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邀访学者论坛128】武琼芳:敦煌石窟隋代供养人服饰

发布时间:2022-03-16

论坛伊始,武琼芳老师先从选择敦煌石窟隋代供养人服饰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讲起。隋朝国祚虽短,却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时期。正因有了隋代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积累和铺垫,才使得大唐盛世的空前繁荣成为现实。隋代的服饰染织既融合了南北朝的胡汉多民族影响,又受到了东西方文化的多重浸染,为影响后世千年的唐代服制打下了基础,是中国服饰染织发展史中不可轻视的重要一环。然而,目前对于隋代服饰染织的专门研究非常少。


敦煌石窟,是指在古敦煌郡、晋昌郡(瓜沙二州)就岩镌凿之佛教石窟寺,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瓜州榆林窟、东千佛洞、肃北五个庙石窟等石窟组成的石窟群。它是一个自成系统的文化遗产,其千年营建的连贯性能为探究服饰的发展与变迁提供标尺。对敦煌隋代洞窟中保存下来数量庞大、内容丰富的的供养人像进行服饰染织方面的专门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隋代社会各个阶层、不同人群的服饰信息,特别是隋代平民服饰的风貌,以弥补《舆服志》等史料记载更多关注社会上层人物礼仪服饰的缺憾。


由于古代敦煌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得敦煌石窟隋代供养人身份具有多样性的特点,研究这些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物着衣形象,不仅可以了解当时各民族、各地区的服饰风貌,还能为其他关于东西交通、民族发展、文化影响等研究提供辅助支撑材料。


武琼芳老师的研究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以服饰的物质性为视角,研究服饰本身的款式和形制、色彩和图案、版型和材质等;第二层次是以服饰与穿用者所构成的有机整体为视角,研究人穿着服饰的方式、搭配、场合和礼仪等;第三层次是以服饰的社会性为视角,研究丝绸之路上多元文化艺术、民族、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差异性和融合性,以及这些交流和碰撞对各方服饰发展的影响。



敦煌在丝绸之路上的位置


通过对敦煌莫高窟和西千佛洞近两千身的供养人像进行辨析,首次完整呈现出敦煌隋代石窟中供养人服饰风貌,从厘清供养人性别比例,到探讨供养人的身份地位、画像的空间排布与洞窟不同营建方式的关系;从分析供养人服饰的形制、搭配、图案、用色和持物,到推测影响服饰演变的各种因素,以及由敦煌石窟所见的隋代审美风尚,一幅敦煌隋代供养人服饰的画卷在大家眼前徐徐展开。


作为与人们生活最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中的首位,服饰是很能引起广大观者兴趣和共鸣的品类。武琼芳老师表示,希望今后能将敦煌石窟中一些典型、特色的古代服饰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介绍和弘扬,结合多媒体或其他技术进行图文并茂、甚至实物复原的展示,使敦煌文物真正“活起来”,让更多的人能更直观地了解到我国古人的服饰风貌、生活状态和礼仪文化,从而深刻地体验到敦煌文化贴近百姓生活的一面,为弘扬敦煌艺术和文化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