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方法的文献学”系列论坛
随着各类新出文献或稀见文献的不断发掘,以及基于文本识别、文本挖掘、知识图谱、可视化等技术的数字人文的兴起,文献学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从更大范围来看,“文献学”作为人文学科的一员,其与相关学科之间的互动关系也日益引发关注。一方面,在经学、史学、哲学、文学、宗教学、艺术史、科技史等研究中,出现了“经学文献学”“文学文献学”“宗教文献学”等若干交叉学科,文献学作为人文学科的基石,显示出巨大的辐射力;但另一方面,随着相关学科自身研究范式的调整,传统文献学的研究方法、理念与这些学科的新探索之间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冲突,文献学在当下人文学科研究范式拓展的过程中将扮演何种角色,也成为近年来引发讨论的问题。
本系列的文研论坛,我们以“作为方法的文献学”为主题,邀请来自人文学科不同研究方向的学者,结合相关学术个案,对文献学的自身发展及其与相关学科之间的互动关系发表各自的看法。本次活动由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和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古典学平台共同主办,是北京大学中文系建系110周年的系列学术活动之一。
【文研论坛108·“作为方法的文献学”系列第二场】如何制作一部纬书
张学谦:如何制作一部纬书
所谓“谶纬”或“纬书”,是指兴起于西汉末、定型和尊崇于东汉的一类冠以“河图”“洛书”及七经之名、伪托上天及圣人、神化儒学的文献,东汉人习称“图谶”。其内容驳杂,牵涉广泛,与当时的政治文化、经学思想等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关于纬书的性质及形成过程,学界仍存在较大的分歧。多数学者仅将纬书简单视为汉代经学的附庸,对其性质的理解过于片面。至于纬书的成立时间,传统上“成于哀、平之际”的说法过于笼统,而近来一些泛化谶纬概念的倾向又将时间上推过多。实际上,东汉图谶由河洛谶与七经谶两部分构成,两者的成立时间、造作主体都不相同。因此,本次报告希望将纬书兴起与衰亡的历史放在观念变迁的背景下进行探讨,以求更为准确的理解不同时代之人对纬书性质的差异性判断。再以《周易乾凿度》为例,通过对其文本的分析,推测东汉初年的儒臣在图谶校定活动中是如何制作纬书的。
付林鹏:纬以证经:《乐纬》文献的形成及其与《乐经》的关系
在汉代的“七经纬”中,《乐纬》是比较特殊的一种,因其所依附的原生文献《乐经》不存,这对理解《乐纬》的制作过程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现存《乐纬》为后人辑佚,主要包括《动声仪》《稽耀嘉》《叶图征》三种。对这些《乐纬》佚文进行详细考察,可以发现现存佚文主要涉及到五声说、八音说及古乐论等具体内容,故通过对《乐纬》佚文与《礼记·乐记》《周礼·大司乐》等乐论文字的比较互勘,可以深入了解《乐纬》文献的生成过程;通过对《乐纬》文献的整体观照,可以加深我们对《乐经》相关问题的反思。
【学者简介】
张学谦,北京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版本目录学、经学文献学。博士学位论文《河洛与七纬:东汉图谶的文献学研究》,在《文史》《中国哲学史》《中国典籍与文化》等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付林鹏,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学与文献及礼乐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代表作有《两周乐官的文化职能与文学活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并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哲学与文化》(A&HCI)《中国音乐学》《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
【参与方式】
本次论坛将于10月21日(本周三)19时在静园二院208会议室举办。根据防疫相关要求,本次活动仅限北京大学校本部在校师生参加,请遵守活动现场相关要求,并全程佩戴口罩。因现场座位有限,到达会议室承载上限后我们将停止观众入场,敬请理解。
同时,论坛将在腾讯会议平台上进行直播,观众可通过下方链接进入直播室收看。
直播链接:
https://meeting.tencent.com/live/18061269252635908391
【系列论坛预告】
第三场
主题:公元2-3世纪——汉魏古注的兴起
引言人:方韬(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主持人:苏芃(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与谈人:金少华(浙江大学古籍所)、马楠(清华大学历史系)、李霖(北京大学历史系)、王天然(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
时间:11月1日(周日)14:00
第四场
主题:气吞万里如虎——晋宋之际的文献与思想
报告人:李硕(清华大学历史系)、童岭(南京大学文学院)、李晓红(中山大学中文系)
与谈人:仇鹿鸣(复旦大学历史系)、徐冲(复旦大学历史系)
主持人:童岭(南京大学文学院)
合作单位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古典学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