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邀访学者论坛67】邱源媛:亦旗亦民——清代旗民二元性制度下的民众应对

发布时间:2019-04-18

/var/folders/h8/xm1689jd43b_1b5jq_mm4h640000gn/T/com.microsoft.Word/WebArchiveCopyPasteTempFiles/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

主讲人邱源媛老师

 

邀访学者论坛08

2019年4月18日下午,文研院第六期邀访学者内部报告会在北京大学静园二院111会议室举行。文研院邀访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邱源媛作主题报告,题为“亦旗亦民:清代旗民二元性制度下的民众应对”。第六期邀访学者尹吉男、哈桑•法兹里•纳什里(Hassan Fazeli Nashli)、秦玲子、冯培文、郑少雄、袁剑、黄群、鲁家亮、于溯、赵妍杰、院长助理韩笑出席并参与讨论。第六期邀访学者、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教授狄金华主持本次报告会。

 

1949年,德裔美国学者魏特夫(Karl Wittfogel)同中国学者冯家昇出版《中国社会史-辽(907-1125)》(History of Chinese Society,Liao,907-1125)一书,提出辽、金、元、清等朝代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层面存在不同程度的二元性(duality)。该理论对欧美、日本、中国等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无论是赞同倘或反对,二元性话题在东西方学术界均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围绕该问题的讨论经久不衰,在产生冲击的同时,也为学界带来诸多启发。然而,宥于史料以及研究视角,以往的研究和讨论主要集中在国家制度诸层面,很难深入到基层社会。清代浩瀚的档案史料为讨论二元制下的民众生活提供了大量具体而生动的历史细节,使得相关研究成为可能。

 

旗人作为“国家之根本”,王朝统治赖以维持的主要支柱,得到了清廷的特殊庇护,“旗民分治”是清代二元性的重要体现之一。旗人不隶州县,不入民籍,由八旗系统单独管理。“旗”与“民”是清代最为根本的人群分野,二者在行政隶属、法律管辖、人群构成、政治地位、权利义务、社会功能等方面差别巨大,不允许有丝毫逾越。然而,现实生活不可能简单如一纸条文,二元性制度在规范不同人群的行为,并有意识将其区分、对立的同时,人们也会利用制度的二元性,往来于两个系统之间谋取利益。

 

/var/folders/h8/xm1689jd43b_1b5jq_mm4h640000gn/T/com.microsoft.Word/WebArchiveCopyPasteTempFiles/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

清初畿辅驻防分布图

 

首先,邱源媛老师介绍了十七世纪以来直隶地区的旗人与旗地。有清一代,八旗各类人群在畿辅地区,以北京城为圆心,层层分布。京师禁旅、八旗驻防环绕京师,构成严密的军事戍防体系。同时,为了满足皇室、王公与八旗人丁的生活需要,清廷将畿辅地区原有的明代庄田、军事屯田、老百姓土地等,强行圈占,设立八旗庄园,分拨给旗人。此外,还有大量民人(以汉人为主)投充旗下,进入八旗,成为旗人。其中不少人带着土地归顺,这批土地被称为“投充地”,这批人则被称为“投充旗人”(亦称“投充人”)。圈占与投充土地的范围涵盖了77个州县卫,直隶地区布满旗地官庄,其中顺天府80%以上的原民地变为旗地。

 

畿辅地区不可避免地形成了旗民杂居之势。八旗与州县、旗人与民人,两种制度、两个群体并存于同一时间和空间,由此而产生了两种生存模式。二者之间既相互隔绝、又相互影响、交织和渗透,既有矛盾冲突又各自相安。人们(旗人与民人)利用制度漏洞,游走在八旗与州县之间,使旗、民杂居的基层社会呈现出相当的复杂性。邱源媛老师选取这群以往较少被学界关注的直隶地区的投充旗人为主要研究对象,考察了他们如何选择性跳跃于八旗制度与州县系统之间的生存状态,并藉此讨论二元性体制下的民间基层社会以及民众的生活状态。

 

/var/folders/h8/xm1689jd43b_1b5jq_mm4h640000gn/T/com.microsoft.Word/WebArchiveCopyPasteTempFiles/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

《钦定八旗通志》书影

 

随后,邱源媛老师展示了旗、民之间不同的流动原因与方式。在与土地相关的案例中,民众利用旗籍、旗地远比利用民籍、民地的情况要多,呈现出“民”进入“旗”的倾向,这与旗地肥沃,旗人有一定优享权直接相关。投充人丁虽为奴仆身份,却管理大量土地和财产,拥有一定权势。他们背靠八旗主子,让地方官员有所忌惮,对其行为不敢轻易介入干涉。同时,投充制度本身的漏洞,诸如自愿附投、旗人合法拥有民地、家庭/家族中既有旗人又有民人等状况,短时间尚可无碍,时间稍长则必然引发旗、民纠纷,而旗人的优势地位又会影响有司判案。民人因此向旗人流动,冒为庄头,利用旗地,获取利益。

 

与此相反,在入学科考这方面,又呈现出由“旗”向“民”的反方向流动。投充人以奴才身份进入八旗,对旗人主子有着较强的人身依附关系,入学、考试、任官受到颇多限制,直到乾隆三年(1738)才获得考试资格,“归入汉军额内考试”。仅仅三年,乾隆六年(1741),清廷又封禁了投充人丁的科举之路。虽然在司法实践中,并不乏投充人中举之事,但从清廷禁绝其科举的整体政策倾向以及其他一些诸如马步箭射等限制来说,投充人参与旗人科举是有较大难度的,从而催发其冒入民籍,由民人系统考试入仕便不足为奇了。

 

最后,邱源媛老师指出,金、元以降,作为王朝政治中心,华北最为明显的地域特征是国家的强大投影,政治事件与国家制度对其基层社会的渗透直接而深入。相应的,基层社会对国家的感应甚为敏锐,反应也更为迅速。同时,华北也是族群问题纷呈之处,族群的冲突、融合、迁徙、流动不仅形塑了本区域历史,对中国整体大历史的走向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千百年来众多族群的共存,彼此之间势力的消长,多种语言、文化的碰撞,“多元”默化成为华北的日常。

 

清代史料之丰富,是此前各个朝代无法比拟的。涉及民众日常生活状况的各类官方档案和民间文献使研究者能够更为清晰地观察和认识清代基层社会的种种细节。关于八旗人群的考察,关注制度交错地带不同人群的生存状态,不仅有助于理解华北区域内不同人群的生活状况,也有益于推进学界对二元性制度下的族群关系、区域社会等相关问题进行更为立体而客观的思考。

 

/var/folders/h8/xm1689jd43b_1b5jq_mm4h640000gn/T/com.microsoft.Word/WebArchiveCopyPasteTempFiles/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

文研院常务副院长渠敬东为邱源媛颁发邀访教授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