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邀访学者论坛106】赵明昊:“一带一路”与美国竞争性对华战略

发布时间:2021-06-02

主讲人赵明昊老师




2021年4月27日下午,文研院第十期邀访学者内部报告会(第六次)在北京大学静园二院111会议室举行。文研院邀访学者、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赵明昊作主题报告,题目为“‘一带一路’与美国竞争性对华战略”。第十期邀访学者白玉冬、曹寅、陈瑞翾、杜永彬、黄晓春、马忠文、聂溦萌、孙承晟、吴华峰、徐永明、余旸、张昭军,文研院常务副院长渠敬东、院长助理韩笑出席并参与讨论。



论坛伊始,赵明昊老师介绍了“一带一路”的缘起、进展以及面临的问题。他指出,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借用了“丝绸之路”的历史和文化符号,体现了以“互联互通”(connectivity-oriented)为导向的战略思维。“一带一路”是观察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与对外政策的重要窗口,也是塑造当代中国与西方文明互动关系的关键因素。“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可以概括为“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近年来,“一带一路”在促进互联互通方面实现诸多进展,既包括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硬联通”,也包括政策、机制、规则等层面的“软联通”。同时,“一带一路”在项目融资可持续性、安全保障、人才支撑等方面面临挑战。赵明昊老师认为,经济全球化陷入低潮、民粹主义在西方国家的勃兴、地缘冲突的回归以及移民族群矛盾的恶化等表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主导建立并在冷战后向非西方世界逐步扩展的“自由主义国际秩序”发生深刻变化。尤其是,特朗普政府执政以来,大力推行“美国优先”政纲,国家安全战略重心从“反恐”向“大国竞争”转变,美国采取以“压制性回缩”为特征的大战略,力图降低承担国际领导责任的成本。美国将中国视为首要、全面、全球性的战略竞争对手,并将竞争理念逐步转化为“竞争性战略”。“一带一路”与近年美国对华战略的重大调整高度相关。在权力、制度、观念(意识形态)等不同层面,美国担忧“一带一路”对其利益带来挑战,认为“一带一路”可能将侵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建立的全球霸权基础,尤为重视应对“数字丝绸之路”“标准输出”“军民两用基础设施”等问题。


接下来,赵明昊老师以“印太战略”、港口基础设施、中美在非洲地区的互动等为案例,分析了中美围绕“一带一路”的博弈态势。他认为,美国对“一带一路”的制衡,体现了其对华展开全方位竞争的趋势,具有总体性、非对称、跨域性、联动性等特征。“印太战略”是美国压制“一带一路”的主要依托,东南亚则是重要地缘方向。“数字丝绸之路”则成为美国强化对华战略竞争、加大对“一带一路”制衡的焦点问题之一。美国力图通过“国际发展融资公司”等加大对相关国家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并与日本、澳大利亚、印度等国合作倡导“高质量基础设施”,提供替代性选择。赵明昊老师强调,“一带一路”建设涉及经济、安全、外交、国际发展等诸多领域,它对中美关系乃至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战略性、长期性影响值得进一步探究,中美两国围绕“一带一路”展开的互动关系将集中体现21世纪大国竞争的特征和走向。


一带一路各省份定位


赵明昊老师就如何塑造中美围绕“一带一路”的博弈提出思考。他认为,在美国政府力图加大对“一带一路”制衡的情况下,中国需要不断优化“一带一路”建设的规划、规则和机制,力争使“一带一路”为中美关系的良性重塑发挥助力。未来,“一带一路”需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包括提升合作项目的实际成效和风险管控、强化融资可持续性、增进国际合作的开放性和透明度等。与此同时,“一带一路”需要为中美合作提供机遇。实际上,通用电气公司等一批美国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并从中获得可观收益。此外,还应加大与美国商会、相关美国企业等民间力量的接触与合作,探索在巴基斯坦等国开展非官方的、市场化的中美“第三方合作”,为美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打造更便利的“接口”。


论坛最后,与会学者围绕美国对华认知的变化、“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非洲的关系、中国的区域和国别研究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