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章太炎的小学、文学与哲学

发布时间:2020-10-26

“近代中国的思想、制度与文章”系列论坛



近代中国面临古今转辙、中西碰撞,清季民初既为帝制时代的终结,又是现代中国的发端。关于这一时段的讨论,历来备受政、学两方面重视。惟在不同学科传统和研究动机之下,同一“近代”往往呈现各异面相。


清儒好言词章、考据、义理之分合,与今日的文、史、哲略相对应而又显有不同。本系列文研论坛聚集多学科研究者探讨“近代”,并非为了夸谈跨越或交叉,而是要一起面对一些共同关心的问题、对象、方法,探寻近代中国研究在不同知识领域之间的真实联络;同时适当延展讨论近代的时限,尝试与古典研究对话。


本此宗旨,系列论坛五次活动的主题,贯穿思想、制度、文章三个论域,三者之间又互相关涉:或强调内在思想的训诂根柢与词章途径,或发掘政治决策背后的文书习惯,或阐示文体传统变迁的政教要因;清季民初迅速转化之中的经学,更将三者面临的危机都笼括在内。期待关于这些问题的多维度讨论,能够引人重思百馀年来古今中西之变的内涵,通向一种更为开放而整全的“近代中国研究”。






【系列论坛第二期】文研论坛110·“近代中国的思想、制度与文章”系列


章太炎的小学、文学与哲学



时 间

2020年10月26日(下周一)19:00

地 点

北京大学静园二院208会议室&腾讯会议直播

引言人

孟 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与谈人

林少阳(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学系)

周展安(上海大学文学院)

主持人

陆 胤 (北京大学中文系)


【内容简介】


在中国语言文学的现代转型中,如何理解语文、文学、思想之间的复杂关联,章太炎先生是一个不容忽略的人物。他基于中国哲学和汉语汉字的特点,在真谛层面建立独具特色的语言哲学,以此统摄了俗谛的“小学”研究和文学思考。尽管太炎的语言文学主张未曾实现,但他深刻的哲学思想、鲜明的民族文化立场与丰富的学术实践,始终是我们理解中国语言文学发展方向的重要坐标。本次活动将从章太炎的语言哲学出发,进入他的“小学”世界与文学世界。


【参加方式】


本次论坛将于10月26日(下周一)19时在静园二院208会议室举办。根据防疫相关要求,本次活动仅限北京大学校本部在校师生参加,请遵守活动现场相关要求,并全程佩戴口罩。因现场座位有限,到达会议室承载上限后我们将停止观众入场,敬请理解。


同时,论坛将在腾讯会议平台上进行直播。观众可通过扫描下方链接进入直播室收看。

直播链接:https://meeting.tencent.com/l/5UW0r3wpE8dl


附:


【系列论坛预告】

第三场

主题:近代经学功能的转化

主讲:陈壁生(清华大学)

与谈:吴飞(北京大学)、华喆(北京师范大学)、高波(中国人民大学)

第四场

主题:晚清的朝会、文书与政治决策——兼谈对中国近代制度史研究的思考

主讲:李文杰(华东师范大学)

与谈:安东强(中山大学)、韩策(北京大学)、孙明(北京大学)

主持:高波(中国人民大学)

第五场

主题:近代译学与文章形式

主讲:张治(中国海洋大学)

与谈:李奭学(台湾中研院)、高峰枫(北京大学)

主持:季剑青(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