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研读书62
美国有“翻身”和“土改”吗?
《重建》的中国视角
时 间:2024年11月29日(星期五)9:30
地 点:北京大学静园二院208会议室
引言人:王 希
宾夕法尼亚州印第安纳大学历史系 教授
与谈人:彭 錞
北京大学法学院 长聘副教授
刘诗古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副教授
赵 诺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长聘副教授
焦 姣
上海大学历史学系 讲师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邀访学者
徐 天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助理教授
内容提要
美国从未例外过,在历史学者眼中,任何国家均是如此。重建的故事从某些角度来看缺乏新意:在漫长的南北对立后,经过一场血腥内战,一个新崛起的政党(共和党)迅速掌握全国政权,并对南方社会进行了全面改造。四百万黑奴获得人身自由,使得拥有美国公民权的人口数暴增15%,昨日的奴隶进入政治舞台,演绎了一场美国特色的“翻身”故事。
随着奴隶制的崩解,南部森严的社会等级被彻底打散,新的经济秩序却并未成功诞生。在宪政体系的约束下,战时的临时土地分配政策被废除。新建立的自由劳动经济体制没有让“翻身”的黑人获得土地,反而成为北部资本利益的延伸。随着保守力量的反扑,内战后的宪政革命火种归于沉寂,直至民权时代到来。

▴
[美] 埃里克·方纳著、王希译《重建:美利坚未完成的革命》
商务印书馆,2024年
因此,美国重建的历史长期被看作是一场遗憾与失败的历史。埃里克·方纳的《重建》(1988)作为一本为重建正名之作,在1863-1877年的美国历史中重新发现了社会转型的内在力量。在十五年的短暂历史中,美国重建的历史脚本是激进迅猛、激昂壮阔的。重建的历史遗产仍然回响在今天的美国政治之中,“重建时期”也是美国历史研究中最复杂、最难以定义的一个时期。
不过,“重建”的历史意义是否局限于此?“重建”只是美国历史中的一个断代吗?与“内战”“革命”等历史概念相比,“重建”的跨国史和比较历史意义显然更缺少深入发掘。美国黑人的解放历程与中国革命历史有无可比较之处?近二十年的中国史方法论与美国史研究之间是否存在参照价值?作为当代中国历史研究者,我们是否能对十九世纪美国史提出自己的阐释角度?
主 办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