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名学者讲座(11)
品位之争
——罗斯金《现代画家》的创作背景
时间:2016年12月12日(周一)19:00-21:00
地点:北京大学二体 B101报告厅
主讲人:黄淳(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讲师)
评议人:丁宁(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教授)
主持人:高峰枫(北京大学英语系 教授)
【讲者简介】
黄淳,本科与硕士就读于北京大学英文系,后于英国杜伦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19世纪英国文学与社会思想,以及马修·阿诺德、约翰·穆勒和约翰·罗斯金为代表的英国思想家。
【内容简介】
1843年,24岁的约翰·罗斯金出版了《现代画家》第一卷。此后的17年里,该书由一卷扩至五卷,终于成为19世纪英国乃至西方艺术评论的扛鼎之作,作者本人也由一个默默无闻的“牛津毕业生”也成长为19世纪英国艺术评论的一代宗师。是什么原因促使年轻的罗斯金关注艺术,又是什么原因推动他投入那么大的精力撰写《现代画家》?学界较为流行的解释有两种:一是为画家特纳的辩护,二是对雷诺兹理论的扬弃。但如果我们把《现代画家》放在“19世纪上半期英国艺术批评演进的背景”中就会发现,辩护与扬弃背后,还隐藏着一场品味之争。这场争论中,威廉·黑兹利特、爱德华·里平吉尔与罗斯金三位具有代表性的画评人承担起共同的使命,也展现出诸多分歧。最后,罗斯金强调“道德和神性”的艺术评论打动了读者,为维多利亚时代的公众建立起一套新的美育话语,也开启了英国艺术评论的一个崭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