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5日晚,“文研讲座”第364期在北京大学静园二院208会议室举行。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芝加哥大学Max Palevsky 荣休讲席教授赵鼎新作主题为“策略与环境:重思人类个体与组织的行为选择”的演讲。赵鼎新教授从r/k策略理论内涵、与生态学规律同构的人类策略和环境的关系,以及人的特殊性带来的复杂性三个方面展开介绍,尝试通过r/K策略理论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形态和具体的社会现象。本次活动由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长聘副教授、文研院副院长段德敏主持,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白书农、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刘世定出席并参与讨论。

讲座伊始,赵鼎新教授从人类和其他动物间的区别与联系出发,指出大多数生物物种保持和提高种群数量(N)的两种策略——r-类行为和K-类行为。前者指在环境资源高度不稳定的生态环境下,通过加大繁殖率、减小子代个体、对子代不予照料、缩短性成熟期和生命周期来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生物学行为。这类生物的生命周期短,受四季变化影响大,往往被称为机会主义生物,在群落(biological community)演替的早期占据优势。后者指的是在相对稳定的生态环境下,生物通过减低繁殖率、加大繁殖投资和子代个体、对子代给予很大照料、延长性成熟期和生命周期来获得生存和发展。此类生物受环境影响小,生命周期较长,一般在群落演替的晚期接近于极顶(climax)群落状态下占据优势。与之类似的是,人类在不同的环境下也会采取类似的r/K生存策略,但人类的策略文化相较于普通生物的生存策略而言具有多变性。

▴
赵鼎新老师在讲座中
赵老师认为,人类的r策略是一种通过工具理性的行动来获得即时优势,而不注重价值、规范、规则和长时段效果的机会主义的行为。K策略则是一类倚重价值理性,遵从规范和规则,通过加强对环境的控制以获取长时段效果的行为。大多数个体和组织的策略形态往往处于两者之间,并会根据环境的变化快速调整其策略行为。接下来,他讨论了人类的策略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包括r/K策略和环境、权力地位、社会发展阶段、社会发展形态以及行业发展模式间的关系。

▴
北美东部许多种陆生昆虫和脊椎动物的体长数量分布情况
图源:Pianka, Eric R. “On R- and K-Selection.” The American Naturalist, vol. 104, no. 940, 1970.
从r/K策略和环境的关系来看,在生态学中如果环境具有较高的确定性,K策略就会是优势生存策略;反之r策略就是优势生存策略。赵鼎新教授借助社会中的“59岁犯罪现象”和近年来中国学术机会主义现象等表明,在社会领域,如果环境或规则稳定可预期,或者主流价值观具有主导性,人类的K策略就会占据主导地位,反之,带有机会主义性质的r类策略占据优势地位。
在r/K策略和权力地位的关系上,r策略生物占据着食物链的中下层,而K策略生物则占据中上层。赵鼎新教授认为,如果把权力地位类比为食物链,人类社会也有相似的规律:一般来说,占据着重要资源的、主流上升渠道的、控制环境能力较强的人或组织更倾向于采取体制和法律框架下的运作来维系利益,而那些不占据资源和控制环境能力较弱的行动者,可能会更通过机会主义行为来获取好处。

▴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的郑州街头
从r/K策略和社会发展阶段之间的关系出发,r策略生物在演替的早期占优势,而K策略则在演替的后期占据优势。人类社会也有相似的规律,例如在改革开放之初,率先下海的是相对边缘群体,他们经商的方式也较为机会主义,以至于生意场上充满假冒伪劣产品。赵鼎新教授指出,这是因为当时市场经济的“演替”才刚刚开始,虽然计划经济下的规则开始松动,但新的法律和规则却没有建立起来,各方面环境均不稳定,造成了r策略的绝对主宰。同样,中国的私有经济也经历了一个从r策略人士主导到K策略人士主导的发展进程。
此外,r/K策略和社会发展形态也具有一定关联。在生物界,r策略生物在面临竞争带来的选择压力时会采取微调适应和协同进化适应,而K策略生物则会采取控制式适应。在人类社会,早期现代西方的商人不但掌握着经济权力,还掌握着政治和军事层面的权力,他们通过建立城邦国家等行为加强对环境的控制甚至主宰。而前现代的中国商人虽富可敌国,但却不具备像欧洲商人那样的各种权力,因此只能通过贿赂、拉近与官员之间的关系、捐钱当“红顶商人”甚至购置大量不动产等策略应对环境,他们的不同行为选择正是K策略和r策略在人类社会的体现。

▴
清末广州的商业街
最后,赵鼎新教授还提及了r/K策略和行业发展模式的关系。在生物界,r策略生物在环境适宜时会呈爆发性增长,而一旦不再适宜,数量就会急剧下降。K策略生物则能有较为平稳的发展。在人类社会中许多行业发展也都呈现出明显的r策略倾向,而制约这些公司成长的最重要因素也主要是外在环境,而不是内部的竞争,因为这些行业始终都没处在平稳的外部环境之中。
少有研究者将r/K策略理论系统地用以分析人的策略行为,因为学者普遍认为人的行为基础与其他物种的行为基础有着本质差异。前者主要是策略,遵从“用进废退、获得性状遗传”这一具有正反馈性质的拉马克机制;后者则是基因层面的本能,遵循具有负反馈性质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达尔文机制。
但是赵鼎新教授认为,事实上r/K策略理论非常适合于分析和理解各种社会现象。他进一步分析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总体情况。一方面,r策略在高度变动的社会下持续强势,尽管它在中国造成了普遍的紧张、焦虑和不满,但也同时成了发展的重要动力,例如推动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私企生态的发展和成功。当今时代,仍可以看到r策略在中国商界具有很大的主导性。另一方面,“K战略r执行”的现象愈发普遍。在讨论社会中r/K战略的执行基础上,赵鼎新教授认为一个好的社会应当是r策略和K策略有机协调的结果,协调r策略和K策略的方式有:用K的方针坚持和用r的探索进行技术创新,用K的原则坚持和用r的灵活进行管理,以及用K的认真和r的自由来推动学术进步。

▴
学术怪象
图源:新华社
最后,他针对本次讲座提出了几点感想性的结论:(1)人是高度K的动物,更愿意和适应为自己和子代创造一个K类环境。(2)人是策略性的动物,能同时采取r策略和K策略。(3)人有很大的在K类环境下获取特殊好处的倾向,或者说有明显的r的一面。(4)个人和组织的r类或者K类行为都具有多个维度。(5)人类的K类特征决定了他有厌恶和控制他人和组织的r类行为,制度化自己的r类行为的特点。制度化后的r类行为就不再是r类行为。(6)r类行为既是破坏规矩的力量,也是人类创造、创新和变革的力量。
评议环节
评议环节,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白书农首先肯定了赵老师将演化生物学中的r/K策略理论运用于分析人类个体和组织的策略性行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的尝试。他从生物学的角度指出,具有不确定性的r策略与真核生物有性生殖过程中的DNA变异有着相似性。同时,这一类比方式启发人类从新的时间尺度和空间维度重新审视自身的演化过程。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刘世定教授借助经济学中的完全竞争模型和独家垄断模型对r/K策略进行了解读,认为赵鼎新教授提出了一个与生物学同构的研究范式,但是在准确定义人的r/K策略上还需要进一步明确。最后,现场观众围绕讲座内容积极展开讨论,赵鼎新教授针对上述观点进行了回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