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陈平原:现代中国的演说及演说学

发布时间:2019-09-17

 

北大文研讲座135

现代中国的演说及演说学

 

 

时 间

2019917日(周 14:00

地 点

北京大学二体地下报告厅B101

主讲人

陈平原(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

主持人

吴晓东(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内容简介

演说在晚清的兴起,绝对是一件大事。1899年,梁启超接受日人犬养毅的建议,将学校、报章、演说定义为传播文明三利器;而且,基于对中国教育现状的了解,梁启超认定国民识字少者,当利用演说(任公:《自由书》)。此后,整个二十世纪中国,无论哪个政党、派别或个人,只要想进行有效的思想启蒙或社会动员,都离不开演说这一利器。晚清以降迅速崛起的演说,不仅仅是政治、社会、学术、文化活动,甚至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文章变革。那些落在纸面上的声音,包括演讲的底稿、记录稿、整理稿,以及模拟演讲的文章,对白话文运动和文章体式改进的积极影响不容低估。广场上的演说,不同于古已有之的著述,不能文绉绉,谢绝掉书袋,更忌佶屈聱牙的表述,必须尽可能口语化,突出大思路,倾向于畅快淋漓,这才可能有好的现场效果。而这一点,深刻影响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坛乃至学界的风气。本文集中讨论以下六个问题:一、声音怎样研究;二、演说能否成学;三、定义、溯源与分类;四、演说的三种姿态;五、国事如何谈论;六、有声的文章怎么可能。

 

 

学者简介



陈平原,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主要研究领域有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现代中国教育及学术、中国小说史、中国散文史等。先后出版《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千古文人侠客梦》《小说史:理论与实践》《中国散文小说史》《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明清散文研究》《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当年游侠人——现代中国的文人与学者》《当代中国人文观察》《图像晚清——<点石斋画报>之外》《新文化的崛起与流播》《老北大的故事》《大学何为》《大学有精神》《抗战烽火中的中国大学》《大学新语》《作为学科的文学史——文学教育的方法、途径与境界》《作为一种思想操练的五四》《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晚清画报研究》等著作三十余种。

 

 

 

 

温馨提示:入校相关信息敬请关注北京大学保卫部通知并按相关规定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