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文研讲座(73)
坚持,坚持下去!——阿比·瓦尔堡笔下作为自我心智画像的《马奈与意大利古代艺术》
时间:2017年3月8日(周四)19:00
地点:北京大学第二体育馆B101报告厅
主讲人:傅无为(Uwe Fleckner)(德国汉堡大学艺术史教授、瓦尔堡档案馆馆长)
主持人:朱青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国际艺术史学会主席,文研院学术委员)
主办方: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
协办方: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
讲座语言:英语(配有中文字幕)
【主讲人简介】
傅无为(Uwe Fleckner)教授是德国著名艺术史家、汉堡大学教授,现任德国最图像学核心机构——瓦尔堡档案馆(Warburg Haus)馆长。早年分别于波鸿大学与汉堡大学攻读艺术史、哲学、德国研究,1991年取得博士学位。1997-2002年驻巴黎任德国艺术史中心副主席,2002-2004年任教于柏林自由大学,获教授资格,2004年至今任教于汉堡大学,并担任瓦尔堡档案馆馆长,2006年于瓦尔堡档案馆创立并主持“国际瓦尔堡学院”。 2008年美国盖蒂基金会访问学者,201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文学艺术语言学部客座教授。
傅无为教授的学术专长是18世纪至今的艺术史和图像学研究,撰写和编纂了大量学术巨著。他不但对欧洲艺术史了如指掌,更将研究范围和合作项目向其他文化和当代问题延伸。德国艺术史是世界公认的艺术史发源地和学术最高峰,傅无为教授代表着德国艺术史最活跃和具有国际眼光的中生代力量。他所领导的瓦尔堡档案馆是“图像学”理论的诞生地,近年再度成为全世界研究艺术史、图像学最关键的研究基地。
2018年3月傅无为教授到访北大主持第一期博士课程“瓦尔堡图像学”工作坊/研讨班,从图像学总论开始,分别以意大利、德国、法国、美国四个个案组成五个方面的专题授课,与历史系,以及北大德国研究中心合作,通过德文、英文原本,初步翻译一部分中文文本,展开与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学习和讨论。此次讲座即是这个工作坊计划中的两次公开讲座之一。
【内容简介】
此次讲座是傅无为教授在北大主持的第一期博士课程“瓦尔堡图像学”工作坊/研讨班计划中的两次公开讲座之一。
阿比·瓦尔堡被看作图像学的创始人,虽然其在世时主要为德语写作并受精神疾病困扰,学术理论备受冷遇,但后来通过贡布里希、潘诺夫斯基等人推广到英语世界迅速对20世纪艺术史研究产生深远影响。近年来,艺术史界更是重新发现瓦尔堡思想与学术方法上打破传统艺术史窠臼、引入图像谱系、建立艺术与文化的人类学框架的跨时代重大成就,由此再度掀起研究热潮,成为当下的艺术史学科领域的焦点问题。
此次傅无为教授的讲座,集中在瓦尔堡对马奈的研究。1928年瓦尔堡有机会深度了解和研究法国印象派艺术大师马奈的创作,从而激发了他贯通古代与现代艺术图像模式的研究方法,探索图像背后人性的显现与文化历史的流传。傅无为对此研究最为重要和颠覆性的一点是,瓦尔堡在对马奈作品进行图像学分析和研究的同时,也是对自我精神状态、心理与智性的投射,犹如勾画一副情性的自画像。对于这位饱受精神疾病折磨、一生都在与狂躁抑郁抗争的艺术史、文化史学家而言,历史与当代图像的研究在其身上发挥着治疗作用。因此,他也借用着马奈(Manet)名字的拉丁语源构成的座右铭鼓舞着自己“Manet,Manebit!(坚持,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