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罗祎楠:中国政治秩序历史研究中的基本理论视角

发布时间:2016-09-02

指导教师:

罗祎楠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教授


课程目标:

课程的阅读和讨论围绕政治学和社会学中有关政治秩序问题的基本理论材料展开。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博士生的理论阅读和理论思考能力,主要包括:考辩理论概念间的细微差异;分析理论逻辑链条的构建;梳理理论如何对话;结合实证研究,思考如何丰富和修正理论。

 

课堂组织:

每次课程要求学生阅读两篇文献。其中带*的为精读文献,其他的为泛读文献。参与课程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作一个小时的报告。要求报告按照课程培养的目标辨析理论概念、分析理论逻辑、梳理理论对话、丰富修正理论。报告的小组要求涵盖两类文献。教师可以随时在报告过程中提问,要求报告小组回答问题,引导学生掌握理论阅读方法,报告后所有与会者展开讨论。

 

课程要求:

尽管一些阅读材料有中文翻译,但是要求学生不能基于中文翻译参加讨论,而是必须阅读英文材料。

精读材料要求仔细深入阅读,掌握论文内部细微的理论内涵。泛读材料要求通读,掌握文章基本观点和作者思想逻辑主线。

 

阅读材料:

第一次 “国家(state)”阅读材料

*Michael Mann, A Theory of the Modern State in MannMichael The Sources of Social Power volume 2 The Rise of Classics and Nation-States, 1760-1914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P44-62

*Theda Skocpol, “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Intro

(以上两篇文献要求对照阅读,比较其对state 理解的差异)

Tuong Vu, “Studyng the State Through State Formation”, World Politics 62(1) ,2010 PP148-75

 

第二次 “制度(institution)”阅读材料

*Peter A. Hall and Rosemary Taylor,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Three New Institutionalisms,”  Political Studies, 44 (December 1996)

Paul PiersonPolitics in Time. chapter 4

 

第三次 “权力(power)” 阅读材料

*《韦伯作品集》之《支配社会学》第1-3

Paul Pierson, Power and Path Dependency, 载于 Advances in Comparative Historical Analysis.

 

第四次:“政治秩序”:历史与社会科学的对话(拟邀请相关领域老师和学生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