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邀访学者交流会在曹雪芹文化中心举行

发布时间:2023-04-20

2023年4月13日下午,文研院邀访学者交流会在国家植物园曹雪芹文化中心举行。2023年春季学期邀访学者,中国人民大学的谢地坤老师发表报告《我为什么研究西方哲学》,北京语言大学的朱天曙老师发表报告《我为什么研究清代书法》,同期邀访学者胡成、余辉、王辉、姚治华、Issac Bazie、林岩、张震、廖钦彬、西村阳子、翟韬、陈壁生、宋婧、鞠熙、郜同麟、郭小雨出席并参与讨论。


谢老师首先分享了当天拜谒梁启超墓背后的一段学缘。梁启超在清华国学院教书时曾引介德国哲学,谢老师的老师梁志学先生从学于贺麟先生,贺麟先生当时正是国学院的学生,贺麟始终认为,梁启超的讲授对自己影响很大。贺麟先后留洋美国与德国学习哲学近十年时间,最终成为中国研究西方哲学的重要人物,他翻译的《小逻辑》等西方哲学著作,对中国的西方哲学研究以及哲学界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贺麟确立了黑格尔哲学基本概念的汉语译名,谢老师举例说,如“扬弃”一词的翻译便是艰难而又传神,这一词语翻译的打磨前后花费了十几年时间,但 “扬弃”概念最终的确立便推动哲学研究的进步。谢老师以此说明,哲学研究的进步是潜移默化的,不似泥瓦匠可以一块一快地累砖块,而是在点滴之中收获长久之功。



谢地坤老师讲述学缘往事


接着,谢老师分享了自己的求学经历。谢老师最初是在南京大学学习德语,当时大学的学生数量不多,南大的文史哲专业与外语专业的学生,学习、听课并不限于自己的专业,都不分彼此,谢老师因而受益良多。本科毕业后,谢老师考上社科院,并很快凭借语言优势考取艾伯特基金会留学基金赴德国海德堡大学学习。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哲学研究跨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两个领域而开始广泛引入外国哲学,展开与世界的对话交流。谢老师在当时就参与到对外国哲学的研究性翻译之中,在留学时便开始翻译卢卡奇《理性的毁灭》,开启了哲学研究的学术历程。然后,谢老师分享了自己筹办2018年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的经历。世界哲学大会第一次在中国、在中国现代哲学研究诞生地北大举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杜维明先生确定的大会主题“学以成人”表达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注重对人的道德、情感、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的教化,注重家庭和社会伦理纲常的保护,注重个人对家庭、国家和社会的奉献。这一主题既突显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差异,但又与西方哲学中的“人文主义”观念契合。世界哲学大会邀请了来自世界各个国家与地区的哲学学者,既促进中西哲学的深入交流,又使得中国哲学开始走向世界。谢老师也分享了自己在社科院哲学所的研究经历和工作旨趣。他坦言,自己主持哲学所工作时的主旨是以学术为中心,学不分中西,追求不夹杂其他任何东西的纯粹的学术。谢老师最后又讲述了一个故事:1961年,周礼全先生在《哲学研究》上发表了《<论所以>中的几个主要问题》,对金岳霖先生《论所以》一文提出质疑,捍卫逻辑学自身的独立性,否定逻辑学有阶级性。后来金岳霖先生向周礼全先生说,你批判我的观点都是对的。学生对老师观点的否定最后回到了对真理的追求与捍卫当中,这一精神一直在哲学研究中传承下来。



交流会现场


朱天曙老师认为自己走上如今的学术道路,有三方重要的影响。一是家乡。朱老师的家乡扬州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学时代,王念孙、王引之纪念馆就在学校附近,成为伙伴们经常活动的地方,后来成为扬州八怪纪念馆的西方寺也是如此,这些故迹背后是明清时期扬州商贸繁荣、人文荟萃、文化兴盛的积淀,使得今人仍受到感染。二是老师。卞孝萱先生和黄惇先生两位老师都建议朱老师不能只爱好书画,更要进入学术研究的道路,将笔墨书法与文献研究相结合。朱老师现在仍记得老师经常强调的“专、通、兼、虚”学术要旨,以之要求和勉励自己。三是自我。朱老师自幼学习二王书法,但到后来,二王行书带来的乐趣渐渐被消磨,篆隶逐渐进入朱老师的视野、激发自己新的兴趣。篆隶又以清代创作为盛,三方际会,朱老师逐渐走上清代书法研究的道路。



朱天曙老师分享


朱老师向大家具体介绍了清代书法的特征和自己的主要研究。从清代起,中国书法始分“帖学”和“碑学”,清大书法发展即是一个碑学兴起而帖学衰微的过程。清初至康熙,晚明书风的延续、明末清初古文字与金石学的兴起、董其昌书风得到推崇,为碑学兴起酝酿声势。雍乾嘉时期,金石考据之学大盛,“师碑破帖”成为一时风气,碑派逐渐成为主流,嘉庆后至清末,尊碑风气得以奠定,有以篆、隶为主要创作者如吴熙载、赵之谦、吴昌硕等,有以魏碑写行书或融合魏碑唐风者如包世臣、何绍基、康有为等。朱老师认为,清代书法发展有五个突出特点,一是与篆隶、篆刻、文字学、碑刻密切关联;二是有一从隶书—篆书—魏碑的师碑轨迹;三是颜真卿书法流派在清代崛起;四是碑学理论系统的建立;五是碑派书风转入日本和韩国。朱老师也分享了自己研究心得。在清代前期文人书家中,朱老师主要关注周亮工和金农以及扬州八怪。周、金二人都是碑学、篆印兴起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人物,理解周亮工、金农有助于深入认识清代前期书画发展,朱老师对周亮工的研究最后汇集为《感旧:周亮工及其<印人传>研究》,考察了周亮工书法与“隶行”一体的艺术风格、印学思想和艺术交游活动。在清代,颜真卿书法流派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朱老师以何绍基为中心,研究了何绍基对颜体如何继承与开拓。朱老师也在关注晚清以来碑学理论和实践研究,校注整理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此外,朱老师的研究也下涉清代书法篆刻在近代的拓展,他以齐白石为例说明何绍基、金农书法与赵之谦、丁敬、黄易篆刻对齐白石不同时期艺术风格的影响,分析了清代碑派、扬州八怪与齐白石书画的关联。


两位老师的精彩分享引起了在场学者的积极讨论,学者们还一起欣赏了朱老师的作品。本次邀访学者交流会也在热烈的研讨之后圆满结束。交流会当天,学者们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曹雪芹故居、曹雪芹纪念馆,考察清代引水石渠、礼亲王代善碑等遗迹。



撰稿人:赵洲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