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书志史和书籍史系列】李昀:图像的阅读——中古朝贡图绘的跨媒体研究

发布时间:2019-04-21

 

书志史和书籍史系列

2019年3月20日下午,“书志学和书籍史系列”讲座第十一讲在北京大学静园二院208会议室举行,主题为“图像的阅读:中古朝贡图绘的跨媒体研究”。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李昀主讲,文研院邀访学者、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孙正军,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史睿,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王静,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薛磊,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讲师耿朔出席并参与讨论。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李昀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李昀开门见山地指出,朝贡图绘是中古绘画的流行题材,在唐代章怀太子墓墓道东壁的《礼宾图》、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维摩诘经变《各国王子图》等作品中均有对诸州诸蕃客使的描绘,而李昀对于这些朝贡图绘的研究侧重于人物的衣冠符号。

 

敦煌莫高窟194窟南壁(局部)

 

李昀通过图像、榜题、题跋、画录、文集相互比勘的方法试析传世卷轴画中的朝贡图绘,认为国家博物馆藏宋摹本《梁元帝职贡图》、台北故宫藏《唐阎立本王会图》、台北故宫藏《五代南唐顾德谦摹梁元帝蕃客入朝图》三者均为梁元帝萧绎的《职贡图》摹本,《王会图》之名为误植,而《蕃客入朝图》一名则首见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为梁元帝所作。而进一步分析题跋之后,李昀指出在元明之时,康里巎巎、王余庆、王肯堂三跋文尚属于现台北故宫所藏《唐阎立本王会图》,在清代则经人移配,其中康里巎巎、王余庆的跋文被植于国家博物馆藏宋摹本《梁元帝职贡图》之上,这一现象可解释为拆配,徐邦达先生在《古书画伪讹考辨》中将这种做法称为“拆真配真”。

 

国家博物馆藏宋摹本《梁元帝职贡图》

 

李昀进一步在石窟壁画的朝贡图绘中寻找线索,将《王会图》与敦煌莫高窟壁画《维摩诘经变》中的《各国王子图》联系起来。唐《王会图》,即王者元日受朝之图,是参照《逸周书·王会篇》而作的,其特别之处在于呈现了元日朝会时,内外依次、四方列位的场景。“凡国之异,各依其方”,四方标志着方位感;“鸿胪导客,次序而列”,内外依次代表着重要性与强弱,这两组概念均为帝国中心长安的礼仪空间之展示,极富政治意涵。《大唐开元礼》记载在蕃主来朝及元日朝会时,蕃主、蕃国诸官均服其国服,皇帝头戴通天冠、身着绛纱袍,与《维摩诘经变》下部表现的意向吻合,均为四方与内外关系的图像重组。敦煌壁画《王子图》中,亦保留着大量贞观《王会图》中的线索,是专属唐代的粉本。而经由分析比照,李昀认为,洞窟壁画的朝贡图绘呈现出长安气象、秩序崩溃、吐蕃植根、画院粉本四个阶段,反映着唐帝国政治的状态与面貌,而其图绘风格也逐渐由最初的写实,转向后期的想象与固化。此外,卷轴画与壁画中诸蕃客使的冠服特征,彰显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反映着使者们的身份及与其唐帝国沟通交流的状况。

 

台北故宫藏《唐阎立本王会图》

 

李昀在考证阐释的基础上,从方法论层面做出归纳,以画样、画谱与画作为眼探索图像中的符号,推究使用图像材料以及图像与文本结合的研究方法。针对朝贡图绘中白麻纸白描画是画家初稿抑或传摹画样的问题,李昀通过分析比照卷轴画认为,唐代尚可见的文献记载,重要性远低于平常仅见文字描述的前朝人物衣冠形象,加上当时人对域外人物题材的偏爱,使得南北朝时期的外国人物成为难能可贵的摹绘题材。伴随着该题材的流行出现了便于携带、易于摹写的白描纸本《职贡图》,而至五代及宋,进一步出现了将此白描粉本穿凿附会为萧绎职贡图初稿《蕃客入朝图》的情况,并以讹传讹、渐成定论。如果考虑到《职贡图》诸多摹本之间,存在与《历代帝王图》相似的后人增补的可能性,许多问题便会迎刃而解。因此,分析宋人题跋记述中何者为母本证据、何者为摹本信息至关重要。

 

以阅读台北故宫藏《王会图》为例,李昀通过勾连文献、卷轴画与壁画的方法进一步揭示了图像所传达出的信息:使者所佩戴的金蝉貂冠通行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宋代已不常用,而绘有宋已不用的貂蝉金冠,可见宋代摹本较真实地体现了梁元帝《职贡图》原本所存信息,因而《王会图》可被视作反映南北朝交聘与互动的直接史料。因此,研究图像并与文本建立联系,游走于卷轴画、壁画与文献中跨媒介探索中古朝贡图绘,可获得相当丰富的史学信息。

 

讲座现场

 

针对李昀在分析朝贡图绘时的图像阅读脉络,五位与谈人从各自的学科角度切入做出评议与补充。王静副教授认为,卷轴画与壁画两个系统的交互,绘画与文献的交互,体现出图像与文本之间的互文性。而对于追溯王会与职贡的源头与发展,王静建议应从经典文本入手,探究图像与史实之间或并行,或相互反映的关系。薛磊副教授则从艺术史的角度进行评议,他认为应从断代的角度审视如何使用图像证据。孙正军进一步对此作出补充,他认为“以图证史”的方法之所以遭受批评,症结在于该方法草率的关联方式,学者应慎重审视《王会图》与《职贡图》之间的分别,对于关联再作深入考辨。而深入到图像的内容,耿朔认为应在文本与图像、图像与图像间,思考信仰空间与世俗空间的关系,并考虑构图间的关联性,在接近真实与理想化之间寻找调和,进行图像的生成过程研究。史睿教授总结认为,对于图像的阅读与跨媒体梳理,应跳出刻板印象,先做图像与图像的梳理,再做图像与历史的解释,避免将历史解释框架加在图像框架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