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莫洛金·维亚切斯拉夫:青铜时代的西伯利亚——区域性趋势与规律性

发布时间:2019-12-02

 

北大文讲座156

青铜时代的西西伯利亚:区域性趋势与规律性

 

时 间

2019122日(周 10:00

地 点

北京大学静园二院208会议室

主讲人

莫洛金·维亚切斯拉夫 Molodin Viacheslav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考古学与民族学研究所研究院,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特邀访问教授

主持人

林梅村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评议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内容简介

本次讲座将首先介绍西西伯利亚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气候条件,并阐述人类掌握金属制造技术的主要条件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介绍早期金属时代文化的扩展进程以及欧亚大陆和北非地区的青铜时代早中期文化的分布范围。介绍西西伯利亚地区青铜时代文化的总分期表、西西伯利亚南部主要人类群体的分布范围以及巴拉巴森林草原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民族文化群体基因库的线粒体DNA的进化树。

 

重点介绍西西伯利亚青铜时代早期主要考古文化的分布范围与特征 (包括利普卡文化、阿亚特文化、外乌拉尔泰加森林地带的早期金属文化、西西伯利亚孔纹-梳纹陶器文化共同体、乌斯季塔尔塔斯文化、大文化、阿凡纳谢沃文化等)。探讨青铜时代中期的主要文化 (塔什科沃文化,、克罗哈列夫卡文化、奥季诺沃文化、克罗托沃文化、耶鲁尼诺文化、萨穆希文化、奥库涅夫文化、卡拉科尔文化、辛塔什塔文化、彼得罗夫卡文化、阿拉库尔文化、安德罗诺沃文化、晚克罗托沃文化 (黑湖文化))及塞伊玛——图尔宾诺跨文化现象的特征。介绍青铜时代晚期的主要考古文化:阿特雷姆文化、切尔卡斯库里文化、苏兹贡文化、巴尔哈托沃文化、帕霍莫沃文化、伊尔门文化、附加堆纹文化、卡拉苏克文化、卢嘎夫文化

 

学者简介

莫洛金·维亚切斯拉夫 (Molodin Viacheslav),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考古学与民族学研究所所长顾问、首席研究员、青铜铁器时代考古研究室主任,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人文学院考古学与民族学教研室教授,被选为德国考古学研究院的通讯院士(1996)、世界考古上海论坛通讯院士(2013),曾获卡尔平斯基奖(2000)、俄罗斯联邦国家奖(科技奖项)(2005)、杰米多夫奖(2017)等。

 

莫洛金教授是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考古学专家,自1973年起任西西伯利亚考古学队队长,为西伯利亚考古学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他领导发现并研究阿尔泰高山区巴兹雷克文化遗址,大大加深和扩展了对欧亚大陆古代人口人种起源、文化起源的知识。莫洛金教授在西西伯利亚、南西伯利亚地区发现并研究系列考古遗址,在此基础上提出该地区的新石器时代到近代民族文化发展过程的概念,并首次仔细制定了西西伯利亚平原旧石器时代晚期至中世纪晚期人口的人种起源与文化起源的科学概念。

 

莫洛金教授的学术兴趣还涉及原始艺术遗存年代与符号学、新石器时代到中世纪时代的墓地与聚落遗址考古学研究、古代历史、十字架图像学、民族与文化起源研究、科学历史学及考古学中的跨学科研究等问题。

 

 

 

温馨提示:入校相关信息敬请关注北京大学保卫部通知并按相关规定执行。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