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北大文研讲座79】艾姗贝尔:全球化与土耳其的亚洲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26

2018年4月26日星期四下午,“北大文研讲座”第七十九期第二场在北京大学静园二院208会议室举行,主题为“全球化与土耳其的亚洲研究”。文研院特邀教授、土耳其海峡大学历史学系荣休教授阿伊莎·塞尔柱·艾姗贝尔(Ayşe Selçuk Esenbel)主讲,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昝涛主持并评议。文研院特邀教授、伦敦大学学院高等研究院院长塔玛·加布(Tamar Garb),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研究员魏敏等出席并参与讨论。

 

图为艾姗贝尔教授在讲座中

 

艾姗贝尔教授首先介绍了土耳其亚洲研究发展的时代背景。土耳其的中国研究和亚洲研究是后冷战时期全球进程的产物。冷战时期,土耳其民众形成了消极的思考中国的思维方式,土耳其学者也只能依靠西方材料进行中国研究。这种情况直至冷战结束后才有了新的突破。

接下来,贝尔教授介绍了推动土耳其亚洲研究发展的经济因素。首先,土耳其与东亚国家经济交往在发展,其中,日本产品长期以来占据着土耳其总进口的约百分之三。80年代以来,日本在土投资额逐步增长。而归功于强势的电子产业,韩国产品在土耳其总进口比例也在大幅增长,该国电影也于近年来打入土耳其的市场。至于中国,出口产品以及在土投资额也在大幅增长,且中国的经济成功强化了土耳其民众对东亚模式现代化的积极印象。

至于土耳其中国研究的历史,艾姗贝尔教授表示,事实上,汉学研究是土耳其亚洲研究中最早开展的项目。出于重建民族身份的需要,土耳其“国父”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鼓励历史学家研究前伊斯兰时期的突厥人历史,而这段历史与中国历史以及汉文史料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阿塔图尔克本人对汉学研究非常感兴趣。纳粹势力崛起后,千余名德国学者流亡到土耳其,其中就包括德国汉学家沃尔弗拉姆·埃伯哈德(Wolfram Eberhard)。埃伯哈德携带藏书流亡到土耳其,创立安卡拉大学汉学系。埃伯哈德关注游牧民,他认为,历史上,中国边境地区冲突与商贸交往并存。艾姗贝尔教授指出,埃伯哈德带来了非常普世化(cosmopolitized)的中国历史史观,他对土耳其的中国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图为埃伯哈德教授著作,A Dictionary of Chinese Symbols: Hidden Symbols in Chinese Life and Thought

 

到了冷战时期,土耳其中国研究的发展受到限制,这种情况直至战后才有了新的突破。目前,土耳其拥有四所孔子学院,它们分别是:建立于2007年的中东科技大学(METU)孔子学院、建于2008年的海峡大学(Boğazici University)孔子学院,建于2014年的欧坎大学(Okan University)孔子学院以及建于2015年的耶迪特佩大学(Yeditepe University)孔子学院。此外,安卡拉大学、伊斯坦布尔大学和埃尔齐耶斯大学(Erciyes)建立有汉学系,海峡大学、伊斯坦布尔大学等学校开设中国研究的硕士项目,欧坎大学和厄兹耶因大学(Özyeğin)还开设了中文翻译的本科专业。

土耳其还存有关注亚洲问题的智库,比如政治经济社会研究组织(SETA),海峡大学、科齐大学(Koç)和中东科技大学各自设立的亚洲研究中心以及以土耳其著名古代中亚艺术研究专家埃梅尔·埃辛(Emel Esin)命名的埃辛基金会(Tek Esin Vakfı)。近年来,土耳其也召开了一系列和中国有关的研讨会。海峡大学与上海大学合办有土耳其—中国论坛(Turkey-China Forum)及“奥斯曼帝国与帝制中国的传教士”(Missionaries in theOttoman Empire and Imperial China)专题研讨会等。土耳其学者出版了一系列中国研究著作,如艾姗贝尔教授与涂逸姗(İsenbike Togan)教授、阿尔泰·阿特勒(Altay Atlı)教授合著的《在土耳其思考中国》(Türkiye’de Çin’i Düşünmek)等作品。

艾姗贝尔教授特别强调了土耳其学者的翻译成果。他们将涉及到古代内亚或突厥的中文古籍翻译成土耳其语,其中最著名的是由普拉特·欧特坎(Pulat Otkan)教授在吉莱·费丹(Giray Fidan)教授帮助下完成的遗作——土耳其语版《史记·匈奴列传》。该书在土大受欢迎,目前已再版两次。费丹教授还将《论语》翻译成土耳其语并作注解。《汉书·西域传》和《汉书·匈奴传》的土耳其语版也已问世。涂逸姗教授翻译了《新唐书》和《旧唐书》中涉及到突厥的部分。

 

图为本次讲座主持人与评议人昝涛教授发言

 

最后,艾姗贝尔教授总结道,土耳其中国研究的意义一直在发生变化。凯末尔时期,研究是为了建构浪漫化的突厥身份,而现在的研究则是为了建构普世性的土耳其民族身份。目前,土耳其的亚洲研究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虽然仍未走出起步阶段,却已发展出了“在土耳其思考亚洲”(Thinking of Asia in Turkey)的视角。艾姗贝尔教授认为,未来,学者们应进一步推进土耳其和中国共享的帝国与革命的历史经历、跨区域联系、互相认知、跨民族政治等方面的研究。

讲座之后,昝涛副教授进行评议。他比较了土耳其的中国研究和中国的土耳其研究,并与艾姗贝尔教授讨论了土耳其人的“亚洲”概念。艾姗贝尔教授与魏敏副研究员讨论中国“一带一路”与土耳其“中间走廊”的对接问题。随后,加布教授与艾姗贝尔教授就土耳其在国际冲突中的自我定位交换意见。最后,艾姗贝尔教授与在场听众就古代历史认知对民众的影响、影响土日关系的主要问题、土耳其历史协会(Türk Tarihi Kurumu)的作用、台湾地区对土耳其亚洲研究的影响、奥斯曼帝国的自我定位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图为加布教授在讲座中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