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清新风气、一流标准”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邀访学者项目第一期圆满结束

发布时间:2017-01-23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简称“文研院”邀访学者项目第一期圆满结束。第一期邀访学者项目从2016年9月开始,至2017年1月中旬结束特邀教授樊锦诗、黄进兴、安德鲁·阿伯特(Andrew Abbott)、木山英雄、汪荣祖、包弼德(Peter K. Bol)访问教授祁小春、赵宪章、魏斌、坂元弘子、白谦慎、汲喆访问学者曹晋、常怀颖、罗祎楠在我校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学术活动

邀访学者项目是文研院学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发挥北京大学的整体优势,立足于人文社会学科基础研究,集聚骨干学者,探索学科之基本原理及前沿领域,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学术支撑;推动跨学科交叉合作,促进国际交流,争取在重点学术领域实现突破

海内外学者可经由自主申请并通过遴选的方式成为文研院的邀访学者,邀访时间一般为个月左右,分为每年的春季学期和秋季学期。文研院为邀访学者提供“量身定制”的学术服务,根据学者提出的具体工作计划以及合作交流提议,通过讲座、论坛、读书会、工作坊、研讨会等形式,充分鼓励相关领域学者参与学术交流。


樊锦诗.jpg

 

樊锦诗,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北大杰出校友,“敦煌的女儿”。樊锦诗教授来访期间,于2016 年9 月8 日参加了“北大文研论坛”第一期“敦煌保护研究三十年”座谈会。彭金章、荣新江、杭侃、孙庆伟多位著名学者围绕敦煌学研究的发展、敦煌遗址的保护等话题展开了积极的讨论。9 月13 日,“北大文研讲座”系列活动开启,首讲由历史学系荣新江教授主持,樊锦诗教授主讲“敦煌莫高窟及其文化价值”现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讲座的在线直播吸引到近万人观看学习。配合本次活动,“千年敦煌——敦煌壁画艺术精品高校巡展”在北大赛克勒博物馆展出。2016年12月5日,樊锦诗教授回访文研院,并赠送敦煌壁画精美复制版,对文研院的发展寄予厚望。

 

黄进兴.JPG

 

黄进兴,台湾中研院院士、副院长,历史语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有近世思想史、宗教文化史、史学理论等。黄进兴教授来访期间,于9月14日、23日,分别作题为“历史的转向——20 世纪晚期人文社会科学历史意识的再兴”与“从普世史到世界史和全球史——以兰克史学为分析始点”的演讲。讲座分别由院长邓小南教授、历史系赵世瑜教授主持,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彭刚教授、北大历史系陆扬教授担任评论人。众多师生到场聆听。北大文研论坛第三期,黄进兴教授以“再现传统中国的思想及其衍生的问题”为题主讲。其后于9月19日-21日参加了文研院学术委员会会议,并且与历史系荣新江教授共同担任了文研院揭牌主题研讨会“学术传统与范式转移”圆桌讨论的主讲嘉宾。

 

安德鲁•阿伯特.jpg

 

安德鲁•阿伯特(Andrew Abbott),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Gustavus F and Ann M. Swift杰出贡献教授,兼任美国社会科学与历史学会会长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16 9 20 日,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揭牌仪式之后,阿伯特教授以“作为理念和日常工作的学术”为题,发表了主题演讲,为北大文研院乃至其他高等教育机构的定位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镜鉴。

 

木山英雄.jpg

 

木山英雄,日本著名中国文学研究专家。先后任教于国立一桥大学、神奈川大学等,曾任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主任。2016年10月15日,恰逢鲁迅先生去世八十周年前夕,木山英雄教授参加了北大文研论坛 “游离与独在:木山英雄学术思想座谈会”,追忆了自己的学术生涯,总结自己多年的学术思想,同鲁迅博物馆研究员等与会人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

 

汪荣祖.JPG

 

汪荣祖,著名中国近代史学家、台湾中央大学讲座教授、厦门大学讲座教授美国弗吉尼亚州立大学荣誉教授。汪荣祖教授来访期间,分别于12月20日、26日作题为“史学的主体性问题” 以及“论环球史学”讲座,讲座由历史学系郭卫东、欧阳哲生教授担任主持。22日,汪先生以“当代中国史学走向何方”为题,担任文研论坛主讲。

 

包弼德.JPG

 

包弼德(Peter K. Bol),美国著名中国思想史研究学者、哈佛大学副教务长、地理分析中心主任、东亚语言与文明系讲座教授,致力于唐宋思想史研究。包弼德教授在北大访问期间,参加了文研论坛“变迁时代的国学研究”、“师说,我与宋史”,并且参加了文研院与北大图书馆共同主持的“数字人文”座谈,以及“流水曲觞:北京地区宋辽金史学者座谈会”。2017年1月10日、13日包弼德教授作题为“高等教育中的数字人文”、“传记与著述:12至17世纪婺州地区士人社会与意识的形成”的讲演讲演分别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聂华教授和文研院院长邓小南教授主持。

 

祁小春.JPG

 

祁小春,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授、中山大学兼职教授、日本关西大学东西学术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书法史、王羲之研究。来访期间,祁小春教授在文研院就“《兰亭序》的‘揽’字与六朝士族的避讳”进行学术报告,交流了研究心得;在雅集系列活动中,带来了主题为“王羲之的《十七帖》诸问题”的演讲;在“艺术史研究与发展”恳谈会上,就文研院与艺术史领域的互动进行了探讨。

 

赵宪章.jpg

 

赵宪章,曾任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文系主任、中国艺术理论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形式美学方面的教学和研究,目前从事“文学图像论”研究。来访期间,赵宪章教授以“‘文学图像论’臆说”为题在文研院进行了学术交流,在中文系等单位举办了学术讲演,参与了文研论坛、雅集等诸多学术活动,并且与艺术史家进行了充分的交流。

 

魏斌.JPG

 

魏斌,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青年长江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魏晋南北朝史、中古区域史。来访期间,担任北大文研论坛“‘山中’的六朝史”主题引言人,就“昙始碑考证——史传阙失与地方记忆”进行了交流,参加了文研院“族群凝聚与国家秩序”恳谈,并且参与了北京大学中古研究者组织的许多学术活动。

 

坂元弘子.JPG

 

坂元弘子,日本一桥大学名誉教授,日本现代中国学会董事。她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从民族、阶层阶级与性别视角分析中国思想到近代后如何转型的问题。来访期间,坂元弘子教授以“晚清民国文艺界人士的性别观”、“谈付梓《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岩波新书)之后的省思”为题,在文研讲座发表讲演。

 

白谦慎.jpg

 

白谦慎,美国波士顿大学艺术史系教授、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书法研究工作。来访期间,参加了文研院组织的“艺术史研究与发展恳谈及雅集等活动,并且在文研讲座以“晚清文物市场与官员收藏活动——以吴大澂及其友人为中心”、“晚清官员与书法”为题发表讲演。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李松教授、历史学系朱青生教授主持了讲座。

 

汲喆.jpg

 

汲喆,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INALCO)博士生导师(社会学与人类学专业)、法国多学科佛教研究中心(CEIB)主任、法国大学研究院(IUF)青年院士(membre junior)。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汉传佛教与社会变迁、宗教教育、宗教全球化以及宗教社会学理论。访问期间,汲喆教授以“作为宗教实践的朝圣——在事实与隐喻之间”、“回到日常与重建当下——禅宗与现代人的自我建构”为题,在文研讲座发表主题讲演;并在内部交流中做题为“世俗化理论与当代中国宗教研究”的报告。

 

曹晋.JPG

 

曹晋,德国图宾根大学汉韩学系助理研究员研究兴趣在于考察思想、知识和科技的发展与国家权力、社会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来访期间,主持了德国历史学家吕森“历史之思:面相未来的视角”、图宾根大学傅汉思教授就明朝末年德国传教士汤若望译《坤舆格致》(De re metallica)在中国的翻译、流传与影响等问题在文研讲座的讲演;主持了文研院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主办的北大文研论坛“多学科视野下的中国古代度量衡”。她本人也围绕“从‘乐律’到‘人间’:北宋徽宗大晟乐尺和度量衡改革”这一议题在文研院进行了交流

 

常怀颖.jpg

 

常怀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夏商周考古、中国考古学史及铜器范铸工艺研究。来访期间,常怀颖博士主持了文研论坛良渚与石峁、“殷墟世界的声色犬马”,并且以“何来金镶玉——早期玉石器矿、作坊的发现与殷墟早期的绿松石镶嵌”为题,进行了内部交流。

 

罗祎楠.jpg

 

罗祎楠,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教授致力于以历史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路径,研究中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内生性发展道路。来访期间,罗祎楠博士主持了“中国政治秩序历史研究中的基本理论视角”读书会,参与策划了“传统与当代中国的国家秩序”、“制度史观下的中国史历程”文研论坛,并且在文研院发表了题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历史意识与历史研究中的社会科学意识——以北宋神宗时期盐法为例”的报告。

 

邀访项目结束后,学者们回忆了在文研院的访学经历,作阶段性总结

赵宪章教授说:“文研院的生活让我结识了学界许多新朋友,特别是来访的各位学者。他们各有所长、各有所爱,每位学者都有值得我学习的东西,让我真正体会到‘学海无涯’、‘山外有山’的含义。以邓小南院长、渠敬东常务副院长为代表的文研院工作团队的勤奋态度让我非常感动。我在他们的一言一行中,既看到一位纯粹的学者对于学术的忠诚,也看到北大人对于学校的热爱与奉献,从而对于北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理解。对于当下中国学界和教育界,我们有时有一些怨言,但是,我从这里看到了希望。”

祁小春教授谈到:“作为一名访教授,文研院为我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外地来的学者,大多在住宿、工作地点方面多有不便。文研院在这些方面考虑周到,提供了住宿地点,还提供了个人工作室,使我宾至如归。我在文研院的一段时间里面,很多学习、交流的活动都能很便利地开展,不熟悉之处也有学生帮忙处理,都要归功于文研院的高情厚谊。在静谧安详的著名学府中,容易让人沉淀下来。有需要的时候,北京大学的图书资料、电子资源也能够被利用起来。这段时间,有什么需要的资料都能在图书馆查阅,有点滴思绪和想法的时候可以在二院的工作室作札记写文章,闲暇时还可以散步至未名湖畔,路过许多前辈学者工作过和住过的老屋子,在这种氛围中漫步,能够思接千载。我在文研院的这段时间,也逃离了不少尘俗事务,无丝竹之乱耳,这期间我在北大校内校外先后做了多次学术讲座,同时还完成了拙著《山阴道上——王羲之书迹研究丛增补修改版)的编写工作。目前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已进行的最后校对,预计春节前后即将付梓问世。这本书的问世,是我在文研院从事研究工作的成果之一,这个成果也可以说是我对文研院的一个小小的献礼。”  

常怀颖博士总结道:在文研院驻访的几个月中,是我个人从学生到进入学术研究以来,第一次真切、直观感受到了作为一个学者应有的尊严,第一次能够安静地按照自己节奏进行研究而不被打扰,第一次能够在理想的研究环境中以放松的心态工作,同时很多拓宽视野的机会促进了不同学科间的启发互动。从这个角度来讲,文研院的定位模式和运行理念是正确的,是实实在在的,绝非以轰轰烈烈的宣传博名声

魏斌教授回忆起在北大、在文研院的点点滴滴。“无数次在燕南园、未名湖周边散步,美景旧事,让人遐想留恋。2016年12月30日傍晚临走前,屈涛兄帮我在二院门口留下最后一张合影,不禁想起二院生活的种种场景。三个多月的时光仿佛转瞬即逝。席慕蓉的诗:

在长长的一生里  为什么

欢乐总是乍现就凋落

走得最急的都是最美的时光

离开的伤感让人难过。不过,我更愿意将这三个多月的二院生活,当作一个新的起点。相信在未来的学术生涯中,静园二院将不仅仅只是心底里一份难忘的记忆,还将成为一个经常回访的学术港湾,一个温暖的家。”

了表达对文研院的热爱与感谢之情,学者们也积极地对文研院的发展建言献策。

曹晋博士建议未来的邀访学者请时要提出较为详细切实的在文研院的工作计划希望尽快地让驻访学者相互熟悉起来,有利于跨学科交流。

汲喆教授认为文研院应该是精神放松的空间,以帮助学者寻回学术上的自由兴趣,希望文研院保持对学者的宽松态度,不必要求限时发表学术成果;文研院可与历届学者保持联系,建立一种俱乐部制度,如普林顿一样,让历届学者在文研院网站持续发布自己的学术动态,同时为驻访学者再访北大提供便利。借用亭林先生的话,表达对文研院良好学术氛围的肯定:“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罗祎楠博士希望文研院可以一路走下去,尤其在这个中国文科学术界物质日渐丰富而精神有些迷茫的时代。“我相信,文研院可以被写入中国学术历史。我希望在历史书中写到:在二十一世纪的最初二十年,在北大建立了一个驿站。这个驿站传递着价值信仰和坚守,涵育了思想的创造力,承载着学术旅者纯真友谊,并将学术薪火在这里传递下去。之后在中国,也会有更多人为这个民族、为人类守候着这样的信仰、好奇和不断创新的力量。”

魏斌教授借谢朓《郡内高斋闲坐答吕法曹》诗中的写景之言为寓,寄语文研院:“结构何迢递,旷望极高深。窗中列远岫,庭际俯乔林。”    

2017年3月1日,第二期邀访学者开始报到,文研院将继续坚持“清新风、一流标准”,为学者们提供高规格的学术研究环境、高品质的学术交流服务。

 

(撰稿:谢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