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方法的文献学”系列论坛
随着各类新出文献或稀见文献的不断发掘,以及基于文本识别、文本挖掘、知识图谱、可视化等技术的数字人文的兴起,文献学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从更大范围来看,“文献学”作为人文学科的一员,其与相关学科之间的互动关系也日益引发关注。一方面,在经学、史学、哲学、文学、宗教学、艺术史、科技史等研究中,出现了“经学文献学”“文学文献学”“宗教文献学”等若干交叉学科,文献学作为人文学科的基石,显示出巨大的辐射力;但另一方面,随着相关学科自身研究范式的调整,传统文献学的研究方法、理念与这些学科的新探索之间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冲突,文献学在当下人文学科研究范式拓展的过程中将扮演何种角色,也成为近年来引发讨论的问题。
本系列的文研论坛,我们以“作为方法的文献学”为主题,邀请来自人文学科不同研究方向的学者,结合相关学术个案,对文献学的自身发展及其与相关学科之间的互动关系发表各自的看法。本次活动由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和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古典学平台共同主办,是北京大学中文系建系110周年的系列学术活动之一。
【文研论坛112·“作为方法的文献学”系列】
公元2-3世纪:汉魏古注的兴起
“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故《春秋》分为五,《诗》分为四,《易》有数家之传。战国从衡,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殽乱。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据《汉书》《后汉书》的《儒林传》记载,两汉时期专事儒家经典研究有大量的经师,《汉书·艺文志》记载西汉时期即有大量的经注,然而唐宋以降,这些文献几乎都未能传世,目前传世的经典旧注大都是汉末魏晋之后产生的,似乎公元2-3世纪是一个古代原典旧注大爆发的时期,这是一个殊为特别的现象,具有多方面的原因,值得深思。本次论坛由方韬老师从《左传》服虔注的研究展开,在此基础上,金少华、马楠、李霖、王天然、苏芃老师分别结合自己熟悉的角度切入讨论,希望能为引玉之资。
【学者简介】
方韬,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经学文献与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献,尤其对《左传》有浓厚的研究兴趣。著有《杜预〈春秋经传集解〉研究》。
金少华,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文选学、敦煌学和经学文献。著有《古抄本〈文选集注〉研究》和《敦煌吐鲁番本〈文选〉辑校》。
马楠,清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文献学、先秦两汉文献与出土文献。近年来研究转向中古时期官私目录,发表《离析〈宋史艺文志〉》、《〈新唐书艺文志〉增补修订〈旧唐书经籍志〉的三种文献来源》、《〈隋书经籍志〉著录撰人衔名来源考述》等文,结集为《唐宋官私目录研究》一书。
李霖,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副教授,文研院第二期邀访学者。致力于借助文献学的方法研治中国经学史,近年关注《诗经》学、《史记》学。著有《宋本群经义疏的编校与刊印》,发表论文《从〈五帝本纪〉取裁看太史公之述作》等。
王天然,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目前主要从事经部文献、出土文献与版本目录学研究。著有《〈穀梁〉文献征》。
苏芃,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研院第四期邀访学者。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献学与汉语史研究,尤其侧重先秦两汉经典的异文与流变研究。著有《〈春秋〉三传研究初集》。
【参加方式】
本次论坛将于11月1日(周日)14时在腾讯会议平台上进行直播。观众可通过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下方链接进入直播室收看。
直播二维码:
直播链接:
https://meeting.tencent.com/live/7963479687199305087
“作为方法的文献学”系列论坛:
第一场
主题:秦汉研究中的文献学新视野
发言人:程苏东(北京大学中文系)、童岭(南京大学文学院)、苏芃(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评议人:刘玉才(北京大学中文系)
→点击跳转,阅读纪要
第二场
主题:如何制作一部纬书——汉代纬书文本的成立及其衍变
引言人:张学谦(北京大学中文系)、付林鹏(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评议人:徐兴无(南京大学文学院)、曹建国(武汉大学文学院)
主持人:程苏东(北京大学中文系)
第三场
主题:公元2-3世纪——汉魏古注的兴起
引言人:方韬(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与谈人:金少华(浙江大学古籍所)、马楠(清华大学历史系)、李霖(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王天然(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
主持人:苏芃(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第四场
主题:气吞万里如虎——晋宋之际的文献与思想
报告人:李硕(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童岭(南京大学文学院)、李晓红(中山大学中文系)
与谈人:仇鹿鸣(复旦大学历史系)、徐冲(复旦大学历史系)
主持人:童岭(南京大学文学院)
合作单位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古典学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