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7日下午,“文研讲座”第366期在北京大学静园二院208会议室举行,主题为“白晋与中法文化交流”。本次讲座主讲人为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张西平,主持人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欧阳哲生。

讲座伊始,张老师首先向大家介绍了法国传教士白晋(Joachim Bouvet)来到中国以及与康熙交往的过程。1687年,白晋等法国耶稣会士从宁波登陆,并在徐日升(Thomas Pereira)的引荐下面见康熙皇帝。康熙留下白晋和张诚(Jean-François Gerbillon)为自己讲授西方科学。为便于授课,康熙给他们安排了满语老师。在学习过程中,康熙“认真听讲,反复练习,亲手绘图,有不懂之处立刻提问”,且“把文稿留在身边,在内室里反复阅读”。康熙患病后,还曾安排白晋负责医学翻译和研究。白晋初步翻译了法文著作《人体解剖学图谱》,该翻译计划后由巴多明(Dominique Parrenin)完成,是为满文《钦定格体全录》(dergici toktobuha ge ti ciowan lubithe dergi yohi)。

▴
巴多明:《钦定格体全录》
白晋的上述工作获得康熙赏识,还引起了他对法国的兴趣,并希望在中国也建立一个科学院。于是康熙在1693年任命白晋为特使返回法国招募新的传教士为清廷服务。在巴黎期间,白晋先后完成《中国现任皇帝传》和《中华帝国现状:致勃艮第公爵与公爵夫人的画册》,开启了法国来华传教士向欧洲传播中国文化的宏大文化交流运动。《中国现任皇帝传》1697年在法国出版,此后又在欧洲各国出版,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这部作品中,白晋高度赞扬康熙的君王品质,希望将康熙比作像路易十四一样伟大的皇帝来获得后者对法国来华传教士的支持。《中华帝国现状:致勃艮第公爵与公爵夫人的画册》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中国的政治和行政制度,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对以图画形式呈现重要人物。张老师指出,这部作品首次详尽地向西方介绍来清朝国家管理体制和明清两代汉满两朝服饰,在欧洲产生了深远的文化影响。

▴
白晋著《中华帝国现状:致勃艮第公爵与公爵夫人的画册》
1698年,白晋与翟敬臣、南国光、利圣学、马若瑟、雷孝思、巴多明、颜伯理等新招募的传教士以及建筑雕塑家卫嘉禄、意大利画家聂云龙等人返回清朝,但随后便卷入了中西礼仪之争。张老师认为,礼仪之争是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它不仅仅是来华传教士在华传教策略上的分歧,也是西方国家和基督宗教在全球扩张中首次遇到文化、经济实力均领先欧洲之国度时,在宗教理解上所发生的分歧。礼仪之争原本纯粹是文化问题,但随着1701年罗马教宗特使多罗来到清朝而演变为国家与罗马教廷之间的外交问题。为了应对教宗特使,康熙经多重考虑选择任命白晋为特使,沙安国为副使前往欧洲向教宗赠送礼物。但在前往广州的路上,由于多罗和白晋围绕此行主导权产生冲突,康熙决定终止这次外交活动。张老师认为,此事当归咎于多罗为伸张宗教特权无视白晋所代表的清朝国家意志,混淆了这次外交活动的基本性质。此外,康熙对此事的处理也反映了他对白晋的信任。

▴
康熙发给教宗克莱蒙十一世(Clement XI)的“红票”
接下来,张老师详细介绍了白晋在清廷所进行的另一中西文化交流史重要事件——白晋与康熙对于《易经》象数问题的讨论。张老师介绍到,两人互动的文献主要藏在梵蒂冈图书馆,阎宗临先生最早抄录了该馆Borg. cin. 439号所含文献,将此事介绍给学界,但实际上相关文献并非只藏在Borg.cin.439号中。随后,张老师结合自己在梵蒂冈图书馆查档的成果,向大家介绍了新发现的白晋与康熙讨论《易经》的材料。这些材料涉及的问题集中体现在白晋基于中国易学家杨甲《天尊地卑图》创制《大衍图》等对《易经》卦相的图解,这些工作得到了康熙的认可。另外,在这个过程中,康熙还特意把大臣李光地的奏折转给白晋,使得白晋与李光地围绕易学产生联系,这也表明康熙对白晋解读《易经》工作的重视。张老师强调,白晋和康熙的《易经》讨论是互动的过程,这一系列互动让康熙对数学越发感兴趣,最终使白晋对《易经》所含数学原理的解释被康熙及其御用文人所接受,并收入《周易折中》“启蒙附论”。这些研究成果间接影响了 18、19世纪易算之学的认识,使《易经》和数学发生了真正的关联。

▴
李光地在康熙授意下编纂的《周易折中》
部分内容受到白晋的直接影响
最后,张老师还讨论了白晋与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的关系。二人的互动始于白晋阅读莱布尼茨《中国近事》后建议其增添对康熙的介绍,从1695年3月30日到1707年12月13日,二人互通了16封信,这也让白晋成为该时期和莱布尼茨通信最多的人。正是在这16封通信中,白晋向莱布尼茨介绍了《易经》以及他自己对《易经》的研究。张老师从史料利用的角度指出,中文学术界往往只是根据已经翻译出来的二人的部分通信进行研究,至今为止并未对全部通信进行深入研究,有必要详尽梳理二人的全部通信,以了解实际历史过程。张老师认为,通过全盘梳理二人通信可知,《易经》图像中具有与二进制相同的逢二进一系统,但并未上升为一种数学计算的二进制;但另一方面,莱布尼茨所阅读到的中国知识对于他发明二进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1701年白晋寄赠莱布尼茨的卦象图
在1701年12月13日莱布尼茨致白晋的最后一封信中,莱布尼茨明确指出二进制和白晋所介绍的伏羲八卦图在数学上的一致性。白晋也在1701年11月4日的信中建议莱布尼茨可以将伏羲八卦图按照卦象排列成圆形,就可以看到伏羲八卦图就是一种二进制的计算方法。莱布尼茨到1703年4月1日才收到这封信,而后在5月5日吸收了白晋提供给他的伏羲八卦图的符号内容,将此前提交给法国科学院的论文题目改为《关于只用两个记号0和1的二进制算术的解释——和对它的用途以及它所给出的中国古代伏羲图的意义的评注》 (Explication de L’arjthmétique binaire,qui se sert des seuls caracteres O et 1, avec des remarques sur son utilité,et sur ce qu’elle donne le sens des anciennes figures Chinoises de Fohy.)张老师总结,这既说明莱布尼茨在收到白晋的信以前就在研究二进制,也证明正是白晋所介绍的伏羲八卦图使他鉴定了自己研究成果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
张西平老师在讲座中
最后,张老师与在场师生就白晋与中法文化交流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的延伸讨论,强调了在全球化背景下重新审视这段历史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