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文研讲座189】单霁翔:文化忠实守望者——再谈文化遗产保护路径

发布时间:2021-01-08



2020年12月21日下午,“故宫与故宫学”系列讲座、“文研讲座”第一百八十九期在第二体育馆B101报告厅举行,主题为“文化忠实守望者——再谈文化遗产保护路径”。中央文史馆特约研究员、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先生主讲,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文研院院长邓小南主持。本场讲座由北大文研院与故宫博物院故宫研究院合作举办。



邓小南教授首先致欢迎辞。她指出,“故宫与故宫学”系列学术活动开始于2019年,一经推出就受到了校内外师生的广泛欢迎。单霁翔院长的本场讲座为本系列活动开启了新篇。在邓老师心目中,单霁翔院长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在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期间,他时刻惦念着故宫的尊严、参观者的尊严,大到巡查筹划,小到捡拾垃圾,凡是有助于传递故宫文化、优化参观体验的工作,无不亲力亲为。在单霁翔院长和全体故宫人的共同努力下,千千万万的参观者得以走进故宫,领略紫禁城六百年的文明和壮美。他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守望者。


接着,单霁翔院长带来了精彩的讲座。他首先基于历史和现实的维度,强调了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他介绍说,人类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300万年前;而就在距今不到1万年的时间里,人类从原始渔猎的时代发展到了今天的现代文明。城市就是人类文明的独特创造,也是今人和子孙后代共同的家园。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并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重大影响。例如,1975年北京的城市建设主要分布在三环以内,而到了2002年,北京市区范围已空前扩大,宛如摊开了一张“大饼”;时至今日,这张“大饼”还在不断扩展,以至于市级行政单位都不得不搬迁到副中心通州。如何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促进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中国乃至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国,众多文化遗产在中国大地上星罗棋布,带给今人源源不断的文化滋养;而当前我国又正逢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期,城市文明的迅速延拓,更加剧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我国于1985年正式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并于1987年成功申报了第一批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分别是故宫、长城、泰山、敦煌莫高窟、秦始皇陵兵马俑和周口店遗址。成功申遗的经历,深刻改变了国内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体系和观念。例如,此前我国对长城遗址采取“点断式”保护;申遗之后,长城作为一处整体的、线性的遗址被保护起来;再如,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泰山遗址的保护价值在于摩崖石刻,但摩崖石刻和背后的山体是不可分割的,其内容和泰山文化也是不可分割的,因此泰山作为“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加入名录之中。自1997年丽江和平遥古城申遗成功后,国内掀起了一阵“申遗热”。但根据2004年第28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的决定,为平衡文化的多样性,一国每年最多仅能申报一项文化遗产。因此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有相当多的文化遗产处于申遗的预备名单之中。


单霁翔院长以良渚古城遗址的保护和申遗为例,探讨了当前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可行路径。长久以来,国际社会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说法表示怀疑,认为经过实证的历史仅有三千多年。2019年,在第43届联合国世界遗产大会上,杭州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不仅意味着我国一跃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国家,更意味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得到国际主流学术界的认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示意图


良渚古城遗址的申遗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遗址保护和修复之前,良渚和中国其他农村地区的景观并无二致,遗址所在地的整整20平方公里内,林立着各类企业、商铺、住宅甚至废品收购站,当地居民还在遗址周围开山取石。2009年,浙江余杭召开“大遗址保护良渚论坛”,签署了《良渚共识》,其关键意义在于解决了学界长期以来关于考古遗址公园的争议,呼吁通过建设考古遗址公园的方式来推动遗址保护,以兼顾城市化进程和文化保护。经过多年努力,良渚考古遗址公园现已建设完毕,通过在原地恢复道路、农业、水利等基本景观的方法,使遗址得到了保护性的展示;另在遗址外的森林中建立了良渚博物院,以直观平实的视角展示了近80年来良渚遗址的考古成果。目前,良渚考古遗址公园每日接待数以千计甚至万计的参观者,其中大多数是年轻人。他们积极参与到玉石切割、小麦收获、月饼制作、和平鸽放飞、民谣乐队等多种形式的体验活动中,获得了更加丰富的人文体验。


良渚考古遗址公园的成功运营背后,是政府与民众对文化保护一以贯之的坚定决心。本世纪初,杭州的另一项申遗工作——西湖申遗开始启动,但从一开始就面临重重困境。西湖素有“三面云山一面城”的美誉,要满足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求,就不能出现任何一幢侵入文化景观的新建筑,这势必对杭州的市政规划和城市化建设构成严峻挑战。为解决这一困难,杭州坚定不移地从“西湖时代”迈向了“钱塘江时代”,在钱塘江建立了新城,真正实现了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的主张:“一座历史性城市要保护老城、建设新城,两者才能相映成辉。”


随后,单霁翔院长着重介绍了近年来故宫博物院的保护与开放工作。故宫位于北京7.8公里中轴线的中心,是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群,承担着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社会责任。为了尽可能优化参观体验、丰富文化内涵,故宫博物院从多方面进行了整治和改革。


其一是环境整治。这一工作开始于对端门广场的整治。端门广场是故宫参观的第一站,直接影响到观众对故宫之行的初始印象,因此整治工程也直指当前参观过程中存在的痛点。第一是“环境乱”。端门广场上原有大量经营各类商品的小商贩,现已全部清理完毕,力争将广场整体氛围从商业化转向清新典雅,让观众带着期待走进文化殿堂。第二是“买票难”。整治之前,端门城楼下总是排着长长的购票队伍,动辄数百米,观众在买票、安检、存包等环节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于是,故宫博物院将购票窗口从原来的16个增加到30个,移除安检机和铁栏杆,并大力推广线上购票途径,极大界节约了游客在购票环节所花费的时间。第三是“进门难”。午门广场正面有三个门洞,但在整治之前,普通游客只能走两侧门洞,中间的正门留给贵宾的车队,结果往往出现两侧队伍长、中间无人经过的场面。针对这一问题,单霁翔院长与工作人员进行了多方反映和呼吁,要求禁止机动车进入故宫。禁令虽已发布,但执行困难重重。他们碰到的第一个“软钉子”就是法国总统奥朗德的造访。尽管面临巨大压力,故宫仍坚守原则,拒绝车队进入午门,最终奥朗德总统在端门广场下车,步行进入故宫。这不仅是维护故宫参观秩序的需要,更代表了外国首脑对中国文化的应有尊重。端门广场整治后,故宫博物院也获得了重要的工作经验,即应以观众方便为中心,而不是以管理方便为中心。


故宫环境整治的一大重点是“防火”。国外众多名胜古迹,如日本冲绳首里城、法国巴黎圣母院、巴西国家博物馆等,均遭火灾重创;而故宫建筑群全部为木质结构,更为防火工作敲响了警钟。于是故宫增设多个中控室、高清摄像头,改进消防栓系统、防雷系统,定期开展全员消防演习和消防运动会等,以增强常态化的消防力量。除此以外,故宫还启动了为期三年的“故宫平安工程”环境整治工程,对全部9371个房间的文物、箱柜、闲置物品和杂物进行了深度清理,从根本上降低了火灾发生和蔓延的几率。

室外的环境整治工作比室内更加艰苦。单霁翔院长带领全体工作人员,开展了大量细致扎实的工作,包括增设标识牌、开展“厕所革命”、重新设计观众休息座椅、改进大殿内照明系统、清除杂草、清理市政管线和临时建筑、维修灯柱和井盖等等。单院长指出,再小的工作,放在故宫的环境下,都需要锲而不舍、坚忍不拔的精神。故宫博物院坚持“把工作当学问做,把问题当课题解”,取得了突出的工作进展,这一精神也应在各行各业中得以传承和发扬。


其二是文物修复和研究。2016年,央视推出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受到了年轻人的广泛欢迎。纪录片中被誉为“故宫男神”的钟表修复师王津历时40余年修复了300多台古钟表文物,用行动诠释了大国工匠的精神。文物修复工作看似光鲜,实则寂寞艰苦,因为文物有其自身的生命历程,文物修复的前提是保护历代叠加在文物身上的文化信息和印迹。为进一步推进文物修复工作,故宫博物院专设“文物医院”,这不仅是世界上第一所文物医院,汇聚了200多名顶尖的文物医生;也是国际文物修护学会唯一的国际培训机构,现已培养上百名文物修复专家。在文物修复的过程中,文物医生首先要对文物的材质、生命历程、存在问题出具完整的“诊断报告”,并据此提供详细的“治疗方案”。这不但依赖于文物医生长期积累的经验和技艺,更得益于热场发射电镜、荧光扫描系统、分子结构分析等世界领先的文物诊疗技术和设备。在现代技术与传统工艺的交相融合下,故宫文物修复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成功修复符望阁董诰山水帖、河南上蔡郭庄楚墓出土升鼎、上乐王佛唐卡等重要文物,推动越来越多的文物从库房走向了展厅。


文物研究同样是故宫博物院的重点工作。故宫现存藏品186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占90%以上,为研究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素材。2013年,故宫研究院正式成立,整合已有的学术研究力量,涵盖26个研究所、400多名具有高级职称的研究人员。在故宫人的共同努力下,包括甲骨、铭文、御稿等在内的珍贵文物研究均被列入国家级课题,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其三是扩大开放区域。单霁翔院长回忆说,2015年故宫举办了石渠宝笈特展,在社会上引起广泛震动,故宫城门甫一开放,观众就纷纷涌入,争先恐后地冲向展馆排队处,一时被媒体戏称为“故宫跑”。这一方面反映出社会强烈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也揭示出故宫藏品和区域的扩大开放已刻不容缓。2014—2016年,故宫开展三年大整治,每年增加10%的开放区域,至2016年故宫开放区域已达76%,现已超过80%。


故宫开放区域比例的不断攀升,得益于一代代故宫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他们开放广阔的西部区域,展现古代御花园和寺院的独特景观;开放城门和角楼,将其改造为仓储式展览馆和大型展厅,辅之以虚拟现实场景介绍;开放中国最古老的宫廷戏楼畅音阁,甚至吸引了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前来观演;开放故宫最年轻的古建筑宝蕴楼,让其在百岁寿诞之时重焕青春光彩。


其四是数字化建设。单霁翔院长指出,即使开放再多的区域和展览,能够实地参观的观众也是少数,因此必须依靠互联网技术和数字技术加以普及和推广。故宫博物院力推以下五类数字媒介或平台。一是官方网站。故宫博物院不断推进网站的建设工作,并配套推出了外文版和青少年版以适应不同的受众群体。2016年,故宫所有藏品信息全部网络化,人们足不出户即可观看网络专题展览;二是微博平台。故宫博物院根据观众的反馈意见,举办了众多富有互动性和参与感的活动,为爱好者们普及故宫文化常识,传播美轮美奂的故宫图片。其中“遇见红月亮的紫禁城”和“故宫下雪了”两条微博的阅读量分别超过2000万和5000万次;三是手机应用程序。故宫博物院现已出台了十余部各具特色的APP,为使用者定期推送故宫藏品信息,被媒体盛赞为“故宫出品必属精品”;四是端门数字博物馆。数字馆在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特色的基础上,开设了数字书法、数字绘画、数字屏风、数字织绣、数字多宝阁、VR剧场等多种体验活动;五是相关赛事和活动。故宫博物院分别与腾讯、凤凰、网易等互联网公司联手,推出了“古画会唱歌,音乐创新大赛”、清明上河图高科技互动艺术展演、妙笔千山手游等品牌项目,获得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和赞誉。


其五是文化教育与传播。博物馆是重要的公众教育基地。近年来,故宫博物院整合优质资源,开展面向不同年龄段、不同内容和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主要包括:成立故宫学院,培育文博人才,现已在全国10个城市成立分院;开办故宫教育中心,将故宫知识课堂、故宫公益大课等项目下沉到社区和学校,让年轻一代热爱博物馆、亲近传统文化;召开世界古代文明保护论坛太和论坛,探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认真做好每一次外事活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明。


单霁翔院长指出,故宫的红墙、黄瓦和蓝天,正是色彩中的“三原色”,能混合出其他所有的色彩,它象征着人类文明的异彩纷呈。故宫的保护与开放为世界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2019年,故宫参观总人次达1933万,其中年轻人的比例超过50%,故宫人实现了“把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的庄严承诺。



最后,邓小南老师对本场讲座进行了总结。她提出,单霁翔院长的报告凸显了紫禁城六百年的壮美和新生。每个文物都有其悠久的历史,都是活态的生命体,对于文物的修复和保护离不开故宫人数十年如一日执著艰苦的努力,渗透着文化守望者的强烈使命感。单院长“把工作当学问做,把问题当课题解”的金句,也应成为北大人的座右铭。


讲座结束后,北京大学校长郝平在临湖轩会见了单霁翔一行,双方就加强文物保护研究,促进人才交流合作进行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