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飞鸿雪泥,无计东西 ——段晴教授逝世周年追思会

发布时间:2023-05-13


文研纪念11


飞鸿雪泥,无计东西

段晴教授逝世周年追思会



时 间:2023年5月13日(星期六)8:30

地 点: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新楼501会议室


内容提要

2022年3月26日,著名西域历史语言学家,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学系段晴老师因病辞世,留给学界以深切的哀痛和无尽的怀念。时值疫情期间,未能举行追思纪念,大家深感遗憾。值此段晴教授逝世周年,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学系和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决定举办“飞鸿雪泥,无计东西——段晴教授逝世周年追思会”,希望致敬段老师的学术贡献,回望她治学与为人的精神品格,以期传承她的事业。

议  程

1

第一场 8:30-10:30 

主持人:萨尔吉(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发 言:

陈 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李淑静(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渠敬东(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朱庆之(香港教育大学中国语言学系)

沈卫荣(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

孟宪实(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陈泳超(北京大学中文系)

朱玉麒(北京大学中古史中心)

史 睿(北京大学中古史中心)

2

第二场 10:40-12:00

主持人:叶少勇(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播放段晴教授纪念视频


发 言:

范晶晶(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段老师遗著整理者)

刘寅春(中西书局)

杨 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张永堃(凤凰出版社)

张嘉妹(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张 幸(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段晴教授


1953.5.13–2022.3.26

1971–1974

北京大学西语系德语专业,本科


1978–1982

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硕士

印度学方向,导师:季羡林,蒋忠新


1982–1986

德国汉堡大学,博士

主科:中古伊朗语言,导师:Prof. Dr. R.E. Emmerick

副科:印度学、藏学,导师:Prof. Dr. A. Wezler,

Prof. Dr. L. Schmithausen

博士论文:Das Khotanische Aparimitāyuḥsūtra


1987–1992

北京大学东语系,讲师


1992–2000

北京大学东语系,副教授

1996–1997

印度浦那大学梵语俗语系,访问学者


2000–2022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2007–2008

德国图宾根大学印度学系,访问学者

1999–2005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梵语巴利语教研室主任

2004–2019

北京大学梵文贝叶经与佛教文献研究所主任

2016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


段晴教授著作目录

中  文


专著

2001 《波你尼语法入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于阗·佛教·古卷》,上海:中西书局。

2015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西域文书——于阗语卷(一)》,上海:中西书局。

2016 段晴、 才洛太, 《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藏佉卢文尺牍》, 上海:中西书局。

2019 《于阗语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上海:中西书局。

2022 《神话与仪式:破解古代于阗氍毹上的文明密码》,北京:三联书店。    

2023 《莲塘月色》,南京:凤凰出版社。


译著

1996 季羡林译, 段晴、钱文忠续补, 《梵文基础读本》,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安徒生童话故事集》(合译),石家庄: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格林童话故事集》,石家庄: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5 黄宝生、段晴等译,《摩诃婆罗多(四)》,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季羡林译, 段晴、范慕尤续补, 《梵文基础读本》,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段晴等译,《汉译巴利三藏·经藏·长部》,上海:中西书局。

2021 段晴等译,《汉译巴利三藏·经藏·中部》,上海:中西书局。


编著

2011–2014 段晴、释了意主编,《梵藏汉佛典丛书》,上海:中西书局。

2012–2021 段晴、释贤星主编,《汉译巴利三藏》,上海:中西书局。

2013 段晴、张志清主编,《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西域文书——梵文、佉卢文卷》,上海:中西书局。


文章

1982

《季教授和他的第二故乡——随季羡林先生访德散记》,《丑小鸭·青年文学月刊》第5期,第56–58页。

1988

《于阗文中的八曜》,《民族语文》第4期,第36–40页。

1991

《于阗文的蚕字、茧字、丝字》,李铮、蒋忠新主编《季羡林先生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第45–50页。

1992

《西方鬼的故事:晚皮尔的传说》,《国外文学》第3期,第82–90页。

《印度文化的知音——记金克木先生》,《中国文化报》1992年7月22日。

1993

《“慈悲者之城”与“涅槃城”》,《南亚研究》第2期,第41–45页。

《旅顺博物馆藏于阗语〈出生无边门陀罗尼经〉残片释读》,叶奕良编《伊朗学在中国论文集》第1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9–14页。

《于阗经文中“作茧自缚”的来源》,《民族语文》第1期,第63–66页。

《于阗语〈出生无边门陀罗尼经〉残片释读》,《西域研究》第2期,第46–51页。

1995

《迎接挑战》,魏国英主编《她们拥抱太阳:北大女学者的足迹》,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362–369页。

1996

《面如满月:浅谈中印审美观的差异》,《北京大学学报》(东方文化研究专刊),第25–31页。

1997

《从〈梨俱吠陀〉读出的历史》,《南亚研究》第1期,第91–93页。

段晴、王炳华,《新疆新出于阗文木牍文书研究》,《敦煌吐鲁番研究》第2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12页。

1998

《〈大唐西域记〉瞿萨旦那国拾零》,北京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编《东方研究》(1996年、1997年合集),北京:蓝天出版社,第139–146页。

《几件与册封于阗王有关的于阗文书》,叶奕良编《伊朗学在中国论文集》第2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9–13页。

《印度人的自然观初探》,《南亚研究》第1期,第51–56页。

1999

《德国南亚学者彼得·达斯教授在北京大学讲学》,《南亚研究》第2期,第95–96页。

《写在〈季羡林文集〉出版之际》,《中华读书报》1999年4月21日。

2000

《敦煌新出土叙利亚文书释读报告》,彭金章、王建军、敦煌研究院编《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第1卷,北京:文物出版社,第382–390页。

《敦煌新出土叙利亚文书释读报告(续篇)》,《敦煌研究》第4期,第120–126页。

荣新江、段晴,《据史德语考》,余太山主编《中亚学刊》第5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第9–21页。

2002

《波你尼语法初探》,《华林》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第47–58页。

《敦煌莫高窟北区出土的一件梵语残卷》,戒幢佛学研究所编《戒幢佛学》第2卷,长沙:岳麓书社,第68–78页。

《梵语以及梵语的启示》,于维雅主编《东方语言文字与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30–153页。

《梵语与零的发现》,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东方学研究院编《东方研究(二〇〇一年)》,第298–307页。

《素材是人文科学的基础》,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语言学研究所编《语言学研究》第1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81–185页。

2003

《读薛克翘先生〈中印文学比较研究〉有感》,《南亚研究》第2期,第92–93页。

《对vibhakti类词缀的补充说明》,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东方学研究院编《东方研究(2002–2003)》,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第123–136页。

《景教碑中“七时”之说》,叶奕良编《伊朗学在中国论文集》第3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21–30页。

《林悟殊:〈唐代景教再研究〉》(书评),刘东主编《中国学术》第15辑,北京:商务印书馆,第311–314页。

《唐代大秦寺与景教僧新释》,荣新江主编《唐代宗教信仰与社会》,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第434–472页。

《于阗语〈罗摩衍那〉的故事》,张玉安、陈岗龙主编《东方民间文学比较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38–157页。

2005

《大秦寺的守望者》,《书城》第11期,第70–73页。

朱冠明、段晴,《梵汉本〈法华经〉语词札记》,《古汉语研究》第2期,第68–73页。

《筋斗背后的故事——从一个家喻户晓的词汇透视粟特文化的遗踪》,荣新江等编《粟特人在中国——历史、考古、语言的新探索》,北京:中华书局,第402–415页。

《西域的胡语文书》,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敦煌吐鲁番学资料研究中心编《敦煌与丝路文化学术讲座》第2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第36–62页。

《西域语趣——读〈正法华经〉、〈妙法莲华经〉随笔》,刘东主编《中国学术》第21辑,北京:商务印书馆,第193–210页。

2006

段晴、李建强,《悉昙字本说源》,《语言学论丛》第32辑,北京:商务印书馆,第334–355页。

《新发现的于阗语〈金光明最胜王经〉》,《敦煌吐鲁番研究》第9卷,北京:中华书局,第7–22页。

2008 

《于阗文本〈修慈分〉》,朱玉麒主编《西域文史》第3辑,北京:科学出版社,第1–57页。

2009

文欣、段晴,《丹丹乌里克佛寺壁画上的于阗文题记考释》,中国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日本佛教大学尼雅遗址学术研究机构编《丹丹乌里克遗址——中日共同考察研究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第261–265页。

段晴、和田地区博物馆,《和田博物馆藏于阗语租赁契约研究——重识于阗之“桑”》,《敦煌吐鲁番研究》第11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29–44页。

孙皓、段晴,《论“如意金箍棒”的原型及演变过程》,《南京社会科学》第8期,第80–83页。

《明咒护身符》,中国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日本佛教大学尼雅遗址学术研究机构编《丹丹乌里克遗址——中日共同考察研究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第267–279页。

《于阗语〈对治十五鬼护身符〉》,《敦煌吐鲁番研究》第11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01–119页。

《于阗语高僧买奴契约》,《敦煌吐鲁番研究》第11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1–27页。

2010

《梵语〈贤劫经〉残卷——兼述〈贤劫经〉在古代于阗的传布及竺法护的译经风格》,《西域历史语言研究集刊》第3辑,北京:科学出版社,第201–231页。

《关于古代于阗的“村”》,朱凤玉、汪娟编《张广达先生八十华诞祝寿论文集》(上),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第581–604页。

2011

《宝藏遗踪——近年来和田地区新出非汉语类文书综述:纪念向达先生诞辰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樊锦诗主编《敦煌文献·考古·艺术综合研究》,北京:中华书局,第293–305页。

《德国的印度学之初与季羡林先生的学术底蕴》,初见于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主办《东方文学研究通讯》2010年第3–4合期,第3–12页;后正式发表于《敦煌吐鲁番研究》第12卷(季羡林先生纪念专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14页。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BH5-3号佉卢文买卖土地契约》,朱玉麒主编《西域文史》第6辑,北京:科学出版社,第1–12页。

《字里行间——汉译佛经所反映的梵文隐性现象》,王邦维主编《季羡林先生与北京大学东方学》(下),银川:阳光出版社,第252–268页。

2012

《Hedin 24号文书释补》,新疆吐鲁番学研究院编《语言背后的历史——西域古典语言学高峰论坛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74–78页。

《探径于〈长部〉》,段晴等译《汉译巴利三藏·经藏·长部》,上海:中西书局,第6–30页。

《译后记》,段晴等译《汉译巴利三藏·经藏·长部》,上海:中西书局,第589–590页。

《有关译文体例的简单说明》,段晴等译《汉译巴利三藏·经藏·长部》,上海:中西书局,第31–35页。

《尉迟曜11年裴捺卖地案牍》,朱玉麒主编《西域文史》第7辑,北京:科学出版社,第123–137页。

2013

《波斯帝国的历史传说》,初见于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主办《东方文学研究通讯》2012年第3期,第42–55页;后正式发表于《中国典籍与文化》第8辑,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第101–137页。

《慈无味——无法表演的慈》,《光明日报》10月28日第12版。

《伏阇达五年蠲除契约案牍》,《敦煌吐鲁番研究》第13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291–304页。

《〈舅卖甥女〉案牍所映射的于阗历史》,秦大树、袁旔主编《2011:古丝绸之路——年亚洲跨文化交流与文化遗产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新加坡:八方文化创作室,第33–58页。

《内容不明佉卢文木牍(国图BH5-7)》,段晴、张志清主编《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西域文书——梵文、佉卢文卷》,上海:中西书局,第203–205页。

《前言》,段晴、张志清主编《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西域文书——梵文、佉卢文卷》,上海:中西书局,第1–5页。

《萨波Vaisa之牒所隐括的社会变迁》,刘绍刚、侯世新主编《新疆博物馆新获文书研究》,北京:中华书局,第78–91页。

段晴、叶少勇,《未知名于阗语、梵语佛经抄本残片》,刘绍刚、侯世新主编《新疆博物馆新获文书研究》,北京:中华书局,第73–77页。

《贤劫经(Bhadrakalpikasūtra)》,段晴、张志清主编《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西域文书——梵文、佉卢文卷》,上海:中西书局,第121–134页。

《义净与实叉难陀》,初见于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主办《东方文学研究通讯》2010年第3–4合期,第13–22页;后正式发表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主编《国学的传承与创新——冯其庸先生从事教学与科研六十周年庆贺学术文集》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109–1120页。

《于阗语等文献释读及论述部分之引言及凡例》,刘绍刚、侯世新主编《新疆博物馆新获文书研究》,北京:中华书局,第45–47页。

《于阗语〈佛说一切功德庄严王经〉残叶》,刘绍刚、侯世新主编《新疆博物馆新获文书研究》,北京:中华书局,第60–72页。

《于阗语〈僧伽吒经〉残叶》,刘绍刚、侯世新主编《新疆博物馆新获文书研究》,北京:中华书局,第48–59页。

段晴、郭金龙,《于阗语世俗文书残片》,刘绍刚、侯世新主编《新疆博物馆新获文书研究》,北京:中华书局,第92–95页。

《元孟八年土地买卖楔印契约(国图BH5-3)》,段晴、张志清主编《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西域文书——梵文、佉卢文卷》,上海:中西书局,第193–201页。

《〈造像功德经〉所体现的佛教神话模式》,王邦维、陈金华、陈明编《佛教神话研究:文本、图像、传说与历史》,上海:中西书局,第83–102页。

2014

《穿越了时空的文字》,《多浪龟兹》第23期,第81–85页。

《洛浦地毯与吉尔伽美什的传说》,《华夏地理》第1期,第30–31页。

段晴、李建强,《钱与帛——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藏三件于阗语–汉语双语文书解析》,《西域研究》第1期,第29–38页。

《新疆洛浦县地名“山普鲁”的传说》,《西域研究》第4期,第1–8页。

《于阗故地的诉说》,上海博物馆编《于阗六篇:丝绸之路上的考古学案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97–121页。

《于阗文书所见古代于阗的典押制度》,《敦煌吐鲁番研究》第14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13–125页。

《于阗语〈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之源与流》,荣新江、朱玉麒主编《西域考古·史地·语言研究新视野:黄文弼与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第329–338页。

2015

《裴捺的人生轨迹》,阿不都热西提·亚库甫主编《西域–中亚语文学研究:2012年中央民族大学主办西域–中亚语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80–89页。

《飘带来自吉祥——反映在古代于阗画中的祆教信仰符号》,中山大学艺术史研究中心编《艺术史研究》第17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第153–166页。

《佉卢文世俗文书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中国文化报》5月22日第4版。

《天树下娜娜女神的宣言——新疆洛浦县山普鲁出土毛毯系列研究之一》,《西域研究》第4期,第147–160页。

《新疆山普鲁古毛毯上的传说故事》,《西域研究》第1期,第38–47页。

《一件来自公元6世纪的梵语世俗文书》,西藏社会科学院贝叶经研究所编《西藏贝叶经研究》,拉萨: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第1–11页。

2016 

《木球之喻》,程彤主编《丝绸之路上的照世杯:“中国与伊朗: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中西书局,第31–40页。

《萨迦牟云的家园——以尼雅29号遗址出土佉卢文书观鄯善王国的家族与社会》,《西域研究》第3期,第54–64页。

《粟特商队到于阗——BH4-135之于阗文书的解读》,荣新江、罗丰主编《粟特人在中国:考古发现与出土文献的新印证》上册,北京:科学出版社,第96–115页。

段晴、侯世新、李达,《于阗语大案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初唐案牍研究》,荣新江主编《唐研究》第22卷(从高昌到奈良——丝绸之路上的写本研究专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371–400页。

2017

段晴、才洛太,《佉卢文的证言——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藏两件佉卢文尺牍研究》,孟宪实、朱玉麒主编《探索西域文明——王炳华先生八十华诞祝寿文集》,上海:中西书局,第292–305页。

2018

《精绝、鄯善古史钩沉》,余太山、李锦绣主编《欧亚学刊》新7辑,北京:商务印书馆,第21–34页。

《陌生的友邻》,《华夏地理》第8期,第78–92页。

《神话的跨域性与地方性——以观察新疆洛浦博物馆氍毹为基础》,《民族艺术》第4期,第13–22页。

陈姵瑄、段晴,《〈神话的跨域性与地方性——以观察新疆洛浦博物馆氍毹为基础〉问答、评议与讨论》,《民族艺术》第4期,第23–27页。

《神话与仪式——以观察新疆洛浦博物馆氍毹为基础》,《民族艺术》第5期,第31–44页。

程雪、段晴,《〈神话与仪式——以观察新疆洛浦博物馆氍毹为基础〉问答、评议与讨论》,《民族艺术》第5期,第45–49页。

《〈声教所及——对纪晓岚新疆行脚的民俗回访〉序》,上海:中西书局,第1–13页。

段晴、侯世新、李达,《石汗那的婴儿——新疆博物馆藏一件新出于阗语案牍》,《敦煌吐鲁番研究》第18卷,第265–278页。

2019

段晴、侯世新、李达,《于阗伏阇雄时代的两件契约》,荣新江、朱玉麒主编《丝绸之路新探索:考古、文献与学术史》,南京:凤凰出版社,第131–142页。

《早期/晚期于阗语与方言——〈无垢净光大陀罗尼〉所反映的语言问题》,王振芬、荣新江主编《丝绸之路与新疆出土文献——旅顺博物馆百年纪念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第497–511页。

2020

《古代于阗天灾人祸所生发的信仰与习俗》,《澎湃新闻》5月14日。

《买卖僧房舍契约》,郑阿财、汪娟主编《敦煌学》第36期(张广达先生九秩华诞颂寿特刊),第315–328页;后又收入郑阿财、汪娟主编《张广达先生九十华诞祝寿论文集》上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2021年,第451–465页。

《一篇于阗语祈祷文所映射的十世纪敦煌于阗人的宗教信仰》,余太山、李锦绣主编《欧亚学刊》新10辑,北京:商务印书馆,第150–161页。

《于阗王国之名新考》,《西域研究》第1期,第79–89页。

《于阗语“四象”以及龙王“热舍”》,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编《语言学研究》第28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6–14页。

《专栏主持人语》,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编《语言学研究》第28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3–5页。

2021

《白沙瓦博物馆》,张嘉妹主编《犍陀罗的微笑——巴基斯坦古迹文物巡礼》,上海:上海三联书店,第64–66页。

《佛立像》,张嘉妹主编《犍陀罗的微笑——巴基斯坦古迹文物巡礼》,上海:上海三联书店,第67–75页。

《佛坐像》,张嘉妹主编《犍陀罗的微笑——巴基斯坦古迹文物巡礼》,上海:上海三联书店,第76–81页。

《诃利帝与般支迦》,张嘉妹主编《犍陀罗的微笑——巴基斯坦古迹文物巡礼》,上海:上海三联书店,第126–128页。

《菩萨像》,张嘉妹主编《犍陀罗的微笑——巴基斯坦古迹文物巡礼》,上海:上海三联书店,第82–85页。

《舍利盒》,张嘉妹主编《犍陀罗的微笑——巴基斯坦古迹文物巡礼》,上海:上海三联书店,第129–131页。

段晴、郑亮,《关于氍毹》,李肖主编《丝绸之路研究》第2辑,北京:三联书店,第1–7页。

《黄文弼发现的两件据史德语文书》,朱玉麒主编《西域文史》第15辑,北京:科学出版社,第1–18页。

《丝路之畔的赫尔墨斯》,马丽蓉主编《新丝路学刊》总第11期,第1–14页。

《探径于〈中部〉》,段晴等译《汉译巴利三藏·经藏·中部》上册,上海:中西书局,第5–16页。

《唐代据史德文化略考》,罗丰主编《丝绸之路考古》第5辑,北京:科学出版社,第106–114页。

《译后记》,段晴等译《汉译巴利三藏·经藏·中部》下册,上海:中西书局,第1039–1041页。

《于阗絁䌷,于阗锦》,北京大学伊朗文化研究所编《伊朗学在中国》第5辑,上海:中西书局,第50–64页。

2022

《关于古代于阗“税”的辩考——基于策勒县文物保护管理所藏于阗语案牍所做观察》,荣新江主编《丝绸之路上的中华文明》,北京:商务印书馆,第254–276页。

《浸没的家产——中国国家图书馆藏于阗语案牍BH4-68研究》,朱玉麒、李肖主编《坚固万岁人民喜——刘平国刻石与西域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南京:凤凰出版社,第362–372页。

《吕珎胡书——对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西域文书BH1-17于阗语文书的释读》,《西域研究》第2期,第73–88页。

段晴、范晶晶、杨帆,《粟特语灌顶仪轨》,余太山、李锦绣主编《欧亚学刊》新11辑,北京:商务印书馆,第1–14页。

《中国人民大学藏于阗语文书的学术价值》,《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1期,第12–19页。

日  文

2019 「『カルパラージャ·スートラ』と仏塔信仰」(アップル荒井しのぶ訳),『東洋学術研究』58/2: 65–85。


西  文


Book

1992

Das Khotanische Aparimitāyuḥsūtra: Ausgabe, Übersetzung, Kommentar und Glossar. Reinbek: Dr. Inge Wezler.


Editorial Work

2009

Ernst Steinkellner in cooperation with Duan Qing, Helmut Krasser, eds. Sanskrit Manuscripts in China: Proceedings of a Panel at the 2008 Beijing Seminar on Tiban Studies October 13 to 17. Beijing: China Tibetology Publishing House.


Articles

1987

 “*draivī.” In: R.E. Emmerick and P.O. Skjærvø, eds., Studies in the Vocabulary of Khotanese II. Wien: Österreichische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61–62.

 “Einige Götter in dem khotanischen Text S 2471.” ZDMG Supplementa 9: 207.

1998

“What does Indology specially mean for China?” 北京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编《东方研究》(纪念百年校庆论文集),北京:蓝天出版社,第429–441页。

2001

“Bericht über ein neuentdecktes syrisches Dokument aus Dunhuang/China (mit 2 Abbildungen).” Oriens Christianus 85: 84–93.

2002

“The Study of Sanskrit at Peking University.” Fragile Palm Leaves 7, Bangkok, Thailand.

 “What does Indology mean specially for China.” In: Saroja Bhate ed., Indology: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New Delhi: Sahitya Akademi, 223–232.

2003

Duan Qing and Peng Jinzhang. “A Newly Found Sanskrit Fragment from Dunhuang.” Annual Report of 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for Advanced Buddhology at Soka University 6: 197–206.

2007

“The Maitrī-bhāvanā-prakaraṇa: A Chinese Parellel to the Third Chapter of the Book of Zambasta.” In: M. Macuch, M. Maggi, and W. Sundermann, eds., Iranian Languages and Texts from Iran and Turfan, Ronald E. Emmerick Memorial Volume, Wiesbaden: Harrassowitz, 39–48.

“Two New Folios of Khotanese Suvarṇabhāsottamasūtra.” Annual Report of 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for Advanced Buddhology at Soka University 10: 325–336.

2008

“In the Pursuit of Vyākaraṇa-elements in Chinese Translations.” Selected Papers of Beijing Forum 2007: The Harmony of Civilizations and Prosperity for All, Diversity i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 Beijing: PKU Press, 163–172.

2009

 “A Fragment of the Bhadrakalpasūtra in Buddhist Sanskrit from Xinjiang.” In: Ernst Steinkellner, Duan Qing, and Helmut Krasser, eds., Sanskrit Manuscripts in China: Proceedings of a Panel at the 2008 Beijing Seminar on Tiban Studies October 13 to 17, Beijing: China Tibetology Publishing House, 15–39.

“Bisā- and Hālaa- in a New Chinese-Khotanese Bilingual Document.” Journal of Inner Asian Art and Archaeology 3: 65–73.

“‘Mulberry’ in Khotanese: A New Khotanese Loan Deed in the Hetian Museum.” Bulletin of the Asia Institute 19 (Iranian and Zoroastrian Studies in Honor of Prods Oktor Skjærvø 2005): 5–14.

“Stories behind ‘Jindou’.” In: Ye Yiliang, ed., Collection of Papers on Iranian Studies in China, Beijing: PKU Press, 26–36.

2010

“Besprechung: Sanskrithandschriften aus den Turfanfunden.” Orientalistische Literaturzeitung 105. Juli-Oktober.

“Misfortune Caused by Kings.” Annual Report of 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for Advanced Buddhology at Soka University 13: 173–183.

2011

“Some Fragments of the Saṅghāṭa-sūtra from the Xinjiang Museum, Urumqi.” Annual Report of 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for Advanced Buddhology at Soka University 14: 127–134.

2012

“A Land Sale Contract in Kharoṣṭhī Script: 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 Collection, No. BH5-3.” Annual Report of 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for Advanced Buddhology at Soka University 15: 63–69.

“The Inscriptions on the Carpets Found at Shanpula, Luopu (Lop) County, Xinjiang.” Journal of Inner Asian Art and Archaeology 5: 95–99.

2013

“Puñadatta’s Life as Reflected in Khotanese Documents.” In: S. Tokhtasev and P. Luria eds., Commentationes Iranicae. Festschrift to Prof. Vladimiro f. Aron Livschits nonagenario donum natalicium. St. Petersburg: Petropoli in ædibus Nestor-Historia, 435–445.

Duan Qing and Helen Wang. “Were Textiles used as Money in Khotan in the Seventh and Eighth Centuries?”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23: 307–325.

2014

 “Indic and Khotanese Manuscripts: New Finds and Findings from Xinjiang.” In: Paul Harrison and Jens-Uwe Hartmann, eds., From Birch Bark to Digital Data: Recent Advances in Buddhist Manuscript Research: Papers 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Indic Buddhist Manuscripts: The State of the Field. Stanford, June 15-19 2009, Vienna: Österreichische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269–278.

“Pledge, Collateral and Loan in Ancient Khotan.” In: Yu Taishan and Li Jinxiu, eds., Eurasian Studies II, Sydney: Asia Publishing Nexus Australia, 249–268.

“Puñadatta’s Contract of Sale of an Estate.” Annual Report of 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for Advanced Buddhology at Soka University 17: 349–363.

2015

“A Sanskrit Buddhist Document on Cloth of the Earlier 7th Century.” In: Yu Taishan and Li Jinxiu, eds., Eurasian Studies III, Sydney: Asia Publishing Nexus, 171–185.

2016

“Deed, Coins and King’s Title as Revealed in a Sanskrit Cloth Document from the 6th Century.” In: Yu Taishan and Li Jinxiu, eds., Eurasian Studies IV, Sydney: Asia Publishing Nexus, 265–283.

2017

“Greek Gods and Traces of the Sumerian Mythology.” 李肖主编《丝绸之路研究》第1辑,北京:三联书店,第1–16页。

“Transformation of 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 in 3rd-Century Shanshan (Nuava): A Case Study of the Great Cozbo Soṃjaka.” In: Yu Taishan and Li Jinxiu, eds., Eurasian Studies V, Sydney: Asia Publishing Nexus, 86–109.

2020

Duan Qing and Zheng Liang. “About qushu: Carpets or Rugs with Long Hair.” In: Xiao Li ed., Studies on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Along the Continental Silk Road, SDX Joint Publishing & Springer, 21–30.

“Across-Regional and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Mythologies: On the Basis of Observing the Lop Museum Carpets.” In: Xiao Li, ed., Non-Han Literature Along the Silk Road, SDX Joint Publishing & Springer, 1–20.

“Foreword.” In: Xiao Li ed., Non-Han Literature Along the Silk Road, SDX Joint Publishing & Springer, 2020, ix–xi.

“Kalparāja-sūtra and Pagoda Worship.” The Journal of Oriental Studies 30: 102–117.

“Legends and Ceremonies: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 of the Qu Shu Collection at Xinjiang Lop Museum.” In: Xiao Li, ed., Non-Han Literature Along the Silk Road, SDX Joint Publishing & Springer, 21–45.


(荣新江 范晶晶 整理)


主办单位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