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研读书70
意义之美
“文学×思想译丛”新书发布座谈会
时 间:2025年6月19日(星期四)14:00
地 点:北京大学静园二院208会议室
引言人:张 辉
北京大学中文系 教授
主持人:张 沛
北京大学中文系 教授
与谈人:段映虹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教授
高峰枫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教授
谷 裕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教授
刘 锋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教授
文 铮
北京外国语大学欧语学院 教授
吴晓东
北京大学中文系 教授
张 颖
清华大学中文系 教授
但汉松
南京大学英语系 教授
高 冀
北京大学中文系 助理教授
纳 海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副教授
郭逸豪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 讲师
李双志
复旦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 教授
陈郁忠
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 副教授
李 茜
南京大学艺术学院 副研究员
郑 勇
商务印书馆 副总编辑
孙祎萌
商务印书馆杭州分馆 总编辑
郭心鹏
商务印书馆杭州分馆 编辑
内容提要
“文学×思想译丛”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暨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张辉、张沛教授主编,商务印书馆出品,旨在以专精之译笔舶来文学理论的经典之作;在文学与思想的往复观照中,感受文本之幽深细密,触达精神与意义的无限可能。

▴
“文学×思想”丛书书影(部分)
本丛书的策划理念主要基于以下两个考虑。首先以拿来主义,激活对中国传统的再理解。这不只与“文史哲不分家”这一一般说法相关,更重要的是,在中国的语境中,我们应该格外重视“诗(文学)”与“经”的联系:诗主“言志”的同时,也与其他经典一样具有“大德”,且与“道”不可分离。
这样说,在一个学科日益分化、精细化的现代学术语境中,自然也有另外一层意思。文学与思想的贯通性研究,固然并不排除以一定的科学方法和理论进行文学研究,但我们更应该明确反对将文学置于“真空”之下,使其失去应该有的元气。之所以要将文学与思想联系起来,与其说我们更关注的是文学与英语意义上“idea”、“thought”或“concept”的关联,不如说,我们更关注的是文学与“intellectual”与“intellectual history”的渗透与交融关系,以及文学与德语意义上“Geist(精神)”、“Geistesgeschichte(精神史)”乃至“Zeitgeist(时代精神)”的不可分割性。这里的“思想”, 或如有学者所言,乃是罗伯特·穆齐尔(Robert Musil)意义上“在爱之中的思想(thinking in love)”,既“包含着逻辑思考,也是一种文学、宗教和日常教诲中的理解能力”;既与“思”(mind)有关,也更与“心”(heart)与“情”(feeling)涵容。
无论如何,文学研究所最为关注的,乃是“所罗门王曾经祈求上帝赐予”的“一颗智慧的心(un coeur intelligent)”(芬基尔克劳语) 。
第一辑目录
《讽刺的解剖》
[美]吉尔伯特·海厄特著
《对峙:19世纪德英美文学与思想关系研究》
[美]勒内·韦勒克著
《讽喻:一种象征模式理论》
[美]安格斯·弗莱彻《诗的逻辑》
[德]克特·汉布格尔
《诗与非诗:十九世纪欧洲文学札记》
[意]贝内德托·克罗齐
《自然权利与美国想象:小说中的政治哲学》
[美]凯瑟琳·祖克特
《精神的发现:欧洲思想在希腊的兴起》
[德]布鲁诺·斯内尔
《伊斯坦布尔讲稿:罗曼语语文学导论》
[德]埃里希·奥尔巴赫
《安提戈涅:传说与变形》
[美]乔治·斯坦纳
《古典如何造就莎士比亚》
[英]乔纳森·贝特
主 办
商务印书馆
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