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邀访学者论坛22】魏希德:贞观政要与欧亚帝王学

发布时间:2017-06-20

2017年6月20日下午,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在静园二院111会议室举行了以“贞观政要与欧亚帝王学”为主题的内部讨论会。本次讨论会是文研院本学期最后一次内部讨论会,由文研院院长邓小南教授主持,荷兰莱顿大学魏希德(Hilde de Weerdt)教授作主讲人。院长助理韩笑,访问教授高曼士、凯末尔、孙秀林、张寿安,访问学者李霖、罗曼玲、仇鹿鸣、童岭、徐晓宏、袁一丹、张瀚墨参与讨论。

 

荷兰莱顿大学魏希德(Hilde de Weerdt)教授

 

魏希德教授首先介绍了这个题目的源起。长期以来,魏教授的学术关注点主要都在中国的知识与政治史方面,而深入研读《贞观政要》,是因为她近期参与到了剑桥政治思想史原著系列东亚部分的翻译工作中——这部书的英译工作正是由她负责。在研读的过程中,她对于此书有了一些新的看法。这些看法主要与贞观政要的文本在政治思想史与东亚帝王学中的地位问题相关。

魏希德教授的主要研究思路,是通过文本之间的横向对比,来考察《贞观政要》一书中所反映的帝王学著作编纂中的问题。首先,她对《贞观政要》的成书过程与基本内容等情况作了介绍,并从内容形式与篇章结构方面将此书同太宗本人所作的帝王学作品《帝范》加以比较。她认为,这种比较更多地体现出了两书作者本身的知识结构与价值取向方面的异同。进一步地,魏教授也将《贞观政要》同《孟子》、《左传》等经典著作进行了比较。这一比较偏重文本层面的分析,因此,魏教授在比较中利用了Ctext、Markus等数字人文工具,揭示出《贞观政要》与《孟子》、《左传》二书在写作上的异同——即经子之书与帝王学著作的区别。前代的子书,如《孟子》、《韩非子》等,一般理论性更强,更加关注一般性的人性,而且常常利用虚构的故事来阐明自身所论述的道理;而帝王学则往往利用档案性材料、利用史实作为例证来进行说明,而且实用性较强。

在此基础上,魏教授更将对比的范围扩展到欧亚视域内。她指出,在欧亚大陆的不同地域——如东亚、西亚中东、西欧等地区——的很多君主制国家中都有帝王学著作出现。这一现象最近已经受到西方学界的关注,并由此出现了横向比较不同地域帝王学的研究。既有研究用词频分析方法对21种伊斯兰世界的帝王学作品和26种基督教地区的帝王学著作进行分析,展现了不同地域的帝王学重点关注的内容之异同。魏教授指出,这种方法在操作中存在明显的问题,但也提供给我们一些有益的提示,不失为对我们研究《贞观政要》与东亚帝王学著作的一个参考。由此,魏教授谈及她对东亚帝王学的一些初步看法。东亚的帝王学著作与欧洲、西亚的同类作品中,有很多类似的地方:它们大都用故事、对话来揭示道理,而且都涉及到一些类似的主题。她指出,可以从功能、主题、文体等方面,把东亚、西亚、欧洲等地方的帝王学著作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

 

邓小南院长给魏希德教授颁发聘书

 

魏教授还谈到《贞观政要》在东亚世界的影响。从存世文献中可以看到,宋代人,特别是南宋道学家,对于贞观政要的评价并不很高。而通过版本学的流传,我们发现此书在韩国、日本等地的统治群体中却得到了广泛的流传,甚至在辽金元、西夏等政权中也有刻本流传。由此,《贞观政要》在东亚世界的接受史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

在魏希德教授的报告结束后,与会的各位学者就帝王学、帝王术的概念与内涵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不少学者非常关注《贞观政要》与中国传统的经典文本、政治思想之间的关系,也有学者论及唐太宗形象在东亚世界受到崇拜与此书在同一地域中的流行这两种文化现象之间的内在关联问题。与会学者也就理论文本与写作方式、政治思想与政治实践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最后,邓小南教授作总结发言。她充分肯定了魏希德教授的研究,并认为其框架对不同学科学者而言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至此,本次会议在与会老师与同学们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