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 间
2020年10月16日(周五) 14:30
地 点
北京大学静园二院208会议室
引言人
周 健 (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
与谈人
何 平(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孙 明(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
田 耕(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赵思渊(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
【书籍简介】
田赋是清朝的“维正之供”,关系国计民生甚巨:它长期占国家财政收入的70%以上,也是民众最主要的赋税负担。田赋联系着皇帝、官僚、绅衿与小民,以其为切入点,可以观察到国家、社会的运转方式及其相互关系。
清朝以“永不加赋”为祖训,雍乾之际的“耗羡归公”后,田赋正额的规模相对固定。在中央集权的财政管理体制下,地方官吏从田赋等税收中建立起额外收支体系,以应对18世纪中期以降日益显著的额定经费缺口。咸同年间的一系列财政合理化改革,也未能改变这一基本结构。田赋制度运作中的两重性(额定、额外收支并存),与高度中央集权之下的分散性(表现为“包征包解”模式),成为清代财政管理之常态,对于当日之吏治民生与国家治理产生重要而深远之影响。
【学者简介】
周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清代及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史研究,目前关注清代以来的赋税、财政与社会,晚清漕务之变革,近代中央与省、州县财政关系等问题。出版专著《维正之供:清代田赋与国家财政(1730-1911)》(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根据防疫相关要求,本次活动仅限北京大学校本部在校师生参加,请您遵守活动现场相关要求,并全程佩戴口罩。因现场座位有限,到达会议室承载上限后我们将停止观众入场,敬请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