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鸦片战争之前的新教东来、西学传入与本土化

发布时间:2020-06-19

“文研论坛”是文研院特色的学术项目。三年多以来,我们一直致力于推动跨学科的交流,鼓励不同学科的学者以各自的视角加入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诸多核心议题的讨论之中,从而激发学术发展的潜在活力。在当前的特殊形势下,我们将依托文研院的微信公众号,重启思想对话与交锋,特开辟“云端论坛”栏目,通过视频的形式将文研院长期以来致力推动的跨学科交流,呈现给关注文研院的朋友们。





明末以降西学东传,而清代雍乾后,禁教限商,影响渐微,直到晚清西人破门而入,形势遂为之一变。近代传入的西学,各类知识形态,举凡宗教、科技、天文、地理以及其他人文诸科,曾对中国的现代转型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依托相关领域的学者,文研院将在“西学知识形态在中国”这一主题下,组织系列研讨,旨在探明近代以降(上溯明清、下迄于今)的西学与中华文明的互动和共生。作为该系列的第一期,文研院第六期“云端论坛”聚焦“鸦片战争之前的新教东来、西学传入与本土化”这一话题,将以直播形式于6月19日(本周五)15时在线上开展,敬请关注。







“西学知识形态在中国”第一期



鸦片战争之前的新教东来、西学传入与本土化





近代来华西人中,商人和外交官对文化交流的兴趣相对不大,新教传教士出于传教目的,积极学习中国语言文化,出版中文著作。1807年,马礼逊来华,受禁教政策影响,无法在中国本土传教及出版,于是将目光转向南洋。1815年,他遣米怜到马六甲从事中文印刷,创办英华书院。此后,伦敦会、美部会、浸礼会等差会在马六甲、新加坡、槟榔屿、巴达维亚、曼谷华人中间展开传教与出版活动,出版中文圣经、释经、教义问答、科技史地等书刊。据统计,1842年前新教共出约150部中文著作,绝大部分在南洋出版。这些著作所呈现的内容,可统称为“南洋西学”,其主体为“南洋神学”。马礼逊、米怜、麦都思、高大卫、修德、郭实猎、梁发是主要作者。





本论坛涉及南洋神学时期的三个有趣个案。周伟驰借助新近发现的一系列文献,重新阐释梁发的《劝世良言》及其《言行日记》。梁发之重要,一方面是在于南洋神学的中国化表述,另一方面则在于其后续对太平天国兴起之影响。李骛哲则借助稀见的荷兰文和德文文献来重新理解郭实猎的性格和传教动机。郭氏深度参与中英鸦片战争等一系列事件,诚为一代枭雄,而其身份多变、性格极其复杂,值得深究。姚达兑讨论了《印中搜闻》(马六甲)和《中国丛报》(澳门)两份英文报纸中新教传教士如何讨论道教《神仙通鉴》及其中所载的耶稣传,以及他们如何理解和阐释中国宗教。要之,三案旨在呈现早期由新教传教士带动的西学东渐的路径、媒介、接受过程和本土化再现等复杂情况。





近代西方知识形态在中国造成“中西之争",再由西方知识内部的新旧之争,而致中国思想界发生“古今之变”。近代“南洋西学"是西学东渐的首个中转站,而在鸦片战争后,西学从沿海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知识分子传播,引起中国人知识与思想的巨大变化。







【学者简介】








周伟驰,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兴趣在教父哲学、宗教哲学、中国基督教史,著有《记忆与光照》《奥古斯丁的基督教思想》《太平天国与启示录》等。近年正在撰写中国近代基督教思想史。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第八期邀访学者。








李骛哲,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学系,现为德国图宾根大学亚洲与东方学院博士后,研究兴趣在晚清政治史,中外关系史,中国基督教史。曾发表《郭实猎姓名考》、《郭实猎的早年经历与人格特征》、《图像中的郭实猎》等论文。








姚达兑,文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现任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曾任哈佛燕京学社访问研究员、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第七期邀访学者。著有《现代的先声:晚清基督教汉语文学》《近代文化交涉与比较文学》《耶鲁藏<道德经>英译稿(1859)整理与研究》等专著。







【提  要】




题   目:梁发与南洋神学


主 讲:周伟驰


概 要:梁发《劝世良言》是太平天国意识形态来源之一。梁发直接师承马礼逊和米怜。鸦片战争之前,由于清朝的禁教政策,传教士只好到东南亚华人当中传教和出版,为将来向中华本土传教作准备。他们在马六甲、新加坡、槟城、巴达维亚建立印刷中心,一方面宣传新教教理,堪称“南洋神学”,一方面为破除华人迷信而介绍现代知识,可谓“南洋西学”。梁发在南洋待过十年左右,熟悉米怜、高大卫、修德、麦都思等人的著作,吸收了他们的观念。梁发持有传统的报应观,容易接受新教“大觉醒运动”的末世论,这体现在其日记和著作中。除《劝世良言》外,他还著有《熟学圣理略论》、《真道问答浅解》、《日记言行》(1830)、《劝世要言》、《求福免祸论》等。





题 目:郭实猎为何选择中国?——十九世纪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的处境、选择和宣教策略


主 讲:李骛哲


概 要:郭实猎是非常重要的来华新教传教士,也是第一位来到东亚的独立传教士。通过郭实猎的荷兰语传教日记可知,他脱离荷兰传道会,并最终选择华人传教事业的原因,并非如前人所言,是出于长久以来对中国的兴趣,而是他与荷兰传道会的矛盾,东南亚华侨的巨大吸引力,以及郭实猎急于成功、成名的个性,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考察郭实猎在东南亚的活动,有助于我们理解他向华人宣教和传播知识的策略和效果。此外,1830年代以前,新教传教士在东南亚相对混乱的工作状况,也对郭实猎日后常受人诟病的传教风格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些影响是我们理解郭氏,乃至早期来华传教士群体的关键线索。





题 目:晚清传教士如何翻译和理解《神仙通鉴》及其中的耶稣传


主 讲:姚达兑


概 要:1818年《印中搜闻》上刊载了一封读者来信,称其发现清初《神仙通鉴》一书中有一篇耶稣传。该文虽是介绍,但引起在华外国人和欧美汉学家的密切关注。1839年郭实腊写了一篇全面评价《神仙通鉴》一书的书评,在该文中他强烈地批判中国宗教。同时郭氏还借助线性时间观念来重新排列和理解《神仙通鉴》中的故事,其阐释的背后有千禧年主义作为理论支撑。1849年斯皮尔则以学术论证的方式探寻早期基督教在东亚乃至在中国传播的痕迹,颇有牵强附会之处。这三个个案解释了1860年前传教士对中国宗教信仰和外来宗教本地化的看法,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收看方式




本次论坛将于6月19日(本周五)15时在腾讯会议平台上进行直播,观众可通过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下方链接进入直播室收看,我们期待与您在“云端”相见。





直播二维码:





直播链接:


https://meeting.tencent.com/l/IgeVUoIrWo2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