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画外之意:汉代孔子见老子画像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09

按语

 

文研院自创立以来,始终致力于推动跨学科交叉合作,为知识积累和思想创新提供学术支撑。近年来学界不少新著出版,其中一些书的想法或在文研院萌生,或曾在文研院得到了来自不同学科背景学者的反复讨论。文研院微信公众号为此设立“新书推介”栏目,对和文研院有关学者的学术出版情况进行追踪和介绍。本期推介,我们选择了文研院第五期邀访学者、台湾中研院史语所特聘研究员邢义田先生的新著《画外之意:汉代孔子见老子画像研究》。



作者:邢义田

出版社: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20年6



目录


上编:画像构成与意义

一 前言

二 孔子见老子画像的构成

1. 一个不容再忽视的课题

2. 认识画像的方法:格套与榜题

3. 格套与图谱

三 孔子见老子画像的社会、思想史意义

1. 汉人心目中的孔子和老子(附:晏子、周公、左丘明)

2. 项橐:汉代人的幽默?

3. 学圣与尊师

4. 图谱的两个传统和圣人是否可学

5. 墓主身份与“邹鲁守经学”

四 结论:仍然待解的谜


下编:画像石过眼录

编前小语

1.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山东嘉祥孔子见老子及周公辅成王等画像

2. 日本天理参考馆藏山东汶上孙家村孔子见老子画像

3. 山东长清孝堂山石祠

4. 山东泰安岱庙藏泰安大汶口汉墓孔子见老子画像

5. 山东嘉祥武氏祠孔子见老子及周公辅成王画像

6. 山东济宁市博物馆藏济宁市郊城南张村孔子见老子画像

7. 山东嘉祥武氏祠藏齐山村孔子见老子画像

8. 山东嘉祥武氏祠藏纸坊镇敬老院两方孔子见老子画像

9. 山东嘉祥武氏祠藏两方出土不明孔子见老子及周公辅成王画像

10. 山东安丘县博物馆藏董家庄汉墓孔子见老子画像

11. 山东平邑县文化馆藏汉功曹阙孔子见老子画像

12. 山东邹城孟庙藏两方孔子见老子画像

13. 山东滕州博物馆藏西户口孔子见老子画像

14. 山东阳谷八里庙汉墓孔子见老子画像

15. 山东博物馆藏疑出嘉祥的孔子见老子画像

16. 山东博物馆藏长清孝里镇大街村东汉墓孔子见老子画像

17. 山东石刻艺术博物馆藏嘉祥宋山、五老洼孔子见老子及周公辅成王画像

18. 山东博物馆藏嘉祥洪家庙孔子见老子画像

19. 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藏绥德孔子见老子画像

20. 河南南阳地区文物研究所藏新野樊集孔子见老子画像砖

21. 河南博物院藏新野孔子见老子画像空心砖

22. 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江苏宝应射阳孔子见老子画像拓片

23. 四川新津有“孔子”“老子”等榜题的画像石函

24. 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董作宾手拓山东临淄孔子见老子、项橐画像拓片

25. 德国菲雪藏有“孔子”“老子”“周公”等榜题的画像石

26. 德国柏林倭霍旧藏孔子见老子画像

27. 瑞典斯德哥尔摩远东博物馆藏武氏祠画像石

28. 江苏徐州贾汪区清山泉镇白集东汉祠堂孔子见老子画像

29. 山东平阴县博物馆藏孔子见老子画像

30. 江苏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藏孔子见老子及周公辅成王画像


附录一 汉代画像项橐考

附录二 项橐手中的鸠车新考

参考书目

图片出处

索引




作者介绍


 



邢义田,1947年生,美国夏威夷大学历史学博士,2010年当选为台湾“中研院”院士。曾任台湾“中研院”史语所特聘研究员、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兼任教授,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客座讲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秦汉史、罗马史、出土简牍和图像学等。代表作品有:《秦汉史论稿》(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7)、《古罗马的荣光——罗马史资料选译》(台北:远流出版社,1997),秦汉史论著系列《天下一家——皇帝、官僚与社会》、《治国安邦——法制、行政与军事》、《地不爱宝——汉代的简牍》、《画为心声——画象石、画象砖与壁画》(北京:中华书局,2011),《立体的历史——从图像看古代中国与域外文化》(三联书店,2014)、《画外之意——汉代孔子见老子画象研究》(台北:三民书局,2018)。带领史语所简牍整理小组,以红外扫描技术整理居延汉简,出版《居延汉简补编(壹—肆)》(台北:“中研院”史语所,2014—2017)。



项橐:汉代人的幽默?


一般所谓孔子见老子画像仅是一个简称。前文已清楚指出,图像的构成除孔子和老子以外,几乎不可少的是那位站在两人中间的小童。小童是谁?为什么要在画像中安排一位小童?这对理解整个画像可能的含义关系甚大。


据文献来看,似乎有两种可能。一为孔子往见老子,小童是鲁君赐给孔子的竖子。《史记·孔子世家》谓:“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描绘这事最完整的即前述武氏祠题有“孔子”“老子”及“孔子车”的一石。石上孔子车确为一车二马,石上童子虽残泐,似即文献中说的竖子。洪适《隶续》卷十三,毕沅、阮元《山左金石志》卷七,冯云鹏、冯云鹓《金石索·石索四》,王昶《金石萃编》卷二十一,马邦玉《汉碑录文》卷一和近世容庚《汉武梁祠画像考释》等等都这样解释。


不过以画像构图而言,童子如果是追随孔子见老子的竖子,则有不易理解的地方。按理竖子随侍孔子,理应跟从在孔子之后,不应昂首举手,居孔子之前,状若与孔子相对而谈论。又如果是随侍孔子的竖子,为何持一轮状物在手?也不好解释。或许因为如此,不少学者和画像著录以为童子并非竖子,而是项橐。不过他们似乎理所当然地认为画中的童子即项橐,没有举出如何将画像与文献联系起来的明确证据。为此,我曾利用新出土的画像榜题确证他就是传世文献中所说的项橐或项託。当时限于篇幅,主要根据画像本身的证据,没能多谈传世文献中的相关资料。这里做些文献补证。



孝堂山石祠孔子见老子图(拓片局部)


一般常提到孔子和项橐的关系,是依据以下几条资料:《战国策·秦策五》甘罗曰:“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此事又见《史记·甘茂传》《淮南子·修务》《新序·杂事五》《论衡·实知》等篇:


        甘罗曰:“大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

——《史记·甘茂传》


       夫项託七岁为孔子师,孔子有以听其言也。以年之少为闾丈人说,救敲不给,何道之能明也!

——《淮南子·修务》


        吕望使老者奋,项託使婴儿矜,以类相慕。

——《淮南子·说林》


        闾丘卬对曰:“不然,昔有颛顼行年十二而治天下,秦项橐七岁为圣人师。”

——《新序·杂事五》


        难曰:“夫项託年七岁教孔子。”案七岁未入小学,而教孔子,性自知也。孔子曰:“生而知之,上也;学而知之,其次也。”夫言生而知之,不言学问,谓若项託之类也。……云项託七岁,是必十岁;云教孔子,是必孔子问之……。

——《论衡·实知》


孔子以七岁童子项橐为师之说在汉世记述中可以说不少,可是如何证明画像上和孔子相对的童子就是项橐呢?以上的材料其实都不能提供直接的帮助。有助于决疑的反而是一项较晚的记载。《玉烛宝典》卷四引嵇康《高士传》云:


大项橐与孔子俱学于老子。俄而大项为童子推蒲车而戏。孔子候之,遇而不识。问:“大项居何在?”曰:“万流屋是。” 到家而知向是项子也。交之,与之谈。


嵇康《高士传》应像许多古代著述一样,以网罗放失旧闻为主。项橐之所以称“大项橐”或“大项”,盖前引《史记·甘茂传》甘罗曰:“大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索隐》:“尊其道德,故云大项橐。”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考辨》附“项橐考”一节,曾引刘师培说,证“汉儒相传,殆均以达巷党人即项橐也”,“大项”盖即“达巷”转音,“殆古人实有项橐,即达巷橐,又云大项橐,其人聪慧不寿如颜回”。此事又见《文选》卷二十颜延年《皇太子释奠会作诗》“庶士倾风”注引嵇康《高士传》:“孔子问项橐曰:‘居何在?’曰:‘万流屋是也。’注曰:‘言与万物同流匹也。’”《文选》注的引录虽不完全,可证此事确实原见嵇康《高士传》。嵇康时代去汉未远,所载应非自创而有所本。《高士传》所载有两点值得注意:


第一,《高士传》说项橐与孔子俱学于老子,这样就使古籍中项橐为孔子师、孔子问礼于老子这本不相干的两事发生了关联。汉代以前以及两汉文献都没有二人俱学于老子的记载。但是以二人俱学于老子的方式,将两个故事联系起来很可能是西汉中晚期已经存在的说法,本文前论靖边西汉墓壁画可证。东汉画像中孔子与项橐、老子出现于同一画面应和这样的说法有关。在画像上,孔子多与小童、老子相对,似乎是在显示孔子以项橐和老子为师或向二人求教。按理,既说孔子、项橐俱学于老子,画像上似应以孔子、项橐都面向老子才是。山东临淄和徐州白集的孔子见老子图就是这样布局。不过绝大部分画像呈现的是孔子面对老子和项橐。画像强调的重点显然不在项橐学于老子,而在显示孔子既向童子求教,也向老者问学。这样构图的思想意义将于下节再论。


第二,“童子推蒲车而戏”的记载,是证实画像中童子身份为项橐最有力的文献证据。画像里的轮状物,常作一轮或二轮,应该就是蒲车。“而戏”二字证明图中之车应是一种童子玩具,很可能就是南阳许阿瞿画像中,小儿手拉的两轮车(下图)。



南阳许阿瞿画像


蒲车据说原是以蒲裹轮,用于封禅之礼(《史记·封禅书》)。于两汉则常用于礼迎贤士或隐者,又叫安车蒲轮或蒲轮(《汉书》之《武帝纪》《枚乘传》等)。传说中的项橐不过七岁,不可能推一部真正礼迎贤士或隐者的蒲车。画像中只是以较小的身形和手持象征性的小车玩具来表现小童,这小童应是项橐。如前所说,现今已有石刻画像和壁画榜题可以确证。文献中所说的蒲车,无疑应和画像并有出土实物可证的鸠车为同一类玩具。汉世赐七十以上老者鸠杖,鸠在汉代似应有慈幼敬老等多重的象征意义。


将孔子师项橐、孔子问礼于老子两事联系起来,不能单凭想象,在文献上也要多少有些可供联系的线索。这些线索或许即在《论语·子罕》《史记·孔子世家》和《礼记·曾子问》。《子罕》篇说: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史记·孔子世家》引述这一段,作“达巷党人童子曰”。这“童子”二字,梁玉绳以为“不知何据而增之”。《史记会注考证》云:“《论语》无童子二字。中井积德曰:‘此疑衍。’”王叔岷《史记斠证》则以为“史公必有所本”。史公所本或即当时传说中的达巷党人为一童子的说法。这提供了一个联系达巷党人和七岁项橐的线索。《汉书·董仲舒传》云:“此亡异于达巷党人不学而自知也。” 孟康曰:“人,项橐也。”孟康注应即本汉儒之说而来。王先谦《补注》引沈钦韩曰:“孟说本《秦策》甘罗之言,盖师说相传以为达巷党人。”以项橐为达巷党人,应如沈钦韩和刘师培所指,乃汉代经师相传旧说。此亦前引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考辨》附“项橐考”一节之所本。


另一联系的线索可能是经师郑玄以达巷和巷党为党名的说法。《论语》郑注:“达巷者,党名也。五百家为党。”《礼记·曾子问》:“孔子曰:‘昔者吾从老聃助葬于巷党。’”郑玄注:“巷党,党名也。”对郑玄而言,达巷和巷党皆党名。这个说法,想必也是师说相传,不是郑玄的一家之言。姑不论其说是否符合事实,也不论达巷或巷党为当今何处,以郑玄在东汉经学上的地位,他的说法在东汉必然代表了一派主要的见解,信从者必不少。因为相信孔子尝从老聃助葬于巷党,而在达巷党批评孔子的党人即项橐,好事者即不难增益附会,将孔子师项橐、孔子问礼于老子两件本不相干的故事,牵连在一起,说成是孔子和项橐俱学于老子。汉人像战国时人一样,好附会增益传说,《论衡》之《语增》《儒增》《艺增》等篇都曾大加批评。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将几个故事牵连在一起,增生出若干新枝叶,是完全可以想象的。


汉人相传孔子曾师项橐,项橐或即达巷党人。那么,项橐教了孔子些什么?象征什么意义呢?具体的内容,今天已无可考。比较具体的只有达巷党人批评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孔子学问渊博,却没有足以树立声名的专长。孔子听到批评后,便对弟子说,我做什么好呢?驾马车呢?还是当射手呢?我还是驾车好了。这样评和答的意义,难以定说。其他如《淮南子·修务》只说孔子“有以听其言”,《论衡·实知》说项橐能以七岁教孔子,未尝入小学,证明项橐乃生而知之之类。上引董仲舒也说“达巷党人不学而自知也”。


汉人谈论孔子师项橐,我相信恐怕如董仲舒所说,是在说明人有生而知之者。王充主张学而后能知,以为俗说项橐生而知之乃虚妄之言。王充的驳斥适足以反映当时有很多人相信世上有生而知之的天才。孔子从而师之,则在说明凡生而知之者虽小儿,也有超越凡人的知识或能力。汉世民间有一些孔子与小儿问答,遭小儿奚落的故事。桓谭《新论》即说:“余小时闻闾巷言,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近,抑日中时较近远。’一儿以日初出远,日中时近。日始出抑日中时较近。”《列子·汤问》有同样的故事,小儿质问孔子,孔子不能决。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和林格尔壁画墓孔子、项橐(摹本局部)


日始出或日中较近于大地或长安,曾是汉世引起热烈讨论的问题。《论衡·说日》就曾引述当时各种不同的意见,王充也举证力辩“日中近而日出入远”。在辩论难决的情况下,很自然会有人想问问圣人孔子的意见。理论上圣人无所不知,而孔子又以博闻多识著名。结果汉代人根据达巷党人等等编造出小儿质问、孔子不能答的故事。这类笑话很受欢迎,越变越多。敦煌变文有所谓《孔子项託相问书》,述说孔子东游,遇见不止一两个而是三个小儿,增添出远多于《新论》提到的有趣问答。


这些故事都在显示小儿之智和孔子的不如。在《庄子》书中,孔子见老子,受到道家之徒的奚落;在汉世的传说里,孔子与项橐或小儿问答,则显示出好学不倦的孔子却不如生而知之者。《淮南子·说林》说:“吕望使老者奋,项託使婴儿矜,以类相慕。”高诱注:“项託年七岁,穷难孔子而为之作师,故使小儿之畴自矜大也。”高诱注用“穷难”二字,值得玩味。可见在高诱的东汉末年,桓谭曾说的小儿问孔子已进一步发展成孔子被项橐所刁难或难倒。如此,汉画像里的孔子见老子和项橐,老子和项橐就有了共同的象征意义—孔子虽为大圣,也有其知不如老者和少者之处。孔子一生命运多舛,一度自嘲为丧家狗。他号称好学不倦,也鼓励弟子学为圣人,面对老子和项橐这样的神人或生而知之者,岂不再度证明他不过是人生挫败一族?其教诲不过尔尔。这对一生崇敬和师法孔圣的汉世儒生来说,在人生最后眼见自己成圣和修仙皆无望,挫折之余,或许竟是以有点阿Q的方式,幽孔子一默,说说孔子不如人,圣人不过如此,来安慰自己的人生挫败或未臻圆满吧。


以上是对汉世将孔子见老子以及孔子师项橐两个故事置于同一画像的一解。其实孔子见老子、项橐画像背后的思想因素不一,有些今天已难以完全了解或猜测。诚如有些学者所指出,这一画像应当也和圣人无常师之说有关。我曾为文指出孟子声称五百年必有王者出和人皆可为尧舜,带给汉儒很大的鼓舞。成圣可以说是汉儒普遍的梦想。圣人是生而知之者或学而后可成圣?则是汉儒热烈讨论的问题。a孔子自己以好学不倦自况,又常转益多师。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子贡曰:“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孔子学圣问道,既无常师,自然无拘乎师之老或少。墓主或墓主家人用孔子见老子、项橐画像装饰墓壁,他们的用意似乎多少也在彰显墓主追随孔子的这种态度和精神。如圣可学,则必有师。以前我虽提到,却没多谈。现在稍加申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