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胡明辉: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文学科研究

发布时间:2023-05-30


文研讲座297

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文学科研究



时 间:2023年5月30日(星期二)9:00

地 点:北京大学静园二院 208会议室

主讲人:胡明辉

             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历史系 副教授

与谈人:华建光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副教授

             苏 祺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长聘副教授

             李林芳

             北京大学中文系 助理教授

             吴靖远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助理教授

             沙志利

             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 副研究员

             张雪松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副教授

             胡士颍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副研究馆员

主持人:史 睿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副研究馆员


内容提要

科幻小说描绘了人工智能时代的悲观预测。例如,《终结者》系列电影描绘了由人工智能引起的全球灾难和战争;《机器人系列》描绘了由机器人掌控人类的未来世界。这些小说中,人工智能往往被描绘为没有情感和道德,只有冷酷的逻辑和计算能力。除了一些悲观的预测外,许多科学家也持乐观态度,认为人工智能技术有望为人类带来巨大的好处和进步。例如,在医学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已经被应用于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帮助医生更加准确和高效地治疗疾病。在环保领域,人工智能也可以用来监测和预测自然灾害,以及优化能源使用和减少碳排放等。此外,人工智能技术也可以用于提高教育和科研的效率和质量。例如,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课程内容,同时也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诊断学生的学习问题和需要改进的方面。在科研领域,人工智能可以用来分析和模拟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帮助研究者发现新的科学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


在哲学的领域,人工智能是否能准确地模拟人类的思考是一个广泛讨论的问题,但目前尚未有一种人工智能系统可以完全模拟人类的思考过程。例如,深度学习和神经网络等技术可以模拟人脑神经元的工作方式,从而更好地处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同时,一些研究人员正在探索如何在人工智能系统中融入情感和价值观,以更好地模拟人类的思考过程。在语言学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已经被应用于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翻译等方面。人文学科研究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在艺术领域,人工智能可以用于艺术创作、评价和展示。通过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研究者可以创造出新颖、独特和具有挑战性的艺术作品,同时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和模拟来了解艺术作品和观众之间的互动。在社会学领域,人工智能技术被应用于社交媒体分析和市场调查等方面。人文学科研究社会和文化现象。


我将介绍我们一小群学者在UCSC的一些研究计划与想法。对应当前人工智能时代的大趋势,来重新思考我们人文研究与人工智能将来的可能组合。



主讲人


胡明辉

1966年生,1989年淡江大学土木工程系学士,1995年,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科学技术系硕士,2004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系博士,现为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历史系(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Cruz)副教授,任该校数字人文学科跨学科团队的组长,已出版有《中国现代性的起点:戴震的新古典愿景》(China's Transition to Modernity: The New Classical Vision of Dai Zhen,2015)等专著,并有《等待野蛮人:中国近代早期地缘政治史》(Waiting for the Barbarians: A History of Geopolitics in Early Modern China, 1680-1850)等专著亟待出版。


主办单位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