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规划社会的来临——重读《大同书》

发布时间:2025-06-13


文研读书69


规划社会的到来——重读《大同书》



时 间:2025年6月16日(星期一)14:00

地 点:北京大学静园二院208会议室

引言人:王东杰

                  清华大学历史系 教授

发言人:黄道炫

                  北京大学历史系 教授

             刘永华

                  北京大学历史系 教授

             赵丙祥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教授

             刘文楠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副研究员

             袁一丹

                  北京大学中文系 副教授


内容提要

《大同书》是康有为对未来社会的精心表达,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乌托邦著作。其甫经问世,就获得了众多政治家、社会改革家和学者的关注。本书试图表明,这一看似空想的著作,实际上深深地扎根于近代中国的改革历程中,指示出中国思想取向的一次重大转折。与传统儒学不同,《大同书》的理论焦点从人性的善与恶转向社会意义上的苦与乐。据此,一个良好的秩序无法再通过少数精英的自我管理和民众的追随达成,而被认为是按照某种普遍性公理加以严密规划、设计和监管的结果,对知识的掌握与利用才是关键所在。这种理性主义的思维风格以不同形式存在于20世纪中国的各种思想流派与政治、社会实践中,构成中国“现代性”的一个基本特征。


《规划社会的来临——重读〈大同书〉》,王东杰著

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25年


作者在细读《大同书》文本的基础上,重审晚清大同观念的崛兴及其与西方思想的关联,勾勒了《大同书》的发表和修改轨迹;剖析了康有为思想的理论前提,如其隐含着的视觉立场、思想焦点的改变等;集中考察康有为面对大同之路的犹豫与徘徊,揭示其历史观的复杂面相;复刻大同社会实际运营的制度规则;揭示其中的理性主义思维模式和“纤悉之治”的政治理想。


本次“文研读书”活动将邀请来自历史学、人类学、文学研究界的学者参加,就与本书相关的20世纪中国思想转型、“现代性”的生成等议题做深度探讨。



引言人简介


王东杰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曾任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从事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有《国家与学术的地方互动:四川大学国立化进程(1925—1939)》《历史·声音·学问:近代中国文化的脉延与异变》《声入心通:国语运动与现代中国》《乡里的圣人:颜元与明清思想转型》等。





主  办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