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研讲座348
列文森与“对话史学”的可能性
时 间:2024年10月23日(星期四)14:00
地 点:北京大学静园二院208会议室
主讲人:董 玥
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历史系 教授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邀访学者
评议人:刘文楠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副研究员
主持人:宋念申
清华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所 教授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邀访学者
内容提要
约瑟夫·列文森(Joseph R. Levenson, 1920–1969)是20世纪西方最杰出和最有影响力的中国历史学家之一。在20世纪中期,通过对梁启超以及中国近现代历史演变的思考,围绕中西异同、现代化进程以及革命道路的选择等问题,列文森有力地勾画了一系列核心议题,对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诠释发挥了重大作用。列文森非凡的创造力、横贯东西的博学、敏锐的问题意识、优雅独特的语言风格,以及对于历史写作的诚实和热忱,为他赢得了人们长久的敬重。2023年开始,五卷本“列文森文集”陆续出版。2023年10月,北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曾围绕列文森的名著《儒家中国及其现代命运》,组织学者展开研讨。

▴
《儒家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三部曲》
约瑟夫 ·列文森著,刘文楠译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23年
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历史系教授、北大文研院访问教授董玥女士耗费近十年心血组织和推动“列文森文集”的翻译出版。本次文研讲座,她将提出和阐发“对话史学”这个概念,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准确地理解列文森的方法论和史学观,以及他对待中国的态度。

▴
列文森(1920-1969)
列文森说,“书写历史的行动本身即是一种历史行动”。我们认为他的史学方法和他的论点一样对我们有深刻的启发意义。列文森的史学意识、他对自己作为历史学家的立场的反思、他所运用的史学方法,有着一以贯之的内在逻辑,我们可以将之提炼为一种“对话史学”的方法和实践。我们希望通过观察他对比较对象的选择、对不同的历史文化的理解与比较的方式、对地方主义与世界主义之间的张力关系的讨论,考察“对话史学”这一概念的潜能。对话史学也是行动中的史学,当我们开展这样的对话时,我们可以为历史书写打开一个新的空间,让历史不再是单向的独白。
主讲人简介

董玥
北京大学中文系和西语系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校区获得博士学位。华盛顿大学杰克逊国际研究院和历史系的施友忠讲席教授,自2007年起担任华盛顿大学中国研究项目主任。研究领域是中国近现代史, 重点关注城市史和社会文化史,目前研究集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出版专著《民国北京城:历史与怀旧》;主编《超越区域研究:西方中国近代史论集粹》和《列文森文集》;合编《摩登女郎:消费、现代性与全球化》和《现代中国的日常现代性》。
主 办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