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罗丰 | 从乌兰巴托到阿尔泰山: 蒙古国纪行

发布时间:2020-06-01



近年来,北大的丝绸之路研究团队采取多学科配合的方法,前往丝路沿线开展实地考察、调研和发掘,取得显著成就,新疆、蒙古,中亚、印度、伊朗……都留下了学人探索的足迹。值此疫情期间,我们设立“丝路现场”这一栏目,推出北大及相关学人在丝绸之路沿线所做考察的纪要、随感、实录,带领读者实地感受欧亚大陆古代文明的厚重与博大。

 

2006年夏的蒙古国考察,是一次以中国学者为主、多国多学科人员共同参与的蒙古历史考察之旅,历时14天,行程2800公里。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文研院第五期邀访学者罗丰以详实丰赡的旅行笔记为基础写成《蒙古国纪行:从乌兰巴托到阿尔泰山》,生动记述了一行人的甘苦和收获。一路上作者笔不离手,不放过点滴的个人感受和生活细节,他追摩前辈科学探险学者的风范,悉心记录游牧生活特有的风土人情,壮丽苍茫的草原美景,以及先民留下来的鹿石、碑铭、遗址、墓葬等,配合照片、手绘图片,使这部纪行成为一部难得的科考笔记佳作。本期推出此次考察行程的图文简记,以飨读者。感谢作者授权发布。

 

 

从乌兰巴托到阿尔泰山蒙古国纪行

罗丰

 

与以前的随意游荡有所区别,本次考察活动,罗新兄谋划了好长时间。从人员构成、野外路线,到交通工具、行囊装备、沿途食宿,都有考虑,想得仔细周全。整个活动历时半个月,过程中除我小有波折,全队并无大的周折,大家兴尽而归。

 

过往的旅行,我只有简单的记录,并无详尽的笔记。蒙古国考察略有不同,我觉得属于半专业考察,应该有合乎一定水准的日志,方可匹配,不虚此行。考察伊始,便将沿途所见与考察活动的大致情况,分别写在两个笔记本上。科布多会议上,大家群情激昂地领取了写作任务。回来后,却都是忙人,年复一年,大都不曾兑现诺言。在遭到罗新兄一本书序文中公开批评后,我有点挂不住,翻箱倒柜,找出笔记,翻开照片,又查点资料,每日抽空整理一点,断断续续持续两个月。事遇偶发,停下。一停又是多年。眼下,至那次活动已近十年,近日才腾出手来,续完。当时清晰的记忆,随着时间的推移,忘了许多。印象最深的只有蒙古医院和睡帐篷时脊背的酸痛。好在主要以整理日记为主,尚能勾连成一个完整的过程,方有当下的模样。

 

细说起来,我们对周边的兴趣并不大,尤其是那些落后于我们的国家。蒙古,就是典型例子。在对欧美包括日本的城市如数家珍的国人眼里,对自己的左邻右舍却置若罔闻。我们经常开玩笑,国人所知蒙古有两个地名,一是乌兰巴托,另一叫温都尔汗。前者拜小学教育所赐,后者则是一个著名的坠机案发生的地方。

 

蒙古,是一个值得现代中国关注的地方,与它的联系,可上溯至数千年前。强盛的蒙古帝国,从那里兴起,横扫欧亚大陆。百年前还是中国人的属地。过去是故土,现在是他乡。汉文化的影响消失殆尽,仅仅用了几十年。逝去的百年,蒙古发生的事情,超过以往许多世纪。又过了些年,我们步许多人的后尘,来到曾经熟悉的陌生国度。我们短暂来过,记录下一孔之见。

 

 


 

蒙古国考察团行程




2006年7月11日 · Day1


到达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Ulaanbaatar),参观苏赫巴托广场,参观蒙古国立民族历史博物馆。

 

细雨中的苏赫巴托广场 


 

成吉思汗巨型雕像 


国庆节已经到了,伟大的成吉思汗雕像,却依然尚未落成,看来蒙古人并没有特意要赶在,节日前竣工的习惯。

 

 

鹿〔尔冬强摄〕


鹿是草原牧人熟悉的动物突厥制造它时,明显要精致得多。

 


2006年7月12日 · Day2



从乌兰巴托(Ulaanbaatar)启程,前往哈拉和林(Harhorin),行程380公里。

早晨出发,途中看一些有阿拉伯文的石碑和穆斯林墓葬,下午抵达哈拉和林。

 


从午餐处观远山、草地、羊群〔尔冬强摄〕


 

阿拉伯文墓地〔尔冬强摄〕

 

矗立在色尔腾墓地上的伊斯兰教信徒石碑

 

 

哈拉和林宾馆、蒙古包           

 

远眺我们的宿营地哈拉和林宾馆, 公路旁边的哈拉和林宾馆,由一幢小楼和二十多顶蒙古包组成。

 

 

2006年7月13日 · Day3


上午参观哈拉和林周边的文物古迹和额尔德尼召(Erdenezun)博物馆;

下午在考察巴彦高勒宫遗址(13—14世纪)、被称作“杜尔布勒金古特”(中文意为“四方城”)

的回鹘古迹和九姓回鹘牙帐城(Har balagas)。行程90公里。

 

 

规模宏大的额尔德尼召喇嘛庙 


  

喇嘛教白塔           


额尔德尼召内的建筑,都是民主化以重新建修的,这座藏式白塔为仿元式建筑。

 

 

鄂布尔哈布其拉 

 

回鹘时代的遗存海拔1499米,工地上空无一人,一些工具并未收拾,显然正在发掘。

 

 

九姓回鹘可汗碑碑额  


对九姓回鹘可汗碑上的鲁尼文、粟特文的研究实际上就是这两种文学的学术史;

最近日本学者森安孝夫又在其中发现关于景教僧尼的词语。

 

 

2006年7月14日 · Day4


考察13世纪突厥毗伽可汗及阙特勤碑;考察呼塔格山的突厥墓葬和希伯陶勒盖的文物。

行程150公里。


 

硅化木石堆〔尔冬强摄〕


 

梯卡文物保护仓库        


土耳其与蒙古国合作项目所修建的文物保护设施

 

 


文物仓库中的毗伽可汗碑 

 

被雷电劈为数块的石碑经土耳其人的仔细修复重新竖立起来,只是并未移回原地。

 

 

阙特勤碑                    


汉文文字出自唐玄宗之手,其中的隶书,很可能也是唐玄宗亲笔书写;史书记载玄宗善隶书。

 

 

可汗墓前杀人石〔尔冬强摄〕

 

比起长长排列的杀人石我们明显不够用。

 

 

突厥墓葬                 


上面是石块堆砌的封土石堆下面一般是竖穴墓坑。

 

 

蒙古人搭建蒙古包过程示意图 


 

2006年7月15日 · Day5

 

早晨从哈拉和林出发,渡过塔米尔(Tamir)河,

考察位于后杭爱省巴特曾格勒(Battsengel)县境内的“塔林赫日姆”(中文意为“草原之城墙”)古代遗址,

考察位于呼德根陶勒盖的匈奴墓葬,在此地吃午饭。

下午考察位于绍勒毕乌拉的匈奴墓葬,在此露营。

行程150公里。


 

索勒比山匈奴墓地面的石围圈 


 

匈奴墓地与北塔米尔河                 


 

蜿蜒流过的塔米尔河,似乎并不宽阔

远远望去更像一条银色的细丝带

大家都看出这条银带宛若一张弯曲的大弓

镶嵌在绿色的草原上

匈奴墓地就坐落在弯弓的曲径处

面对长河,背靠山冈,有序排列

 

 

匈奴人下葬时的场景复原图 


匈奴人挖好墓穴后

用圆木堆砌摆牺牲

杀马以祭

 

 

2006年7月16日 · Day6


 

考察希波尔廷山口的鹿形石碑和石圈墓,

再进入后杭爱省省会车车尔勒格(Tsetserleg),

参观博物馆,在此地吃午饭。

下午出发,到达巴彦查干山谷考察那里的鹿形石碑、石圈墓和墓葬,之后在此露营。

行程250公里。


 

 

围着敖包转三圈慢慢地已成习惯〔尔冬强摄〕

 

 

雨天                          


 

博物馆所在地是座喇嘛庙

背后有一座小山

我们抵达时

烟雨笼罩着山顶

周围有许多常青的柏树


 

 

法轮                       

 

屋脊中间有一金色转轮

两侧各一昂首竖耳的金鹿

金色轮子代表法轮

两只鹿则表示众生灵在听法

这种形式是公元8世纪前后在西藏形成

后成为藏传佛教最具特色的造型

 

 

建筑                             

 

左右两侧,五开间二层楼房

青砖白墙,藏式风格

格子窗的栏板上通雕莲花图案

柱梁间密密排着三层木枋

枋檩下也雕花,显得华丽异常

 

 

蒙古包内景 


 

蒙古包陈设平面图 


 

《蒙古一天》中蒙古包内景 


 

博物馆内的鹿石 

 

方柱形的鹿石

由田野移至博物馆

上面刻有太阳、月亮

下部奔跑的鹿被蜷曲在一起


 

 

鹿石 


 

泰哈尔巨石                 

 

坐落在塔米尔河谷的巨石

远远望去

犹如一座纪念碑

早在突厥时代人们就注意到了它的存在

 

 

系着红带的狗 


 

特勤河 


 

索伦格廷达阪路边的敖包 


 

准备晚饭〔尔冬强摄〕


夜幕降临时

我们的厨师开始准备晚饭

 

 

2006年7月17日 · Day7

 

早晨出发,越过绍龙高特山口,

到达扎布汗省的大乌拉(Ikh Uul)县境内,

考察那里的突厥时期的龟形石碑和祭奠建筑物的遗址,在此地吃午饭。

下午继续前行到达扎布汗省的陶松臣格勒(Tosontsengel)县境内,

考察伊德尔(Ider)河河谷的墓葬和石圈墓,在此地露营。

行程250公里。



 

原野上空的彩虹〔尔冬强摄〕


 

火山熔岩、松树 


 

乌古木尔胡须墓上的大石堆 


  

胡须墓(3号)平面图〔刘文锁绘〕


 

在雨中〔罗新摄〕
 

大雨中仓皇逃窜的我

被适时记录下来

 

 

2006年7月18日 · Day8


早晨出发,到达扎布汗省的台勒门(Telmen)县境内,

考察伊德尔河河谷的鹿形石碑、墓葬、石圈墓和岩画,

在此地露营。

行程230公里。


  

033号鹿石〔尔冬强摄〕


 

橱窗上的蒙古国徽 


 

鹿科动物标本     


扎布汗省博物馆里

自然标本是一个重要方面

梅花鹿标本被安置在丛林之中

 

 

蒙古驿站图〔尔冬强摄〕

 

帝国范围的扩大统治者要求迅速

了解帝国内部发生的一切

即使他们远在数千里之外

蒙古通往汉地的驿道

早在13世纪已经建立

拉施德说哈拉和林—北京

之间有37个驿站每处有一个人

道路上每天有六头牲畜拉的牛车

有五百辆之多在行走

 

 

关帝庙碑〔尔冬强摄〕

 

断为两截的关帝庙碑

竖立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

碑座雕刻有双鹿回头图案

 

 

2006年7月19日 · Day9



早晨出发,到达扎布汗省的乌里雅苏台(Uliastay)市境内,

参观博物馆,在此吃午饭。

下午继续出发,靠近奥特根腾格尔山(Otgon Tenger Uul)看看,

拍些照片以后返回,就近住宿。

行程230公里。


 

2006年7月20日 · Day10

 

早晨出发,顺着宝尔赫河,

考察沿河的一些文物,在此吃午饭。

下午到达额尔德尼海尔汗(Erdenehayrhan)县境内,

考察那里的墓葬和石圈墓,在此露营。

行程250公里。


 

别看这堆小小的篝火,竟然足足燃烧了几个小时,

当然及时地添柴火是必要的〔尔冬强摄〕 


 

未能目睹的於都斤山〔尔冬强摄〕

 

游牧人心中的圣山

常常出现在汉文史籍中

 

 

2006年7月21日 · Day11


早晨出发,途中吃午饭,考察一些墓葬和文物。

下午到达扎布汗省的都勒伯勒金(Dorvoljin)县境内,

穿过县城直奔科布多(Hovd)市,在科布多市住宿。

行程320公里。


  

湖边悠闲的牛群〔尔冬强摄〕


 

驼群                                

 

前往科布多途中河谷里的驼群

草原上放养骆驼一连几天并不需赶回

因为不用每天饮水

 

 

《蒙古一天》中烫马印的场景 


  

带有“天”字的马印

 


 

科布多地区9个蒙古部落的马印图案 



队员们的“科布多会议” 


 

2006年7月22日 · Day12


上午参观考察科布多市附近的文物古迹,

下午考察科布多省曼汗(Manhan)县境内的

岩画、石器时期的山洞和匈奴墓葬等等,野外露营。

行程150公里。


  

广袤的绿色直扑山巅,没有色差的过渡,景色壮丽〔尔冬强摄〕


 

噶尔丹〔尔冬强摄〕


黑夜将至

噶尔丹的前途究竟在哪里

 

 

2006年7月23日 · Day13


早晨出发,攀越阿尔泰山,途中吃午饭。

越过阿尔泰山,晚上进入布尔干(Bulgan)县境内,

考察一些墓葬和岩画,野外露营。

行程350公里。


 

转场的驼队已经远去,队员们却久久不肯离开〔尔冬强摄〕


山谷里的绿树、溪水 

 

黄色的花岗岩

壁上寸草不生

溪畔绿色的树木

与河水明暗相映

 



2006年7月24日 · Day14


中方学者通过边境进入新疆,

蒙方人员从边境口岸返回,

大约四天回到乌兰巴托。

行程2100公里。


 

蒙古高原上展翅高飞的雄鹰 


 

考察工具〔尔冬强摄〕


 

记录本 


 

考察路上一路相伴的各国队友 

 

罗新、张帆、郭润涛、刘文锁、

李肖、孙正军、胡鸿、敖其尔、

党保海、钢巴、尔冬强、丹青、

司机嘎那、柏清韵

 


结语




 

* 文章节选自《蒙古国纪行:从乌兰巴托到阿尔泰山》(罗丰 著 三联书店2018年1月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