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邀访学者论坛】翟韬:朋友还是敌人——美中舆论战(1949-1951)

发布时间:2023-06-08

2023年6月8日下午,文研院第十四期邀访学者内部报告会(第十四次)在北京大学静园二院111会议室举办。文研院邀访学者、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翟韬作主题报告,题目为“朋友还是敌人:美中舆论战(1949-1951)”。第十四期邀访学者陈壁生、郜同麟、郭小雨、胡成、鞠熙、廖钦彬、林岩、宋婧、王辉、谢地坤、姚治华、余辉、张震、朱天曙、西村阳子,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长聘副教授张静,文研院常务副院长渠敬东、副院长杨弘博、院长助理韩笑出席并参与讨论。


论坛伊始,翟韬老师首先回顾了自己的学术历程。翟老师的专著《文化冷战与认同塑造:美国对东南亚华人华侨宣传研究(1949—1965)》于2022年获得第二届“杨生茂美国史最佳青年论著奖”的最佳著作奖,该奖项相当于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学会奖。翟韬老师因此得到了华人华侨研究学界的认可。此后,他选择1949年以后中国和美国的文化关系以及相互的宣传战作为新的研究领域,这个研究符合学术发展潮流(跨国史和文化转向),不脱离美国史,又能兼顾翟老师浓厚的中国史研究兴趣。


翟老师首先指出了自己在阅读历史资料时候的研究问题(疑惑):新中国建国初期,美国对华宣传少有极端攻击性言论,甚至在朝鲜战争期间,美国宣传部门还主要是以宣传中美友谊为主。艾奇逊根据翟老师的考察,这种对华宣传“中美友谊”的政策从杜鲁门时期一直延续到约翰逊时期,是冷战前期美国对华宣传的主要话题。这种友谊的话题脱胎于1949年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发布的《白皮书》(《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美方宣传部门着力宣扬美国与中国人民的历史友谊、美国在晚清以来对华的帮助,同时指出苏联是中国人民真正的敌人。


接下来,翟老师就这种宣传“中美友谊”背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美国决策者的对华观念总是倾向于:第一、区分政府和人民,认为“专制国家”中的政府并不能代表该国人民;第二,晚清以来“在美国普遍相信,中国人民对美国人抱着一种特殊的和令人信服的喜爱”。所以,决策者(尤其是宣传部门)特别重视文化和情感的力量,认为只要 “唤醒”中国人民对美国友好的传统态度,就能“腐蚀”新中国政权(反共),就能起到离间中苏关系的作用(反苏),就能重新让中国回到美国怀抱(亲美)。


为什么美国会有这种观念呢?翟老师表示,在这背后深层次的原因,需要从美国的帝国观念方面予以解读。吸引前殖民地国家追随和效仿美国的现代化道路和政治制度,甚至主动动用国家力量(有时是暴力),按照自身形象和发展模式,系统改造第三世界国家,是美国在战后非常突出的实现国家抱负和帝国控制的一种方式。这种新式的帝国主义,并不仅仅是一种外交实践和控制关系,也是一种优越的心态,甚至是一种国家身份和国家“使命感”,反映了美国对自身国家地位和命运的看法——美国要成为一个拯救落后民族、复兴整个人类的“仁慈的帝国”——这是美国人的自我认知和一种美国之所以为美国的认同方式。


在美国的帝国身份建构中,中国扮演了特殊而重要的角色。美国政府和社会秉持的中美“友谊”的观念和韩德所言“特殊关系”,实质是一种想象的恩人身份、家长庇护的观念,是美国对中国的帝国心态:美国以更为优越的文化控制和改造中国,中国是被美国拯救和施与的对象。旧中国是美利坚帝国实现国家抱负、使命和威望的“可控的他者”和巨大的试验场。美国在1949年之后找到了一些中国的替代者来支撑自己的帝国心态和身份,如对日本的“民主改造”和对韩国的军事与经济援助。然而,美国始终无法摆脱对中国的这种“爱恨情结”,始终无法忘怀庞大的中国大陆,无法接受中国已经离开自己而独立发展,因而在1949年之后的对华宣传中,仍是不自觉地把宣传过去那种不平等的中美“友谊”放在显著的位置。美国对华宣传中美友谊,是在不自觉地表达着帝国身份(慈父和恩师)。


   

慈父和恩师:美国对华的恩人家长观念和养女情结


《美中关系白皮书》引发了新中国声势浩大的反美宣传运动,毛泽东就友谊还是侵略、中国革命的动力等问题对内对外进行了系统性辩驳和宣传,和美国对华宣传“你来我往”、一起构成了建国初期一场“现象级”的舆论宣传战。最为重要的是,毛泽东敏感地意识到了美国的帝国心态,他指出,中美关系不仅不是友谊,也不仅仅是侵略这么简单,美国对华政策是要把中国变成其保护国,而这就直接涉及美方恩抚心态和家长观念的问题。


   

中国的反应和反击(左)和美国的反击(右)


翟老师最后指出,如果我们以后殖民理论的视角去解读这场宣传战,会有不同的感受。后殖民理论主要是一种学术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其基本主张和学术实践是:“殖民地独立之后思想上清理殖民统治的余毒”、解构殖民话语,即“思想上的去殖民化”。典型的殖民话语有:“东方主义”的二元对立话语、西方使得东方“文明化”的话语、先进国家引领落后国家的“现代化”理论、殖民者是恩人家长的“任慈帝国”观念等等。这些话语的核心是建构一套概念,从思想上建立殖民者对殖民地的主宰关系,使之合理化、合法化,甚至使得被殖民的地区和民众主动拥抱和感恩殖民者,实现思想上的“自我殖民化”。如果我们借鉴后殖民主义的观察和论点,来解读美国中美友谊的宣传话语和新中国的反应,可以看到这是一种帝国主义思想(恩人家长观念)和后殖民革命民族主义的交锋。毛泽东根本拒绝从殖民者的意识形态、从文明进化和高低的角度看待美中关系,而是从去殖民主义意义上的压迫与反抗角度来看待美国对华政策。美国意义上的“恩德”与“保护”,在毛泽东看来只能是强加给中国人的奴役与帝国主义。


论坛最后,北大历史学系张静老师以及文研院同期邀访学者就相关话题进行了热烈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