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光照耀新文明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孙庆伟教授致辞
尊敬的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筹划已久的“新文化曙光:五四时期北大学人群像”展,在学校领导的直接关心下,在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和北大图书馆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各位同仁的努力,今天开幕了。在此谨代表主办方对各方的努力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五四运动是一场对当代中国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影响的爱国主义运动。五四运动因北京大学而酝酿、爆发并传播,北京大学又因这场伟大的运动而获得新灵魂与新生命。经历了五四运动,北大成为了崭新的北大,北大更成为了国家的大学、民族的大学。这是北大的骄傲,也是北大的光荣。值此五四运动百周年到来之际,赛克勒博物馆作为北大的博物馆,有义务讲好北大故事,有责任展示好北大的荣光,更有必要宣传好五四的精神。我们这一最初的冲动与文研院邓小南、渠敬东等老师的构想不谋而合,并得到党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今天这个展览的成功开幕,既是今日北大人对五四前贤们的缅怀与崇敬,更是新一代北大学人对五四精神的仰慕与传承。
五四运动领袖之一的傅斯年先生曾说,“凡事在人,人亡政息。”五四运动最成功、最迷人之处正在于那一个身处古今中西之间,心怀家国天下的学人群体。世界学术视野与中国文化精神在他们身上兼容并包,新思想与旧传统在他们胸中激荡冲突。这次展览,我们就是希望通过实物片段,探究这批学人的汇聚与融合,学术团体的创办与发展,学术思想的交锋与冲突,由此而得以见学人、见学术、见时代、见社会、见精神、见思想。
对于北大考古学科而言,今天举办的这个五四学人群像展更有特殊的意义。如果没有五四运动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精神,就不会有对中国上古史的全面反思与审视,更不会有以锄头考古学来重建古史的迫切需求。如果没有蔡元培先生出长北京大学,就不会有北大研究所国学门的创办,更不会有北大考古学科的肇始——国学门考古研究室的设立;如果没有五四学生领袖傅斯年超迈卓绝的眼界与格局,也就不会有中研院史语所这一“无中生有”的志业,更不会有科学考古学在中国的生根发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直接催生了考古学在中国的诞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送来了考古学这一观察中国历史和中华文明的新视角。北大考古学科创办人苏秉琦先生就是在五四运动的直接影响下走上了“教育救国,兴史救国”的人生道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考古学并为之奋斗终生。他笃信考古学是“知我中华、振兴中华大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致力于把考古学提升为“人民的事业”,这是五四爱国主义精神在一个中国考古人身上的真实体现。
“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鲁迅先生的这段话,充满了五四学人对国家民族最热切的期盼与最深沉的爱。爱国主义是五四运动最鲜亮的底色,书生报国是五四学人的共同写照。五四虽已百年,但我们仍处于五四开创的伟大变革时代。一百年前,以科学眼光审视中华古老文明,反思中国传统文化是五四学人救亡图存的一腔热血。一百年后,重判文明源流,重塑文明价值正是新一代学人投身民族复兴大业的历史担当。五四百年,也意味着中国考古学即将走过世纪历程。一百年来,中国考古学的核心使命由文化谱系的构建走向中国古史的重建,而今又迈入了文明理想和文明价值阐释的新阶段。不忘学科初心,接续学术传统,弘扬五四精神,乃是新一代北大人致敬前贤,报效国家的最好方式,也是我们举办这个展览意义之所在。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嘉宾的光临。祝展览圆满成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