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介绍
戴海斌,男,1978年生,浙江绍兴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1998—2002年兰州大学历史学系本科,2002—2009年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硕博连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专业方向为中国近代政治外交史,对地方(地域)社会文化史、民国学术史亦有兴趣,已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清史研究》、《民族研究》、《中华文史论丛》、《新史学》(台北)等刊物发表论文五十余篇。目前研究兴趣包括:(1)庚子事变前后清政府政治与外交转型,兼及朝野力量互动,并拟将研究时段继续后推,侧重用连续性视角(相对于晚清前期与民国)考察清末十年的对外交往形态;(2)晚清时期旅华日本人书信、日记等史料的整理和研究,通过内外文献互证,对近代重要史事进行补充、修订甚或改写;(3)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前史和早期发展史,有兴趣从具体人物、人际网络、学脉承继等角度做一些学术史探讨。
驻访感言
今年的春季学期,本人有幸在北大文研院驻访,度过了一段相当有趣、充实而有意义的时光。我个人目前的研究方向是近代中国政治与外交,时段上偏重晚清。在文研院的这段时期,主要做了两个小的工作。关于晚清史,我在过去几年陆陆续续写作、发表..
今年的春季学期,本人有幸在北大文研院驻访,度过了一段相当有趣、充实而有意义的时光。我个人目前的研究方向是近代中国政治与外交,时段上偏重晚清。在文研院的这段时期,主要做了两个小的工作。关于晚清史,我在过去几年陆陆续续写作、发表了一些论文,回头稍一检点,发现竟然差不多超过一半的篇什,直接以人物为主题,或借由人物切入讨论某一问题,这大概可以反映个人研究的一些偏好,或者再大胆一点说,反映我在目前阶段进入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主要取径。那么,把这些文章收在一起,出一个集子,对自己来说,应该不算是一件无意义的事情。这一书稿的最后定稿以及文字校订工作,就是在文研院时期完成的。文研院所在的静园二院,正是自己当年北大求学时期历史系的所在。距离毕业将近十年以后,故地重回,在最初学术起步的地方见证第一本小书的诞生,也是一个特别的纪念吧。《晚清人物丛考》正、续两编预计下半年会在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届时我想一定要送给文研院,以志感谢。另外,这段时期我开始了对于孟森(1869—1937)这个人物的研究,集中精力处理了一批他的相关函札史料,将自己的研究视野和时段向民国延伸。我在文研院的内部报告,就是以《孟森与民初政治》为主题。我想在文研院的几个月,对于自己的学术拓展,是很有意义的。也许要过几年,回头开看,会看得更清楚。
在文研院,感触最深的是,是这里的学术氛围。一言以蔽之,“非常自由”。这指文研院召集的学术讨论的包容风气,同时也指提供给驻访学者的开放空间,真正贯彻了学术第一的原则。邓老师所谓“涵育学术、激活思想”,我切身能体验到的,落在在方方面面。渠老师在第一次内部交流会上强调的“跨学科研究”、“外行批评”,至今声犹在耳。
我是一个对自然界很不敏感的人。我的办公室115正对着二院的草坪,有一个大大的玻璃窗,每天坐在办公室里,都能感受到院子里草木的生长变化、阳光的明暗转移。伏案看书或写东西,竟然有了一种农民按照时令劳作的感觉。对所谓春耕秋收、春华秋实的话,有了一份更深的体会。虽然只有春季学期的短短的四个月,我想在文研院的日子,也是播下一个种子,不管今后如何生长、收获几何,我都会怀念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