者和伊朗学者就古代中国与伊朗关系史的对话,我们看到墙上挂的都是青花瓷,为会议准备的请柬和一块礼品壁挂瓷砖,也是青花瓷,并且印上了中国主办方北京大学的标志;相连着的一个休息室,则挂了一墙的水彩画,每幅画上是两个形象、服饰都不相同的妇女,那是从中国的汉代到清代、从波斯的阿契美尼德王朝到恺加王朝期间,两千年来波斯与中国妇女的同期对比图。这幅放大的画面,就是伊朗画家描绘的中国明代(左)和萨法维王朝时期的妇女形象。这样的环境真的叫感同身受——看似轻描淡写的布置,让你好像走到自己的家里一样,那种自古以来就是一家人的亲切感,真是扑面而来,如沐春风。博物馆事业做到如此体贴、人性化的服务,怎不让人叫绝?反观我们中国呢,博物馆事业呢也不断地在开展,至少已经做到免费了。但是有没有做到这样无微不至的、让你在博物馆的时候就像走在家中的厅堂和庭院中那样自在、舒适呢?我觉得还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在伊朗这样一个国家,在被妖魔化为一个野蛮的国家,通过博物馆来使民众得到教育方面,却让我觉得已经非常出色。我们在伊朗遇到的任何一个愿意跟我们交流的人,都会夸赞中国是多么的伟大,说些他所知道的中国情况;而听说你是历史学家时,又会马上给你摆谱地说伊朗的历史也一样悠久。包括很多导游的水平都非常高,感觉他们是受到了专业的训练。这个素质,我觉得是跟国家的博物馆事业普及有很大关系的。



3、加兹温(Gazvin)与卡尚(Kashan)——萨法维王朝的首都与夏宫

      我们到达的第二个城市是加兹温,那也是德黑兰会议期间,由国家博物馆专门为中国学者安排的学术考察。这个城市在德黑兰西北130多公里,是我们这次唯一略向北部考察的地方。这里是16世纪萨法维(或者叫萨非)王朝最早的首都,现在是加兹温省的省府。我们在这里参观了由当年的四十柱(契黑尔·索通)皇宫改建的博物馆(Qazvin Chehelsotun Museum),皇宫璀璨的玻璃门窗也是伊朗建筑的重要特色。其中展览了伊朗不同时期的书法作品。

      此外,还第一次参观了中亚盛行的土耳其浴室——保存完好的恺加王朝时代的土耳其蒸汽浴室(Anthropology Museum of Qajar Turkish Bath);还看了商人旧居中铺满房间的豪华地毯。我们还参观了14世纪伊朗著名历史学家、诗人和地理学家哈姆杜拉•穆斯图菲(Hamd Allāh Mustūfī)的陵墓。他有两本代表作,一本名叫《选史》(Tārīkh-i Guzīda),另一本名叫《心之喜悦》(Nuzhat al-Qulūb),前者关于历史,后者关于世界地理。我们在北大的《马可波罗行纪》读书班,最近一直在读马可波罗经过伊朗的一段,因此经常引用到《心之喜悦》中的材料。而他被伊朗人所敬仰,更多地是因为诗人的桂冠,让我对伊朗人重视文学的程度有了第一步的印象。我们也在那里享用了据说从国王到平民都一样的餐饮内容——羊肉沫、鸡肉串、藏红花抓饭、烤西红柿、咸酸奶等等。因此在加兹温这个地方,确实让我欣赏到了这个国家特有的艺术呈现。而在《马可波罗行纪》中,加兹温在当时被称作可疾云(Casvin),是当时的波斯八国之一。

      甚至作为一个伊斯兰教的国家,我们可以看到它还完好保存了当年俄罗斯人在这里修建铁路的时候,在那个有俄罗斯人居住的地方建立的东正教教堂、以及带着十字架的坟墓。我后面要讲到,虽然这是一个伊斯兰教为国教的国家,可是它并不排斥其他信仰的存在,这是一个妖魔化伊朗下我们并不了解的现实真相。



       后来我们在南下的时候,还经过了一个沙漠边的城市卡尚,卡尚是萨法维王朝时代避暑的夏宫,在那个地方修建了美丽的庭园。伊朗是一个缺水的国家,花园的成功主要看其水资源的处理,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皇家花园——芬花园(Fin garden),是以自然水源做成的喷泉系统而著名。花园从萨法维王朝算起,到现在也有五百年了,它原来设计好的这种喷泉,五百年以来,一年四季,一直在喷水,这就非常了不起了。卡尚的伊斯兰教风格的民居也非常考究,映现了这个城市的贵族品质。

      在卡尚前后,我们通过汽车的旅行也领略了伊朗中部的风光,像伊朗高原最著名的南北山脉叫扎格罗斯山,非常壮观。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它的公路系统非常发达,在巴列维王朝的时代,1979年以前,伊朗全国的现代化基础设施已经建设完备,今天虽然看起来很多地方显得陈旧,但是好用、好使,那就说明伊朗在民众生活方面处理的非常好。当我们去伊朗之前,就被告知伊朗的公路非常难走,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只有一百多公里,可能你得走一天;而飞机呢,伊朗的国内飞机也很糟糕,经常掉下来。这种妖魔化的结果,是你在伊朗地上也不能走,天上也不能走,简直寸步难行。但是我们地下也走了,天上也飞了,完全没有碰到过这样的情况,伊朗的交通还是比较发达的。而且我们也可以想象到的,是挡不住人家石油多,坐车对他们来说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情。导游不无夸张地说:汽油的价钱是水的三分之一,意思是在德黑兰买一瓶矿泉水的价钱,你可以买三瓶汽油,就这样一个比例。交通线路上,在每一个中途的休息店,我们都可以看到喝茶的地方,可以轻松地喝杯伊朗式的红茶、来两颗椰枣什么的。在伊朗的旅游是非常舒适而方便的。我们想象的野蛮的伊朗人,那是根本看不到的情形。据说在伊朗的哪个地方呆得时间长了,当地的人注意到你,会主动叫你到他家喝茶,而且分文不取,他就觉得来自外地的客人在他的家乡应该被招待。在原本好客的中国,也已经不太有这样的情况出现了。



4、伊斯法罕(Isfahan)半天下

      在伊朗人看来,到伊朗最必须去的地方是伊斯法罕。伊斯法罕市是伊朗的伊斯法罕省的省会,在《马可波罗行纪》中,被称作亦思法杭(Ispaan)。伊朗现在有27个省,而“伊斯法罕半天下”!这个谚语是在说伊斯法罕城的富庶、瑰丽,谁拥有了它,就等于拥有了半个世界。伊斯法罕曾经是塞尔柱王朝、萨法维王朝的首都,至今仍是伊朗的第三大城市。我们从德黑兰出发后,住宿的第一站就是伊斯法罕市。当天晚上到达那里,就已经感觉到其非凡。

      在干旱的西亚,伊斯法罕所以美丽,就是因为它有河,一条扎因代河(Zayanderud)横贯伊斯法罕,上面修建了很多座桥。在夜幕中进入伊斯法罕之后,导游并没有直接去安排住宿,而是带我们直奔夜景中三十三孔桥(Siose pol or Allahverdi Khan,又称阿拉维尔第汗桥)和哈朱桥(Khaju)。原来以为只有水多的江南、剑桥有美丽的桥,可在这里,你发现伊朗的建桥技术和艺术也是闻名天下。在华灯中的伊斯法罕散步,真是有天堂漫步的感觉。

      我们在伊斯法罕住宿的阿巴斯宾馆也领略到了这个城市的奢华之色,它可能在伊斯法罕也是很一般的宾馆,但是灯光的设置、对于旅客服务的周到,以及价格的便宜,都是我们所不曾想到的。孟宪实教授走进大厅后也感慨说:什么叫做金碧辉煌,这里就是。

      伊斯法罕的奢华在白天也一样看得到。那个被称为世界之画广场(Naghch-e-Jahan square)的地方,就是伊斯法罕的中心。据说它的面积在世界排名里面仅次于我们的天安门广场,是莫斯科红场的两倍。到伊斯法罕,一定要去看这个广场。

      广场周边分布三大建筑群:南边的伊玛姆清真寺(Imam mosque)、西边的阿里•卡普宫(Ali Ghapu Palace)和东边的谢赫•卢特夫拉清真寺(Sheikh Lotfollah mosque)。伊朗的艺术在伊斯兰教进入之后,最好的表现都集中在了清真寺上。伊斯法罕有200多个清真寺。伊玛姆清真寺的壮丽宏伟,只有你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得到。看看谢赫•卢特夫拉清真寺这个非常有名的拱顶吧!用了一个什么样的办法使得它周边的这些窗户能够进入光芒,给我们带来金碧辉煌的感觉?而每次总会有一束光这么聚集地产生反光,与拱顶的圆连接成孔雀开屏的模样。千万不要觉得好像是照相机的特技折射出那一束光而构成了孔雀,而是你在有太阳的任何时候进去,这个拱顶上面总会反射出这么一束光来,使得它像一个开屏的孔雀。有关清真寺的建筑艺术之美,绝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说的清楚的。



5、拜火教的圣城亚兹德(Yazd)

      我们继续南下,并往东去,折进了沙漠中间一个叫亚兹德的城市。亚兹德这个省,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来衡量,是伊朗的正中心。省会城市的亚兹德,四周都被沙漠包围,而处于山谷当中,与我们的新疆干旱区绿洲风光非常相似。在伊斯兰教出现之前1000年,这里就是丝绸之路上通向中亚和印度商队行程中的中心。一直要到巴列维王朝的时代,铁路修通,它才变成了一个边远城镇。马可波罗的时代,亚兹德发音为耶思德(Iasd),被他描述为波斯边境的一座繁荣城市。

而且在伊斯兰教进入之前,它还是拜火教的中心。在公元650年伊斯兰教进入伊朗之前,全伊朗的宗教信仰是拜火教,因为崇尚火,我们中国人把它叫拜火教,古代叫做“祆教”。而在伊朗的正式名称,是用创始人的名字,称作琐罗亚斯德教(Zarathustra,又译查拉图斯特拉)。伊斯兰教进入以后,作为国教的琐罗亚斯德教反而成了异教,大量教徒东迁,留在伊朗本土的教徒主要集中在亚兹德地区。我们在进入亚兹德之前经过的纳因单塔清真寺(Jame mosque of NAÏN),就是由一个早期的拜火教寺庙改造的。

      在亚兹德郊区的山坡上,我们还参观了琐罗亚斯德教徒亡故后举行葬礼的遗址(Zorastrian Cemetery in Yazd)——寂灭塔(Silence Tower),据说直到1978年,教徒还使用这一方式。在亚兹德城里,也有被称为奥帖希喀代(Atashkadeh)的琐罗亚斯德教圣火坛(Zoroastrian Fire Temple),保留着从公元470年以来一直燃烧的火种。亚兹德至今仍有上万的琐罗亚斯德教徒存在。前一天我们还在伊斯法罕参观了一个伊朗的亚美尼亚人至今仍在礼拜的基督教堂,使我们深信:作为一个以伊斯兰教为国教的国家,今天的伊朗并不是一个排斥异端、没有包容精神的国度。



      因为干旱,这个城市有像新疆吐鲁番等地那样的灌溉系统——坎儿井。我们走在亚兹德的老城区,看到那些土墙的巷道,跟新疆的民居是非常相似的。而这个坎儿井的系统呢,比我们在新疆所见到的要成熟、完备的多。关于新疆坎儿井的起源,到底是来自于中原、还是来自于西方的伊朗,一直是有争论的。从坎儿井在新疆和伊朗的时间与发达程度上来考虑,新疆坎儿井通过丝绸之路从伊朗传来的可能性要大一些。但是我们中国人总希望自己是一切事物的发明国家,有时候会意气用事地考虑这些丝绸之路上的物质交流。其实有时候我们恰恰要客观地面对西来文明的影响,它反而证明了我们的古人所具有的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

我们还可以看到,亚兹德这个地方还有这种柱子一样的建筑矗立在屋顶,叫风塔,风塔上面的口子对着四面八方,通过冷热对流,使得上面的热风转到地下,再通过地下坎儿井流出的贮水池变成凉风,传输到各个房间,成为一种天然空调。独特的水资源、风资源获得,是亚兹德这个干旱的沙漠城市千百年来民众智慧的结晶。


6、设拉子(Shiraz)——充满历史和诗意的玫瑰和夜莺之城

      如果你只有一天的时间在伊朗的话,所有的伊朗人也会建议你一定要去设拉子,而不是德黑兰。因为在设拉子的周边,2500以前就是波斯帝国的首都,而且后来不断地成为王朝的首都。德黑兰作为伊朗的首都,只是1795年的事情。设拉子这个城市因为葱翠的花木而充满诗意,而被称为玫瑰和夜莺之城;同时也确实因为是伟大诗人萨迪和哈菲兹的故乡,又有诗歌之都的美誉。设拉子如今是法尔斯省的省会,《马可波罗行纪》自然也记载了它,称作设拉子(Çiraç)。我们从时间和空间由远而近的序列,来展示设拉子的历史和诗意。

      下面左边的这幅图,是我们从亚兹德前往设拉子途中,晚上经过的时候拍摄。他是波斯帝国的创造者居鲁士大帝的墓,这个用巨大的石块堆积而成的墓葬比起中国的秦始皇陵、唐太宗的九嵕山陵墓来说,显得非常简朴。但是因为居鲁士对伊朗的巨大贡献,就是在伊朗的天敌——希腊的亚历山大东征的时候,也认为居鲁士实际上是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文明,因而一直没有摧毁它。公元前550年,居鲁士就在这个陵墓所在的地方帕萨尔高德(Pasargad)建立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第一个都城,而拉开了波斯帝国辉煌的历史。

      居鲁士墓在设拉子东北130公里,而离开设拉子更近的东北60公里处,便是更为著名的波斯波利斯(Persepolis )都城遗址。波斯波利斯是希腊语“波斯的都城”之意,伊朗人喜欢用他们的波斯语称呼这里为塔赫特•加姆西德(Takhte Jamshid),波斯神加姆西德的御座的意思。这个伟大的都城由大流士大帝时期兴建,最后在大流士三世时期完成,前后用了150年时间。公元前331年,被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军纵火销毁。据说在焚毁之前,亚历山大还“动用了1万头骡子和5000匹骆驼才将所有的财宝运走”。但是,这个用巨石修建的恢弘都城,并没有像阿房宫那样灰飞烟灭,时隔2300多年,我们去看时,它所留存下来的遗址像巨人的骨骼那样,丝毫不亚于我们到希腊、罗马看到的那些伟大的西方文明的建筑遗存。

      其中的万国门、觐见大厅、百柱大厅、寝宫等等,以及觐见厅阶梯上的浮雕刻画的波斯帝国35个属国朝贡的场面……都可想见当时这个礼仪都城是多么的豪华和气派。

再接近设拉子一点,城市西北方向7公里处,我们还去看过帝王大流士等等波斯帝国创立者的陵墓所在地。这个地方被成为纳克歇·鲁斯塔姆(Naghsh-E-Rostam),我们把它译作“帝王谷”,阿契美尼德和萨珊王朝的国王们埋葬在这里。从大流士大帝开始的四位皇帝们则把他们的陵墓设计在半山腰的岩体中去了。他们当然都是属于阿契美尼德时期的国王。后来的萨珊国王没有这么辉煌的十字形墓葬,但是萨珊王朝时期的浮雕却也在帝王谷占据了抢眼的地位。



      从公元226年以来长达四个世纪的萨珊波斯帝国,仍然是伊朗历史上强盛的王朝。在设拉子西南85公里处,是萨珊王朝的菲鲁扎巴德都城遗址,我们也专程前往。强大的萨珊王朝也留下了宏伟的城池,现在遗留的巨大“伊旺”(门廊),是我们衡量这座都城的比例尺。

       让我们回到设拉子城市吧。波斯语文学已经有了超过2500年的历史,举世闻名的波斯诗歌,以菲尔多希、萨迪、莫拉维、哈菲兹并称为波斯四大诗人。其中,萨迪和哈菲兹的陵墓就在设拉子,设拉子因此是名副其实的诗歌之都。我们参观了其中的哈菲兹陵墓(Tomb of Hafez)。哈菲兹(1320-1389)生活在相当于中国的元朝时代,是蒙古人统治伊朗的时期。哈菲兹是一个伊斯兰教的词汇,就是熟背《古兰经》的人,因为熟背全部《古兰经》,人们把“哈菲兹”这个称谓送给了他,他原来的名字沙姆斯丁·穆罕默德(Shamsoddin Mohammad)倒反而没有人提起。他在波斯文学里是非常重要的抒情诗人。他的陵墓是一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花园——哈菲齐耶,每天有很多的人络绎不绝到那个地方去朝拜,到他的墓前读他的诗,去祈祷各种各样神灵再现,甚至呢把哈菲兹的诗歌当成算命的卦象来对待。我们在墓园的门口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一种人:胳膊上停着个鹦鹉,你说:我要占一卦。他就会示意鹦鹉帮你叼一卡片,叼到哪一个算哪一个,拿出来以后,这个卡片上的哈菲兹诗,就是你的命运。据说很多世纪以来,这个算命的方法被称作“法尔”而一直那么流行着。哈菲兹是一个悲情诗人,他的诗歌里面总是充满了人生、爱情昙花一现的色彩,很多人拿到这样的诗歌,就会觉得自己的命运不是很好。但是,伊朗人用哈菲兹的诗歌来算命,就像我们中国人用《易经》来算命一样,表现了一种价值取向,是对于文学的一种尊崇。我们看看哈菲兹的诗:

假如那设拉子的美女

有朝一日能对我动情

为了那颗美丽的印度痣

我不惜把撒马尔罕与布哈拉奉送

      撒马尔罕和布哈拉都是中亚最有名的城市,诗歌表现的这个意象,就是我们中国经常说的“倾国倾城”之恋,可见哈菲兹表达爱情的方式。



      哈菲兹陵墓前的松树,是设拉子城市中的重要树种,在哈菲兹等波斯诗人的作品里,总被用来比喻美女亭亭玉立的身材。我们在设拉子,在整个伊朗,确实也发现伊朗女子多有松树般挺拔、动人的身材。

      在埋葬习俗上,伊斯兰化以来,伊朗将许多伊斯兰教的先贤埋葬在某个地方,逐渐的很多信徒也都愿意汇聚到这个地方去埋葬,这就是伊朗各地的圣人祠。设拉子我们参观了著名的肖恰劳圣祠,是8世纪来到伊朗的赛义德·阿米尔·阿赫默德(Sayyed Mir Ahmad)墓地。圣人墓在这里面最中央的大殿里面,大殿内部也是金碧璀璨。而更多的信徒埋在了庭院的地下,只有一块墓碑成为铺路石一样平躺在地下。通过读这些墓碑,也是了解伊朗的伊斯兰教文明源远流长的文物材料。


7、阿巴斯和霍尔木兹(Bandar Abbass & Hormoz Island)——全世界的焦点

      我们最后到达的地方就是阿巴斯,2012年1月7日晚上我们到达,而1月4日这里刚刚结束全世界瞩目的军事演习,想象当中可能是一个硝烟弥漫的可怕的地方。可是呢,我们第二天早上起来一看,太阳照常升起,到处风平浪静。人们在海湾里坐着小船过他们悠闲的日子,在那儿捕鱼等等的,完全不是被妖魔化为面目狰狞、一触即发的战争起处。在这个最引发争议的波斯湾里,通过我们自己的经历,证明了伊朗真的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危险。



      我们上到了距离阿巴斯港口城市的陆地8公里外的小岛霍尔木兹上,霍尔木兹海峡因为这个不起眼的小岛而得名,并且名闻天下。小岛看上去就像阿拉伯半岛的靴子脚踢出来的一个足球,在岛的东边是阿曼湾,西边就是波斯湾。那个岛上可以看到用当地各种各样的矿物颜料画出的一幅地毯来,可以想见伊朗地下非常丰富的矿产。16世纪是葡萄牙人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霸王的时代,曾经占领过霍尔木兹岛,建立港口,控制了波斯湾的商业贸易。萨法维王朝的阿巴斯大帝夺回了这个地方,同时又把港口搬回到了陆地上,并用自己的名字定名为阿巴斯港(Bandar Abbas)。

      阿巴斯港很像中国的南方,非常炎热。虽然我们是在元旦期间到达那个地方的,只要穿衬衣就可以了。我们从德黑兰一路走下来,仿佛就是从冬天走到了夏天,相当于我们从北京往广州走一样。在最北边的加兹温,甚至还遇到了薄薄的白雪。

       我以这些照片,展现了我们在短短的时间中在伊朗走过的城市、走过的道路。其实,要全面了解伊朗,这样的走马观花是非常肤浅的;而且,伊朗的西北阿塞拜疆地区、东部大块的沙漠地区如呼罗珊、克尔曼、锡斯坦—俾路支斯坦等丝绸之路的重要经行地,我们还全未体验。不过,可以告诉大家的是,我们确实是在一个没有任何战争、没有任何威胁的和平环境,考察伊朗。而那个时候的伊朗,正是被妖魔化最厉害的时期。一个跟英国、跟美国都干起来了的国家,我们怎么办?我们去不去?最后我们去了,我们也平安地回来了,而且在心里面沉甸甸地带回来了一个现实的伊朗。从我民间的眼光来看待伊朗的话,我要讲到第四点,最后的一点——从中国的立场看伊朗。


四、伊朗是我们前世今生的镜子


      伊朗是我们前世和今生的镜子,我们通过伊朗是能够看到我们自己的,它促使我们反思自己的国家。我在伊朗的短暂行程中,经常是对某个现象产生感触的时候,我发现出发点总是中国。


1、我在伊朗看到了30多年前的中国

      30多年前,中国改革开放,也就是1978年前后。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使我们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完全现代化的国家了——至少表面是的。而30多年以前我们连这个表面的也不是。30多年前的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但是我们不知道,那个时候的我们充满了自信。那种感觉和今天的伊朗太相像了。


      当我今天去伊朗的时候,就发现那里各种各样的设施、设备,差不多跟我们30多年前的中国是一样的。大量的楼房建造于30年前,开的汽车也破破烂烂,虽然有石油,但是它受到了制裁,买不到先进的高级的车,除了警察的车是奔驰以外,老百姓坐的车基本上都是国产的很破的车,或者从中国拿去的二手车。大家看到这儿的出租车就是最好的了,德黑兰国际机场的出租车,但是我们看不出哪一个是名牌。

      还有你看到现在的伊朗还在那儿打手工的东西,到处的巴扎卖很多手工用品,他们认为手工的东西还是最好的。30年前我们中国也是这样,而我们现在已经完全放弃这种手工的盘子啊等等的东西了。

      甚至我们可以在那里看到中国的凤凰自行车,双梁的,那是农村用来驮运货物的工具。可是在我们中国,现在还有谁骑这样的车呢?在中国都看不到这种载重自行车了。我的姐夫当医生,外科主任,30年前经常就骑这么一个永久牌的载重自行车,他觉得很威风。因为车的质量好、钢火好啊,过了很多年,90年代,他还恋旧,一直骑着这样的老式自行车。有一次就被打扫卫生的人给拖走了,他出来半天找不到车,问车到哪儿去啦?打扫卫生的人说:哦,我还以为是哪个农民骑的车呢,怎么能停到我们单位停车的地方呢?我把它扔了。这一步步的发展,中国这样的自行车干脆连农民也不骑,都换了摩托了。可是在伊朗很多的地方,还在用这样的自行车,你可以看到它确实显得很贫穷。当然这种贫穷实际上也是表面的,这个国家的福利还是做得很好,坐公共汽车,坐地铁,坐火车甚至坐飞机都非常便宜。在伊朗,中产阶级比较多,非常有钱的人和非常穷的人其实比较少。不过我们看伊朗的电影呢,还不断地去拍一些贫穷的景象来提示中产阶级,要他们注意到国内还有贫穷的人。我们中国的电影,很少去关注我们还有很多贫穷的农村人。

      类似于30多年前中国的景象,还有:我们到了伊朗一下飞机,在德黑兰机场去取行李的时候,就看到两张画像挂在大厅,是伊朗已故和现任最高领袖霍梅尼、哈梅内伊。这就让我想起了伟大领袖毛主席,后来还有华国锋。毛主席和华主席的画像在1978年的时候还挂在我们的每一家的正堂。更早的时候,还挂着马恩列斯,挂着朱德、周恩来。这样的宣传,一下子让我仿佛回到30年以前。后来我们就发现这十天当中,这两个领袖跟着我们是如影随形,到哪儿他就跟到哪儿。我们开学术会议,他不能挂那个画像,因为要放投影,但在你的桌前就会有一个小小的瓷盘。甚至会议的开始,专门会安排宗教人士来唱经——《古兰经》,然后开始会议,很像30多年前我们需要念语录、出版的书籍前面有整页的“最高指示”。街头也一样,霓虹灯下没有什么灯红酒绿的美女像,全是这两位白胡子的领袖。街上大部分的墙体都画着这个。30年前的中国是不是这样呢?确实是的,中国的许多画家30年前的都是靠画毛主席像而闻名。


2、黑袍下丰富的精神世界

      但是,又并不全是30年前的中国。在更多的接触和交往之后,表面的宗教专制并不影响我们看到伊朗人民在黑袍下的热情和丰富的精神世界。

      当我们第一天进入德黑兰的博物馆的时候,看到这样的景色的时候我们都觉得好像是在一个幽灵的世界当中。我们不敢接触它,我们不敢跟那个来接待我们伊朗女士打招呼、说话,因为她戴着头巾,而且穿着黑袍,让你感觉到是来自另外一个世界的幽灵。让你很紧张,确实很紧张,两天以后我们才缓回来。

      两天以后博物馆的女士陪同我们到加兹温去,非常热情,但我们还是很谨慎。返回的时候,我们非常感谢她们一天的陪同,不辞辛苦。因此就送了一些中国的茶叶给她们。中国的茶叶一直是很有名的,但现在伊朗其实已经不用中国的茶叶。不过你送给她来自茶叶故乡的茶叶,她们还是很高兴。送到后来还剩一盒,就说:哪一位最年轻,我们把这个茶叶送给她。就有一位女士举手说我是最年轻的,我们就把茶叶送给她了。到最后快下车了,大家都说些客气的话,然后就有一个女士站起来说:我希望你们下次再来的时候,一定问哪一个姑娘最漂亮,那时我就会回答:我就是,我就应该得到这个茶叶,你们为什么只问年轻呢?——这个时候,我们就发现在黑袍底下藏着一颗多么热情、开朗的心!

      

      后来我们就发现,她们内心是非常开朗的,并不像她们的黑袍所体现的。无论男女,对于你的礼貌问候,都会热情对答。只要你是善意的,你用相机对着她的时候,她会非常的高兴,朝你微笑。我们的镜头里,出现了很多伊朗人,在看到中国人的时候他们都非常高兴,朝我们热情地挥手。我有时候回忆30年前的中国,不要说遇到外国人要警惕,只要是陌生的中国人,阶级斗争的弦也会让我们崩上一张冷若冰霜的面具。

      热情之外,我觉得跟中国的30多年前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因而充满自信。充满自信这一点在30多年前的中国还是有的,当时的我们在某种盲目自大的宣传下什么都不怕,美国算什么?“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All the reactionaries are the Papertiger),这是我们随着毛主席喊的,今天我们已经不喊这个口号了。伊朗人不喊,可是他做的就是这样,所以说他们是充满了自信。虽然头巾包着的女子只露出一张脸,但是脸上都是洋溢着非常自信的精神面貌,而不像我们想象的可能是包裹在一个黑漆漆的黑袍里面的一个非常阴暗的灵魂。这个黑袍,是因为受到伊斯兰教国教的影响,在政府的要求下所有的女子都必须这样。同行的叶老师是伊朗问题专家,他告诉我一个伊朗政府的解释,那是告诫女子暴露得太多的话,会引起非常多的不方便,为了保护我们的姐妹,除非在自己家的私人场合,女子应该把自己包裹好。后来我在很多的地方确实看到提示女子着装的类似标语,这在中国是不能想象的。可是这是一种国策,入乡随俗。它也并没有损害伊朗人美的追求和心理健康。

     自信的表现也写在男子的脸上。我们前期的导游瓦希德,一个非常敬业的导游,关于伊朗的知识非常专业。每当我们问到什么问题的时候,他都要蹲下身子来用膝盖顶着在纸上写下一个内容,然后拿给你看,上面是一张示意地图、或建筑类型等等。他是一个库尔德人,在伊朗有很多的少数民族,阿塞拜疆人、库尔德人、亚美尼亚人等等,可是我们在这里面没有看到任何的民族隔阂。他的亲人有很多在两伊战争中牺牲了,但是他对伊朗的热爱和自信不亚于其他任何伊朗人。这是我们在最后一站的阿巴斯的女导游,总是得体地拉着我们跟她照相,显示出非常的热情。在那里,我们可以看到人的精神面貌在各方面都是充满了阳光的。

      这种自信、阳光的背后是丰富的精神世界在支撑。在哈菲兹陵墓,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位去凭吊诗人的女子,在她并不知情的情况下我拍摄了她:她在打电话,她也披着一个头巾,把自己包裹在一个安全的服饰中,可是可以看出她所有的装饰都是非常精心的,并不改变她自己对美的一种追求。她的手里还拿着一朵玫瑰花,这种优雅、讲究,是一个国家的精神世界所决定的。我们后来说,《伊朗归来话伊朗》这个讲座最后如果出一本书的话,这一张应该做封面,让我们看到一个美丽的、健康的、充满丰富的精神世界的伊朗。



      伊朗丰富的精神世界,有着对其传统文化的继承,这从我们在路边看到的艺术家那里也可以获得这种感受。这是艺术学院的师生,在伊斯法罕修补阿里•卡普宫殿大门的壁画。这是一个画伊朗画的画家,伊朗有一种画,据说也受到过中国画的影响,在世界艺术史上它也是一个独特的品种,叫细密画。这就是他画在象牙上的、很多骨片上的许多细密画,你用放大镜可以看到它当中精妙的地方。而伊朗的历史上创造了很多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在现代社会中似乎并没有失传。像这样一种工艺品上的蓝色,今天在中国也是非常时尚的颜色。它是由一种叫青金石的石头提炼出来的。这种青金石,以及提炼绿色颜料的绿松石,在中国没有,只有在葱岭以西、阿富汗以西有这样的矿物质。中国的新疆在库车等地留下了大量用青金石、绿松石画的早期龟兹壁画。650年以后伊斯兰教东征,佛教绘画就得不到来自阿富汗以西的伊斯兰教地区的这种颜料。到了唐代以后,中国敦煌以东的佛教壁画就没有这种蓝的颜色。所以,今天的伊朗确实还是一个非常有艺术底蕴的国度。

     我现在还能够想起来,我接触到的第一个伊朗人是2006年在英国剑桥,一个周末班的《圣经》英文课程上。9月里的一个上午,老师说一位叫Fatemeh的伊朗女生做了一个ppt,要来给我们介绍伊朗。她也戴着黑头巾,但大大方方,带来了伊朗的特色零食Gaz让我们品尝。15分钟的时间,给我们演示伊朗的文明。讲完之后,由大家提问,我问了她伊朗的琐罗亚斯德教(Zoroastrianism)和摩尼教(Manicheism)的事,因为这两种宗教都在中古时代影响过中国。她告诉我自己并不是很了解,只知道这是伊朗古代的宗教,现在都没有了。后来我在去过伊朗之后想起这件事,请教王一丹教授,承她告诉我:那个女孩的名字Fatemeh今天一般译作法蒂玛,原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女儿的名字,她后来嫁与第四位哈利发阿里为妻,很受穆斯林(尤其是什叶派)喜爱。伊朗的女孩很多都叫这个名字;而Gaz就是我们在伊朗常吃到的白色的糖果,我们把它叫做“牛轧糖”,伊斯法罕的最有名,记得在那里的世界之画广场,我们每人都买了几盒。联系现在我要讲的这个精神面貌,我觉得我在剑桥所见的伊朗女生,确实是一个伊朗人的代表:即使在西方世界里,也不卑不亢、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宣扬伊朗文明的责任,透露着对自己祖国的自豪感。

如果从公元前550年算起的话,文明古国的伊朗也已经有了2500多年的历史。在今天,从伊朗的社会生活中,可以感受到它的民众承担起了继承先辈传统而充满自信地走在现代文明冲突依旧的世界上。我们中国,号称5000年文明,关于文明与现代化的冲突话题成为许多人愤世嫉俗的借口。看看伊朗,我们确实有很多值得借鉴地方,也有许多值得深思的中国未来问题。


3、从伊朗电影里感受伊朗

      讲到伊朗人丰富的精神状态,确实还是与30多年前的中国迥然不同的。改革开放之前,我们的中国10年当中只看了8部样板戏。伊朗今天虽然也被我比喻成是30多年前的中国,有闭关自守的嫌疑,可是它的精神状态非常丰富。这一点可以用现在流行的伊朗电影来说说,在伊朗考察的前后,我看了很多的伊朗题材电影,希望通过这个视觉艺术更多地了解伊朗。

      伊朗今天的电影是可以和好莱坞电影媲美的一个特殊品种,它征服了很多人,包括在今天的中国,我们的盗版片市场也开始盗版伊朗电影。什么原因?因为伊朗电影好看,它有收视率,它有买的人。

      我们举一个1997年的片子《小鞋子》来说。哥哥阿里帮妹妹萨拉去补鞋子,回来买菜的时候把鞋子给忘了。鞋子实在太破了,补了也一样,收垃圾的人经过菜场,就当垃圾拿走了。因为家里太穷了,一双鞋都买不起。好在伊朗是男女分校,这个分校跟我们见到的西方男女分校还不一样,伊朗是上午女生上学,下午在同样的地方就是男生上学。哥哥呢就想到了一个办法,每天早上妹妹穿他的鞋去上学,下课后就跑回来,哥哥再穿上鞋走。妹妹虽然很不高兴,但也没办法,要不然被父亲发现了,肯定要骂。伊朗男人的脾气都比较坏,这与最近的伊朗电影都是反映了一些贫穷家庭有关。在这部电影里面就塑造了一个因为贫穷而坏脾气的父亲。将近一个学期就这么一双鞋,兄妹两个人换着穿。

      电影拍得非常细腻,有时候妹妹被老师留了一下,哥哥呢就在那个巷口望。妹妹只要一放学,就啪嗒啪嗒穿着大鞋子跑,有时候跑着跑着,鞋太大,一下掉到水渠里面了。哥哥换了鞋也跑,有时候还是免不了迟到。所以电影的中间就见两个人不断地在跑,跑步上学。有一天妹妹做早操的时候发现有一个同学穿的就是她那双破鞋子,就叫上她的哥哥一起跟踪这个女孩子回家,但是一会儿这个女孩子把门开开,陪着她失明的父亲出去摆摊去了。这双即将要讨回来的鞋,发现是穿在一个比他们家还穷的人家的孩子脚上,不管这双鞋是怎么得到的,你都不忍心再要回来。全部电影就那么点儿小事,却是跌宕起伏。

      最后,时来运转的机会出现了,这个男孩看到了学校的公告,学校要举行跑步比赛,第三名可以得到一双鞋子,哥哥赶紧报名,却又错过了报名时间,又跟老师哭诉,向老师保证跑第一名,而被老师批准。那一天他就拼命地往前跑,可能家里面营养也不好,跑得很累很累。一张在韩国的这部电影的招贴画,就是这个孩子拼命地往前跑的镜头,满头都是汗。在跑不过人家的时候,画外音响起,是他的妹妹得到鞋的喜悦,是他平时与妹妹轮流换鞋奔跑的催促,这一切激励他拼命往前跑,他跑成了第一名!老师万分高兴的时候,他却非常失望,因为第一名得的是一支钢笔,而不是一双鞋子。这个电影讲了一个穷人家的故事,看之后很心酸。

现在的中国好像没有这样的情况了,中国人基本上不缺鞋了。可是呢30多年前的中国,确实还是如此,子女生得多,一件军装要从老大一直穿到老四、老五,就是这样一个传帮带,所以我看这个电影,就很像我童年时代的中国。电影表现小孩子之间情谊非常细腻,虽然贫穷,可是美好的人情一点都不缺。体谅父母,而父母也对自己的孩子非常热爱,可是因为贫穷,而在物质方面无可奈何,与我们童年的时光是如此地相似。这部电影还有一个名称是《天堂的孩子》(The Children of Heaven; Bacheha-Ye aseman),确实从精神的角度来说,真是天堂。我们今天中国已经走过30多年了,我们已经忘记了我们没有鞋子穿的时候了,但是这种患难岁月的美好人情还是应该留住的。看这样的电影真的是给你很多启发,比美国的大片更有认识意义。



      在去年还有一部电影叫《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A Separation),得了第61届柏林电影节的金熊奖,演员也得到了最佳男演员和最佳女演员的银熊奖。今年这部电影进军好莱坞,在我们从伊朗回来之后不久的北京时间1月16日,在第69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颁奖典礼上,获得了最佳外语片奖;2月27日,又拿下第84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殊荣,中国的《金陵十三钗》角逐落榜。我们从这个里边就可以看到中国影片和伊朗电影的一个差别,《一次别离》这个片子根本没有什么宏大叙事,拍摄的造价也非常低。这个电影一定要去看。它讲的是非常小的身边琐事,跟我们中国老百姓目前的遭遇非常相似。

      纳德和西敏是夫妇俩,妻子觉得国内教育不好,一定要让自己的女儿出国留学,因此希望能够移民到西方国家去。跟中国很像吧?但是丈夫纳德不愿意去,为什么呢,因为老父亲还健在,老父亲得了老年痴呆症。这跟中国也很像吧?中国现在也进入老龄化社会,年纪大的人越来越多是吧?孝顺已经不行了,父母只好去住敬老院。但是这部电影让你看到伊朗这个国家,父母必须要跟自己的孩子在一起住——很多地方你可以看到中国的过去。纳德不愿意出国,只好离婚,但是法院驳回离婚的申请,西敏赌气住回娘家。在这个过程中,雇了一个保姆瑞茨。瑞茨的丈夫做鞋失业了,家里没有了生活保障,她已经有四个月的身孕了,但是瞒着所有人到纳德家去当保姆,因为穿着黑袍,纳德也看不出来保姆是怀孕了的。因为住的远,还带着个女儿,瑞茨一天的干活过程非常辛苦。当中还出现过一个事故,就是老父亲痴呆之前大概每天都要买报,只要家里的门不关,他就跑到街上去买报纸。有一次这门没关好,结果他就跑掉了,然后瑞茨就出去找。伊朗德黑兰的街头车水马龙,比北京街头的这个车不知道要多多少。结果瑞茨在把痴呆的老父亲带回家的路上自己被车撞了,怀孕的小孩就死在肚子里面。第二天她仍然来上班,发现自己身体不舒服,就要到医院去看。可是又担心这个老父亲跑出去,只好把他绑在床上。等到她看病回来的时候,纳德已经回来了。儿子回来看到父亲被绑在床架上,人已经摔倒在地上。当保姆回来的时候,不由分说,就把保姆辞退了。瑞茨也觉得很冤枉,出来的时候要求把当天的工钱给她。一番争执,最后是纳德把瑞茨推了一把。瑞茨回家,当天晚上流产,于是就将责任算到了纳德推倒瑞茨的责任上,开始打官司。故事就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展开,围绕着两个家庭的亲戚、教师等等,每一个人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修正真相,从而发生了巨大的冲突。最后,纳德表示愿意赔付瑞茨的一切损失,于是这两家人家就坐到了一起,像生活中的伊朗人一样,坐在地毯上开始喝茶,准备付钱。纳德说:钱我肯定是付,但是你必须摸着《古兰经》告诉我:是不是我推倒的你?使你流产了?在真主的面前瑞茨不应该说假话,她的手没有放到《古兰经》上去。这个赔偿她没有得到。最后纳德和西敏再次到法院离婚,他们的女儿不得不作出选择,父母在等待孩子选择的时候,电影就结束了。

      整个故事反映的也是普通民众,在其中强调了很多美好的品德,以及因为人的小小私利而造成这个世界的复杂性。特别是伊朗作为伊斯兰教的国家,宣传伊斯兰教信仰引领民众美德和高尚情操方面,《一次别离》等伊朗电影都做的非常得体,看完这个电影,让你感觉到《古兰经》所带来的震撼人心的力量。男女授受不亲,这个痴呆的老父亲开始小便失禁,保姆瑞茨就遇到了宗教上的障碍:能否帮助陌生的男子换衣服?于是她要请教自己的宗教顾问。在这种细小的地方,这个电影充满了张力,让我们通过这个片子也对伊斯兰教宣传正直、善良方面有深刻的理解。瑞茨在得到了宗教顾问的教诲以后,去帮这个老父亲去换裤子。电影的最后,也通过她的手没有放到《古兰经》上面去,让我们看到宗教对于人的道德情操的培养所具有的威信。《纳德和西敏》在网上好评如潮,很多人说看完这个电影以后非常难受,是从来没有过的一种看电影的感受。影片中没有一个坏人,但每一个人都有一点小小的自私,而在关键的时刻他们又表现出人性的善良与诚实。所以,我们的《金陵十三钗》没有评上最佳外国语片奖,我也感到很遗憾,但是即使让我当评委的话,我也会投票给《一次别离》。人世间没有完美的人,但是总有追求完美的人,《一次别离》展现的就是伊朗人这种追求完美、恪守道德底线的心理。

      伊朗拍过很多非常好的电影。我们有时候不明真相,对伊朗的国家现实还说三道四,说伊朗国内受到伊斯兰宗教的制约,国外受到经济的制裁,它的电影不敢表现宏大叙事等等。确实的,我们看今天伊朗的电影,1979年革命以后,他们的电影从来没有看到对两伊战争的宣传,两伊战争他们是胜利了的,但电影从不展示战争血腥、残酷的场面。回归伊朗文化的传统,叙述民间百姓的美好人情,是伊朗当代电影主旋律。中国的电影曾经参加过伊朗的电影节奖,得奖的片子也是跟伊朗所宣传的这种主旋律相关的。中国在2001年有一个片子得奖,章子怡成为了伊朗人民心目中的中国巨星,那是张艺谋的一部《我的父亲母亲》。后来的伊朗电影节也一直非常看好张艺谋。但是2003年张艺谋提交了他的一部电影,结果被伊朗拒之门外,这是一个在西方也非常哄抢的电影《英雄》。但是伊朗人拒绝了,他们对打斗、纷争的宣扬没有兴趣。

      伊朗的女导演汉娜·玛克玛尔巴夫在2007年还拍了《佛在耻辱中倒下》,讲阿富汗巴米扬大佛被恐怖分子炸毁,很多的小孩就模仿塔利班的这个情景玩游戏。6岁的女孩子要念书、要回家,在男孩子们恶毒的战争游戏中,她必须扮演大佛的角色,倒下之后才能达到目的。当这个女孩子被迫倒下的时候,背后那个巴米扬大佛也倒下了。对于恐怖分子以宗教信仰为借口的偏执、残酷,给予了意味深长的鞭挞。我们可以看到伊朗电影关心的,还是人类的和平共处,对不同文明的尊重,而不是战争。

      据说伊朗在革命后18年中,拍摄了764部电影,超出了革命前50年的总和,在国际范围内的获奖也达到270多项。我们看看这些电影海报,就知道伊朗电影的魅力。说起来,它所受到的制约——伊斯兰教的教规、美女演员摆脱不了的“恰吐拉”(黑袍、头巾)、男女授受不亲等等,对于以视觉形象诉诸观众的艺术来说,真是带着镣铐在跳舞。但是它得到了重生。伊朗电影在挖掘人性方面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示范,它展示了今天的伊朗人民所具备的文化品德,以及他们的追求。当我们去不了伊朗的时候,我们可以看看伊朗电影,它非常贴近今天伊朗的社会。我们会发现它和好莱坞的电影是不一样的,好莱坞的恐怖片其实是从某些意识上面增长了整个世界的血腥和暴力,包括911事件,美国是要对它的电影主旋律负责的。我们中国的电影人,也确实不要老在行政制约方面寻找中国电影不景气的借口,在这方面,难道我们比伊朗更差?


4、中国在伊朗的影响在衰落

      我前面一直在强调,在丝绸之路上,中国和伊朗之间一直是非常紧密的邻居。但是我这次到伊朗去呢,却也有一种深深的感受,就是觉得我们中国人在主动地遗弃伊朗。受到美国的影响,或者受到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世界观影响,觉得伊朗是一个伊斯兰教国家,不好惹,大家也都不愿意去接近。那样我们就发现,我们中国不由自主地丧失着在伊朗的影响,虽然伊朗对中国人非常的好客。

      据说十年前,看到一个东方的面孔,伊朗人会问你是不是中国人。伊朗语称中国人为Chin,大概是从秦朝开始就跟中国人接触了,他们不说什么Chinese,而说Chin, Chinese这个英语词实际上也是从Chin慢慢地变化过去的。你是Chin(秦)吗?你是Chinese(秦尼斯)吗?你是中国人吗?十年前伊朗人是这样发问的。

法国有一部非常有名的伊朗题材动画电影,叫做《我在伊朗长大》(Persepolis),这个电影在伊朗被禁了。电影由法国的伊朗裔插画作家玛嘉•莎塔碧(Marjane Satrapi)的自传漫画改编,叙述伊斯兰革命前后她在伊朗成长的经历。通过这部电影,我觉得是可以部分了解到伊朗在1979年前后的变化。我在这里借这个电影要说的,是其中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细节,她小时候成长中最喜欢的是什么呢——是中国的功夫电影。在电影里面,她不断地在偷看李小龙的电影,学李小龙的武打动作。所以在十年以前,东方人到伊朗的话,伊朗人问“你是中国人吗”,似乎一点也不夸张。



      可是现在不行了。我们今天去,很多人见到我们,上来就问:“你是高丽人吗?”或者:“你是Japanese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巨大的变化:韩剧的潮流和日本的动漫不仅仅席卷了西方,连伊朗高原也没有幸免。我们中国到哪儿去了?中国退缩了、放弃了自己在丝绸之路上的影响。

      我在伊朗的一个街头寻找中国,最后真被我寻找到了一本中国的书。我看到一本红色的书,中间有我们熟悉的五角星。我请我们的叶奕良老师给我讲解这是一本什么书。他说:这就是《西行漫记》!我们应该都记得吧?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1905—1972)描写陕北红军的名著,或者直译为《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但是这本书是1937年出版的,是那个时代的中国西北。我们可以看到,伊朗人确实是希望了解中国,他们也在翻译中国的书。但是翻译的是将近大半个世纪以前的中国,是美国人写的中国。我们今天的中国在伊朗是缺席了的,就像伊朗在中国也是一个妖魔化的符号那样。这是谁的责任?


5、我们如何面对伊朗

      当我从伊朗回来,深刻地感到,对于我们中国来说,伊朗是世界文化中一份重要的独具一格的遗产,昨天、今天,甚至明天也是;它是我们中国的一面镜子。我们应该如何面对伊朗呢?我自己概括了两点。

      第一,理解伊斯兰教。

      据统计,2009年底,世界人口约68亿人口中,穆斯林总人数是15.7亿,分布在204个国家和地区,占全世界的23%。到现在,穆斯林总人数大约是16亿多。在中国,也有很多的地方、很多的民族是崇信伊斯兰教的。就中国的大体而言,是一个无神论的国家,但是宗教作为一种信仰而存在,在培养人类的心智方面,还并不是像我们所说的“宗教是麻醉人民的的鸦片”。通过伊朗的伊斯兰教政治行为和现实社会的秩序来看,伊斯兰教在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准、安定人们的浮躁心态、建设文化方面,还是与时俱进地努力着。

      我们从哈菲兹的诗里面其实可以得到启示:即使是一个熟背《古兰经》的人,并不是狂热的宗教极端分子。哈菲兹的《我已知道如此之多》写到:

我已知道如此之多

我无法再把自己称作

一个基督徒、印度教徒、穆斯林、

佛教徒或犹太教徒。

     他的诗歌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其实没有任何一个人会仅仅执着于他的宗教而排斥任何先进的文化素养。任何一个在今天仍有生命力的宗教,实际上也都在不断吸收其他文明所带来的有用的营养。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去看待宗教所具有的极端性。哈菲兹在伊朗的备受爱戴,也说明了当代伊朗的伊斯兰教对于其他文明的兼收并蓄。

      甚至大家都知道,伊斯兰教早年也被分为四大宗派,以及无数的支派,什叶派是除了逊尼派之外最大的少数派,而伊朗是中东地区唯一由什叶派掌权、且把什叶派尊为国教的国家。什叶派在伊斯兰教里面又被看成是恢复传统伊斯兰教原教旨主义的派别,是一个排斥异端的宗教。可是我们今天去看伊朗,这个所谓的什叶派原教旨的宗教,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凶猛、那么邪恶。当你第一次到伊朗的时候,看到什叶派的悲情主义影响着伊朗大地,为了纪念第三任伊玛目侯赛因罹难的黑旗到处招展,你会感觉到非常恐慌。但是时间长了以后呢,你会熟悉它,这些标志更多地成为了一种生活习俗。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来自阿拉伯的逊尼派的教徒,在这个国家安然无恙地生活着,所以什叶派和逊尼派之间也没有被夸张的那么巨大的矛盾。在北京大学短期访问的德黑兰教授乌苏吉说,他在逊尼派的国家长期访问,也并没有感到隔阂、成见有多少。归根结底,宗教派别其实还是政治的分歧,难道同一宗教之间的差别会超过不同的宗教信仰之间的鸿沟?逊尼派和什叶派之间的最大分歧不过是接班人问题。利用逊尼派和什叶派之间的分歧而发动战争,实际上还是来自美国制约伊斯兰教国家的战略,而不是宗教本身的问题。

      而伊斯兰教和其他的宗教之间也未见得是如此格格不入,至少我们在伊朗,就看到过许多的基督教教堂,天主教、新教,乃至东正教的,在伊朗并不是偷偷摸摸的地下信仰。犹太教、拜火教,也都在今天的伊朗可以自由信仰。在伊朗的议会席上,对于这些少数宗教,也还保留着百分之几的的席位。伊朗这个伊斯兰教国家是力求使得已有原本宗教信仰的人可以在这个地方和平共处,它追求的一种爱国主义的伊朗精神。我对宗教没有什么研究,只是通过亲眼所见、被无限描画的什叶派伊朗的实际情况,来说明有某种伊斯兰教宗派信仰的国家和人民,并非不可交往。

      第二,改变崇洋单线。

      我们如何对待伊朗呢?伊朗确实是一个完全不同于中国的国家,同样也是一个完全不同于西方文明的国家,这就是独特的伊朗文明。中国在30年前因为闭关锁国了很久,一旦国门开放,就拼命地崇洋,这本来没有什么坏处。我们的中学课本里曾经选了鲁迅的《拿来主义》做教材,就是在弘扬中国文明的善于学习和包容一切的精神。所有的文明我们都要拿来成为中国文明的可以借鉴的他山之石。中国文化在整个的历史过程当中一直践行这种包容性、开放性。譬如我们现在有多少人在念阿弥陀佛,但有没有人想过这个佛教不是中国本土的宗教,而我们现在接受了它。

      针对过分的崇洋行为,我们提出过“崇洋不要媚外”的说法,提醒大家不要丢失了中国的本性。

      而我现在通过伊朗要提醒的是:我们要改变单线的崇洋。就是说不要将这个崇尚的洋只认定为美国。我们在改革开放以后,举目四望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当然是美国了,因此纷纷效仿,以为是取法乎上。这在开放的初期也不为过。可是现在不同了,当我们的眼界提升了之后,我们要看到,强大的外表不是唯一的衡量器。伊朗让我们看到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从伊朗我们要学会尊重文化的多元性。我们要放眼世界,看到有许多的文明,值得我们去尊崇和效仿,从而建立起自己的与时俱进的文化品格。



结    语

      我应该结束这个短暂的伊朗访问却发挥出如此漫长的演讲了。

      关于伊朗,在我没有去的时候,知道这个地方盛产一种椰枣,椰枣在我们60年代的中国呢,曾经运过来很多,叫做伊拉克蜜枣。那个时代中国闹饥荒,没饭吃,然后呢大量伊拉克蜜枣运进来了。可当时的卫生条件、营养供给不好,很多人得了肝炎,以为是吃了不干净的椰枣引起的,因此后来也不再供应,中国人一听说椰枣就害怕。其实这个东西最好的品种是在伊朗,在古代中国引进它的时候,被�%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