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上海现代主义的发生及其历史命运

发布时间:2025-06-17


文研论坛200


上海现代主义的发生及其历史命运



时 间:2025年6月20日(星期五)15:30

地 点:北京大学静园二院208会议室

引言人:铃木将久

                  东京大学人文社会系研究科 教授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邀访学者

主持人:王   风

                  北京大学中文系 教授

发言人:吴晓东

                  北京大学中文系 教授

             梁   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研究员

             季剑青

                  北京大学中文系 长聘副教授

             熊   权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 教授

             张丽华

                  北京大学中文系 长聘副教授

             李国华

                  北京大学中文系 长聘副教授

             李松睿

                  中国艺术研究院 副研究员

             付丹宁

                  中国现代文学馆 副研究员

             袁一丹

                  北京大学中文系 长聘副教授


内容提要

“上海现代主义”是1930年代现代都市上海出现的文学现象,既体现为穆时英等新感觉派作家的美学探索,也包含瞿秋白等左翼文人的革命文艺实践。随着抗战爆发,文学语境发生剧变,上海现代主义不得不直面战争创伤与地方经验的挑战,从而经历深刻的质变。本次报告聚焦两个核心问题:一,1930年代上海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二,抗战时期上海现代主义的历史命运。本报告将重新审视上海现代主义在中国文学现代性进程中的独特地位,进一步探讨我们对“现代主义”的理解。



引言人简介


铃木将久

1967年出生于日本,东京大学博士,先后在明治大学政治经济学部、一桥大学言语社会研究科任教,现任东京大学人文社会系研究科教授。主要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就中尤其致力1930年代到40年代上海现代主义文学、抗战时期到解放初期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等,同时关心当代中国的思想情况,从事翻译活动。日本著作有《上海现代主义》等,日文翻译有《思想史中的日本与中国》(孙歌著)等,编译有《当中国开始深入世界》(贺照田著)等。





主  办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北京大学现代中国人文研究所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