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2015年退休)、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吉林大学中文系毕业,日本东京都立大学法学部政治学博士。研究领域为日本政治思想史。曾任日本东京大学文学部客座研究员、实践女子大学文学部特别研究员、东京外国语大学地域文化研究客座教授、一桥大学社会学研究科客座教授、京都大学文学部客座教授、德国海德堡大学中国学科、日本学科客座教授、美国华盛顿大学东亚系客座教授、韩国延世大学国学院客座教授、首尔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台湾大学高等研究院访问研究员、台湾交通大学社会文化研究所客座教授等。主要著作有《主体弥散的空间——亚洲论述之两难》(2002)、《竹内好的悖论》(2005)、《文学的位置》(2009)、《把握进入历史的瞬间》(2010)、《我们为什么要谈东亚——状况中的历史与政治》(2011)、《思想史中的日本与中国》(2017)等。
走进文研院别致的小院,如同走进了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那个充满无限乐趣的百草园。虽然并没有泥墙根下的何首乌与覆盆子供我们探索,但是那由青转黄的累累杏子,已经足以撩起诸位同仁的未泯童心了。秋天来的朋友也不需着急,因为另外一样不动..
走进文研院别致的小院,如同走进了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那个充满无限乐趣的百草园。虽然并没有泥墙根下的何首乌与覆盆子供我们探索,但是那由青转黄的累累杏子,已经足以撩起诸位同仁的未泯童心了。秋天来的朋友也不需着急,因为另外一样不动声色的水果在等着你们——我们这一期无缘见面的山楂果实,将在下一个学期里成熟。似乎文研院的主持者们从一开始就考虑到了乐趣的公平分配,这成熟于初夏与仲秋的果实,实在难分伯仲;它们的形色滋味并不重要,人人都有释放自我的机会,才是文研院的真髓。
体贴还不仅在果树品种的细致设计上。走进研究室,我发现这是个工作与休息一体化的环境,人体工学设计的办公椅,贴心地为我们长时间在电脑前工作创造了好条件,我几乎立刻决定了回家也要订购一个同样的;而另外那个可以拉开的椅子,也让我得以在疲劳的时候小睡一阵。屋子里点缀着恰到好处的绿植,一切都很惬意。在这些细微之处,可以体会到文研院对来访学者的关怀。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是一件难得的乐事。
这个空间充满了活力。由于访问学者多数是学术造诣很好的年轻人,在文研院主导者们的循循善诱之下,内部交流总是活泼而深入的。来访学者的不同学科背景也形成了很好的互补关系,我总能在每次讨论中受益。这次造访的几位资深教授或是平时很少见面的朋友,或是首次谋面的优秀学者,我很高兴可以从容地跟他们相处,真是难得的叙旧与学习机会。
在驻访的三个月中,我完成了预定写作计划的初稿,同时也在各种讨论的启发下开始推进下一个课题的资料阅读与思考。虽然活动比平时多了很多,但是也提供了更多的刺激与启发,因此对写作大有助益。
在驻访期间,我按照约定定期主持读书会,完成讲座与内部交流,这些安排使生活变得充实,也让我对这个平台逐渐产生了认同。
文研院强大的学术辅助团队训练有素。他们配合首脑部门,把日常事务打理得有条不紊。我十分感谢文研院的几位主导者,为了使来访学者有更丰富的学术生活,他们甚至特意安排了一些相关的文化活动,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交流与学习的条件。
这是一个很有前途的学术平台。在今天学术日益松弛的状态下,这个平台提供了连接广泛的学术网络,让优秀的学人们获得了交流与连带的机会。我从心底里祝福文研院,希望它发展得更好,希望它永远保持活力,并感染与激发来访学者们的生命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