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邀访学者论坛】鞠熙:谷神不死,是谓玄牝——北京的五顶与碧霞元君信仰

发布时间:2023-06-20

2023年6月20日下午,文研院第十四期邀访学者内部报告会(第十七次)在北京大学静园二院111会议室举办,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鞠熙副教授作主题报告,题目为“谷神不死,是谓玄牝——北京的五顶与碧霞元君信仰”的报告。第十四期邀访学者郜同麟、郭小雨、胡成、廖钦彬、林岩、宋婧、谢地坤、姚治华、余辉、翟韬、张震、朱天曙、西村阳子,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刘永华教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唐晓峰教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张帆助理教授及文研院副院长杨弘博、院长助理韩笑出席并参与讨论。



鞠熙老师


本次报告,鞠熙老师主要围绕北京的“五顶”这一至少已有将近450年历史且有强大生命力的概念展开。所谓“五顶”,指的是北京东南西北中五个方向上各有一座崇奉碧霞元君的寺庙,共同拱卫京城。学术界对于五顶从何而来存在争议。韩书瑞(Susan Naquin)认为,五顶是“五岳”观念的翻版,是一种古老宇宙观的投影;而赵世瑜指出,五顶并非一成不变,其形成来自于民众信仰实践的具体历史。这一争论在某种意义上也暗合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对华琛(James Watson)的批评,即在碧霞元君信仰中看不到标准化或正统化的倾向,文化处于分裂状态,不同群体崇拜着不同的女神。鞠熙老师表示,本次报告无意加入关于“正统化”的争论,但回顾“五顶”形成的历史会看到:矛盾与争论并不一定意味着混乱、分裂或偶然性。“五顶”不完全是“五岳”的投射,但同样来自于某种深层的秩序结构。


目前可查最早关于五顶的说法,出现于明万历年间的《灵应泰山圣母宝卷》。这部宝卷大约于万历四十五年左右刻印于北京的顺天保明寺,并以此寺为中心流传到其他地方。顺天保明寺俗称皇姑寺,自有明一代一直受到历任皇后及宫廷女性的保护与资助。皇姑寺住持与宫廷女性过从甚密,但同时也是西大乘教的教主。以顺天保明寺为基地,在宫廷后妃和民间女性之间存在一张广大而细密的社会关系网。于此寺中诞生的《灵应泰山圣母宝卷》,最早提出了“五顶”的雏形,分别是马驹桥、三头营(景忠山)、丫髻山、涿州和白草窪(蓝靛厂)娘娘庙。这五座娘娘庙都是太监在皇宫之外的据点,其中不乏蓟镇总兵这样的关键机构,且都与魏忠贤有直接关系。以魏忠贤为代表的高层太监到五顶中上香时,也借机联络官员,培植地方势力。这张由太监所织就的进香之网,以“为娘娘当差”为名义,有趣的是,直到今天,北京香会还将朝山进香称为“为娘娘当差”。


明末以后,京城文人中出现了另一种“五顶”的说法。它最初可以追溯到崇祯八年(1635)成书的《帝京景物略》,随后在乾隆年间的《帝京岁时纪胜》和《京城古迹考》中稳定下来。这个规整的“五顶”模型,范围更小,布局严整,完全符合干支相配的五方空间观念,拱卫京城的空间意味相当明显。今天我们所说的“五顶”,基本上来自于这一文献传统。但这五座寺庙并非都是走会圣地,清代至民国时期,北京民众“用脚投票”的娘娘庙各“顶”,大多是康熙帝及其宫廷支持的寺庙。


康熙帝的个人生命史与碧霞元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开启了登泰山亲祀碧霞元君的先河,也直接支持甚至亲自组织了朝山进香的“皇会”。自康熙年间开始,朝山进香迅速风靡北京,许多香会以为康熙帝贺寿为名进香,而太监是组织香会和联络寺庙的关键人物。与此同时,皇宫内廷的女性仍然通过太监在娘娘庙中建立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碧霞元君信仰也一直在紫禁城内占据一席之地。然而与此同时,朝山进香与碧霞元君信仰也遭到来自儒家官员与理学名臣的猛烈攻击,其锋芒直指“天妃”。这引发我们对碧霞元君信仰性质的思考。


儒生历来反对淫祀,但对碧霞元君的抗议却往往牵涉内廷,意在反对皇帝之“家人”建立社会网络、参与政治权力。这是因为,所谓“周公之治”,乃是建立万人万姓之天下,而非一家一姓之天下,这必须以父系继嗣的嫡长子继承制为基础,并将皇帝家人排除在政治之外。中国王朝的起源神话“涂山氏生启”已经暗示了皇帝之“国”与“家”的根本矛盾。碧霞元君作为泰山的女儿,和涂山氏一样以“山”为体。她越过儒生集团而与底层社会结盟,可被视为是对涂山氏命运的反抗,而道教的女性神学观念为这种反抗奠定了思想基础。


不仅北京的“五顶”,几乎所有娘娘庙都位于“谷地”,即山顶或平地上的相对较低之处。这暗示着,碧霞元君在神学上隐含着“谷神”之意。与可以单性繁殖生育的“大地母亲”或圣母玛利亚相比,谷神必须存在于高与低、上与下、雌与雄、阴与阳的二元关系之中。这不仅是道德哲学,同时也是一种“筷子成双”式的性别平等政治,其在《老子》中已经有成熟的思想表达,在道教历史和今天中国的民间文化中也都有体现。这种以两性合作为基础,强调以家庭为单位掌握和继承政治权力的模式,对儒家的父系继嗣制度构成了根本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