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2日晚,“北大文研讲座”第七十七期在北京大学第二体育馆B101报告厅举行,主题为“再谈朝鲜战争:从信息沟通和情报认定看中美苏三国的决策”。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沈志华主讲,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王奇生主持,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长聘教授金东吉评议。文研院院长邓小南出席本场讲座。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沈志华
讲座伊始,沈志华教授指出,朝鲜战争是多个国家(朝鲜、苏联、美国以及中国)根据信息和情报而做出的一系列决策的结果。决策内容包括:是否该发动战争、中国是否出兵、发动后美国是否会卷入以及美国卷入战争之后是否会越过“三八线”等。在整个过程中,朝鲜本身的决策地位反而是不重要的。发动朝鲜战争并不是临时决定的。对此,沈志华教授解释道,时任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日成在1949年就决定要发动战争,但当时,没有得到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的许可。信息和情报仅仅是战争过程中涉及决策的一方面,而如何认识、鉴定才是最重要的。接下来,沈志华教授分别就中、美、苏三国在朝鲜战争前后的决策内容、过程和要点进行详细阐释。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王奇生主持
一、苏联的决策
当时,苏联主要考虑两个关键问题:是否该同意朝鲜发动战争?是否要让中国出兵?战争之前,斯大林一直不同意金日成发动朝鲜战争。从目前公开的档案来看,金日成在1949年3月份公开访问莫斯科时,斯大林就表示只能使用和平的方式统一朝鲜半岛。此外,同年6月,美国撤军,一个月后金日成便制作了先发制人的《瓮津半岛作战计划》——但这一计划也被斯大林否定了。甚至到了12月24日,斯大林与毛泽东在一次会谈中也一致表示不同意金日成发动朝鲜战争。
1950年1月30日,斯大林突然发电报给金日成表示同意《瓮津半岛作战计划》,并强调行事必须缜密。沈志华教授表示,斯大林是在1月30日当日突然改变主意的。那么,在1949年12月24日至1950年1月30日之间,到底发生何事使得斯大林改变了主意?这是非常值得思考的。
沈志华教授解释道,建国之初,中国没有海军建制,因此,海上作战十分依赖苏联。1949年12月,毛泽东要求从苏联手中收回大连、旅顺等港口的特权。斯大林并没有及时应允,双方一直僵持不下。直到1950年1月26日,中国向苏联提交了一份方案,其中有一条明确表示“如果远东地区发生战争,苏联海军可以继续留在旅顺港”。沈志华教授认为,这条信息使斯大林抓住中国当时的一个弱点,也让苏联找到维护其在远东利益的契机。因此,在后来的苏联政治局委员米高扬和周恩来的谈判中,苏联又追加了“如果远东地区发生战争或战争威胁,苏联军队可以沿中长铁路自由调动”的条款。沈志华教授认为,斯大林同意发动战争的主要考虑便是维护苏联在远东地区的长久利益。
而至于要不要中国出兵,以及何时让中国出兵则是苏联考虑的第二个问题。沈志华教授表示,当时,朝鲜和外蒙古是苏联的两个“卫星国”,斯大林在当时并不希望中国参与到朝鲜战争中。因此,斯大林一直认为,只要战争能够在“三八线”僵持住,中国便不需要出兵。这样,朝鲜半岛可以一直处于紧张局势,不会威胁到苏联安全,苏联便可维护其在远东地区的利益。
此外,在发动战争前,苏、朝都曾预测美国并不会参与这场战争,所以,美国出兵使斯大林倍感突然。1950年的7月2日,斯大林致电报给周恩来表示让中国做好准备,周恩来提出,中国出兵的前提是苏联提供现代化的武器装备以及中国派遣陆军、苏联派遣空军。7月5日,美国正式参加第一次战役。斯大林同意了中方的两个要求,但前提是只有敌人越过了“三八线”苏联才会派遣空军。因此,美国是否越过“三八线”是斯大林同意中国出兵的一条底线。
沈志华教授认为,当时,毛泽东希望早点结束战争,金日成也非常希望中国能够出兵。但是,斯大林并不愿中国参与其中的态度导致朝鲜的求助信息石沉大海。9月15日,美军在仁川成功登陆,朝鲜形势急转直下。值此紧张之际,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日成向苏联大使传递希望苏联同意中国出兵的消息,由于其传递方式并非正式,没有引起苏联大使的重视,从而导致苏联决策出现错误。
沈志华教授进一步解释道,出现这样的尴尬局面是因为彼此都未将充足的信息告知对方。朝鲜采取了试探斯大林态度的方式,并未将战争局势的紧张程度以及朝鲜的真正诉求告知苏联大使,而苏联大使也没有明说斯大林的暧昧态度。此外,在1950年9月20日至9月27日这一周内,朝鲜面临着通讯中断的问题,以致斯大林发电报给金日成要求其将部队撤回“三八线”附近时,平壤方面一直无法联系上前线部队。直到9月29日,斯大林方才知道“三八线”无人防守,朝鲜溃不成军。指出,斯大林下定决心,于10月1日发电给毛泽东让中国出兵。
二、美国的决策
朝鲜战争打响后,作为支持南朝鲜的美国来说,决策的关键问题也有两个:是否要参与朝鲜战争?是否该越过“三八线”?
如上文所述,在发动战争之前,苏、朝一直抱持美国不会干预朝鲜战争的判断。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很多美国学者认为,苏联是根据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和国务卿艾奇逊发表的讲话来做出这样的判断的。沈志华教授则表示,苏联不会愚蠢到依据一份公开讲话来进行重大判断。随之,他举出了可信的史料进行佐证:1956年,米高扬访问中国时向毛泽东解释,错误的判断基于当时苏联截获了一份美国远东军司令麦克阿瑟发给国防部的一份电报。
沈志华教授进一步解释道,美国决定干预朝鲜战争并非一时起意,而是早已定之。在1949年初,美国希望离间中苏关系。但当时,苏联原子弹试制成功,新中国成立,且双方签署了《中苏同盟条约》。美国感受到极大的威胁,随即制定扼制中国的全面战略:只要中国在任何一个方向有所动作,美国必会迅速做出反应。因此,在美国出兵之际,苏联倍感突然。
1950《中苏同盟条约》签订
沈志华教授介绍,越过“三八线”并不是美国的目标——其真正目标是将战争恢复至“三八线”局面。但当时,面对北朝鲜溃不成军,美联军总司令麦克阿瑟认为,应乘胜追击,一举统一半岛。而美国防部表示,美军越过“三八线”后,若中苏参战,则美国必须撤回到“三八线”。沈志华教授认为,关于中国是否出兵,美国获取的情报是非常充足的。但是,美国人一直抱持着错误的观念:中苏同盟中,苏联是领导者,中国是被领导者——苏联不出兵中国便不会出兵。因此,当得知中国出兵时,美国采取了不置信的态度,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
三、中国的决策
中国在决策时也同样面临着两个问题:是否该出兵援助朝鲜?是否应该在1951年1月接受联合国提出的停火议案?对此,沈志华教授认为,出兵援助正确,未能接受议案却是错误的。
对此,沈志华教授解释道,中苏约定的出兵前提是敌人越过了“三八线”。1950年10月1日,朝鲜战争告急,斯大林发电让中国出兵。但中国高层领导认为,朝鲜局势非常恶劣,出兵的最佳时机已经失去,此时若出兵会对中国非常不利。10月2日晚,毛泽东召见苏联大使传递不宜出兵的信息。10月3日凌晨,周恩来召见印度大使向美国传递“美军不能过‘三八线’,否则中国将参战”的信息。但是在美国人眼中,印中两国交好,印度大使的话不足为信。沈志华教授总结道,信息虽然重要,但是传播信息的渠道也很重要。所以,在美国越过“三八线”后,中国便不得不出兵。
沈志华教授认为,中国出兵朝鲜是正确的决定。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一员,中国若不出兵便会被人诟病,且此举赢得了斯大林对中国的信任。当时,毛泽东判断,苏联不会对朝鲜战争弃之不理。果不其然,中、美第一次对战后,苏联便出动空军,甚至将装甲部队集结于东北地区,随时给予支援。
沈志华教授指出,出兵是正确的,但在1951年初未能及时收兵却是错误的。就在1951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力挫美军、占领战争主动权之际,联合国从中调和。当时,周恩来在停火协议中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中国的条件(包括台湾问题、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英法等国的首肯逼得美国也不得不同意。但是,当美国同意之后,中国却拒绝了这一提案。究其原因,一是中国对整个战争形势判断出现错误,即认为停火协议不过是美国的缓兵之计;二是中国对国际舞台外交程序不甚了解,直接拒绝提案使得中国没有任何回旋之地。
沈志华教授表示,其实在第二次战役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已是强弩之末,而美军损失较少。若在这时接收停火协议,中国将会得到诸多好处,战争也会停止。拒绝的决策使得中国政治、外交和军事全面失利,陷入被动局面。想必当时的中国领导人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一度认为可打败美国,但实际上不敌美军。因此到第六次战役中国不敌美军的时候呼吁和谈,除战场以外,任何附件条件都没有了。在这场耗时长的战争中,中国损失惨重,没有得到多少利益。
评议阶段,金东吉教授对“苏联估计美国不会参与其中”的观点持相反意见。他根据相关史料提出,苏联预测到美国会参与到朝鲜战争中的。金东吉教授进一步解释道,朝鲜战争于1950年6月25号爆发,美国提案在两天后通过了联合国安理会,速度如此之快可见早有准备。苏联的情报部门在做决定之前若没有得到任何消息则是不合逻辑的。当时,苏联拒绝参加安理会,并行使一票否决权,此举乃充分估计到美国会参与到朝鲜战争中来而故意为之。只有美国出兵,苏联才有更多理由留在远东地区。同时,这也会将美国的军事力量牵制在东亚地区,有利于苏联在欧洲发展社会主义。沈志华教授回应道,苏联不参加安理会是担心美国将朝鲜战争同苏联联系在一起,从而与其对立。而在当时,苏联没有与美国对抗的实力。因此,当美国正式参与到朝鲜战争中时,苏联非常吃惊。
提问环节,主讲人就朝鲜战争、美国第七舰队以及当前中朝关系等问题同在场师生进行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