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文研论坛184】明人别集研究青年学者工作坊序跋研究专场

发布时间:2023-12-16

2023年12月16日,“北大文研论坛”第184期“明人别集研究青年学者工作坊序跋研究专场”在北京大学静园二院111会议室举行。本次论坛由文研院第十五期邀访学者、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汤志波召集,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家图书馆等高校与相关研究机构的十余位青年学者与会。会议特别邀请了首都师范大学左东岭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彭国忠教授进行评议。



上午场


浙江大学文学院徐隆垚老师发表的报告题为“黼衣之缀:《列朝诗集》引明别集序跋考论”,以钱谦益所编《列朝诗集》为例,解读总集文献所引用明集序跋之于全书连缀的文本功能与内在作用。他最初从《脚注趣史》中得到灵感,从引用前代文本的形式中,可以看出思想与学术的变化。而无论是从专书研究、批评史的视角来看,还是从书籍史、阅读史的视角来看,《列朝诗集》引明集序跋研究都是一个理想的试点。排除“唱和集”“宴集”“社集”等具有总集特征者或单篇诗、文、画之序跋以及“送序”“寿序”等之后,目前可确定《列朝诗集》至少九分之一(235/1800)的小传引用了明集序跋。其引用方法主要分为三种——叙述作者生平、叙录别集版本、构建诗学批评空间。最后,徐隆垚老师指出在大型总集文本网络的编织实践中,看似微末的序跋,实则发挥着关键的连缀作用:从共时性的话语系统来看,序跋通过交游、地域、盟友、师承等关系的连缀,来证明单个作家的文学资质,并将其整合进一个宏大的文学史图景;从历时性的生成系统来看,序跋在不同阅读现场中的文本旅行,连缀着不同的文本层次,维系总集文本网络在时间上的多样性。


浙江大学文学院高虹飞老师发表报告“静水流深:王慎中《岩居稿序》幕后的嘉靖士人”,从王慎中为华察所作《岩居稿序》切入,探求明人集序背后深层的文人交游。王慎中为一代文章大家,在明嘉靖刻本王慎中《遵岩集》中,明人集序合计18篇,高虹飞老师首先据此总结王慎中的集序书写策略,主要可分为三类:或从更宏阔的传统写起,或从自己与别集作者的交游写起,或从别集作者生平写起,唯有《岩居稿序》从作品本身写起。除此之外,《岩居稿序》在王慎中所作明人集序中的特殊之处还在于,没有直白的文学主张表露,也没有工丽的文饰修辞语势。高虹飞认为,王慎中缩小自我,极言华察其人,略言其文的写法,体现前者对后者的重视与服膺,一方面华察志不在文名,一方面文章精心营造的冲淡简约文风也与华察的文学追求与创作风格相合。最后,高虹飞指出对序文的深度细读,或许比从中提取作者的大声疾呼,能让我们更深层次地把握古人文学主张;同时,当今学界多用赠序考察古人交游,多用集序开展文学批评、出版文化史的研究,但通过《岩居稿序》的例子可以发现,集序也能用于考察古人交游,且从中或可见人与人之间更深层的情感联系。


(明)王慎中:《遵岩集》卷九《岩居稿序》

邵廉明隆庆五年刻本

国家图书馆藏


国家图书馆徐慧老师发表的报告以沈周为例,对别集刊刻与手书上版序跋展开考察。通过对明中期吴中派文人圈核心沈周别集刻本手书序跋的梳理和辨析,探讨了别集刊刻与请序、手书序跋与文集序跋、手书序跋书者等问题。徐慧认为,作为书画文物鉴定标本和史料遗珠的名家手书序跋在辑录和考述上都应予以更多关注,在研究方法和视角上亦应突破单一学科和研究者背景的局限,可将版刻书迹、传世墨迹、金石书迹纳入综合考察范畴,作内容和笔迹的双重关注,发掘其中多层次信息,对书写过程及性质作全面的文化史考察,以辐射文学史、书画史。


华东师范大学汤志波老师报告了《明别集序跋索引》编纂可行性报告,指出目前国家大力提倡传统文化复兴,古籍整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而各大图书馆影印或网络公布的明人别集也越来越多,域外所藏汉籍的摸排工作进展良好,全国古籍普查登记的工作已进入尾声,摸清明别集家底的时机已经成熟。汤志波指出,其主编的《明人研究基础文献丛刊》已经出版《明人年谱知见录》《明别集整理总目》两种,第三种《明人碑传索引初编》已经交稿,明年上半年即将出版。《明别集序跋索引》作为《丛刊》的第四种,不仅大量增补《中国古籍总目》中遗漏的版本信息,也纠正了近千条著录讹误。


汤志波,李佳琪编:《明人年谱知见录》

中西书局,2020年


下午场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王润英老师发表的报告题为“超附文本的可能”,从法国文学理论家热奈特的“副文本”理论切入,探讨明人别集序跋研究的新可能。国内研究在使用该理论时普遍将“Paratexte”翻译为“副文本”,即与正文相区分的书籍周边附属产品。该理论的引入,动摇了原本文学研究的范式,成果频出。但是,在这种翻译语境下,相关研究成果也均表明副文本与正文本价值存在高下之别,很难突破副文本为正文本服务的思维限制。于是,王润英回到原始词义和热奈特建构该概念的原始语境,指出词缀“para”的超越性本就是热奈特该理论的题中之义。对理论含义的厘清和中文翻译的再思考,也意味着期待研究方法与视野的更新。而后,通过在文学、历史、大众文化场域的个案分析,王润英阐述明代书序文作为“超附文本”的超越性,不只在于独立文体的确立,更在于明代中后期书籍爆炸的背景下,书序文对社会文化建构的深度参与。最后,王润英总结自己对“超附文本”的信念在于超越文体高下定见,以文学现象与文本为基础,完成有理有趣的思维激荡,并探索开拓文学研究的边界与可能。


热拉尔·热奈特(Gérard Genette)


北京大学中文系叶晔老师发表报告,以“副文本的秩序”为题,探讨《钤山堂集》序的写作策略。长期以来,学界倾向于关注书序文的文体价值,挖掘书序文中片段性质的文论,甚至形成研究惯性,遮蔽其他探索路径。叶晔认为《钤山堂集》卷首十数篇序文,其先后撰写书序的不同序作者之间存在一种第四方阅读心理:即后序者将先序者作为预期读者的一种,对所作序文进行自我检查,并尝试与先前序家进行副文本的对话,各序者如何在不同撰写背景下形成各自的写作思路,是《钤山堂集》序文群所展现的独特文本批评现象。而后,叶晔老师从序文的外延和内部两条探求路径推进,论述分析随着《钤山堂集》的不断增刻推行和严嵩的政治履历变化,不同撰序者应对各自政治语境,在文学批评领域进行规避和竞赛所采用的语言策略;在此过程中,原有副文本秩序的破坏和新话语秩序的重构也在持续进行。


中山大学中文系赵宏祥老师的报告从明遗民集序书写的纪传切入,探讨明代集序的身份塑造作用。作序如传的传统长期存在,传叙作者其事是集序文体的组成元素和书写路径;在这个意义上,赵宏祥通过归庄与钱谦益为咸子咸诗集所作之序的对读,指出集序可以视作某种非正式的作传,这便使其身份塑造具有一定的想象书写空间:或通过想象的传叙书写,放大作者的某种特质,进而照应序中“文如其人”的批评阐发,或以自己的偏好或者历史经典人格,塑造作者形象、性情。在此基础上,赵宏祥认为集序中塑造的作者形象,或许也将对其诗文接受产生深远影响。


(明)唐寅《金阊别意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复旦大学古籍所杨宜师老师发表报告,以书序切入,考察阳明后学的别集刊刻在明代“阳明崇祀”活动中发挥的历史作用。杨宜师全面考察“阳明崇祀”活动前后的文集刊刻,发现其中存在《阳明先生文粹》的地方性图书宣传到《王文成公全书》的全国性舆论造势的演进;而后专注于卷首序文的文本单位,指出其中对阳明入祀批评意见的学术反驳。最后,杨宜师指出,“阳明崇祀”活动同期,陈献章文集刊刻的出版现象不仅体现当时关于儒学道统的学术争论,其书序更反映了新的心学谱系的构建。从别集刊刻和书序考察可见,明中叶知识精英娴熟运用图书出版,以获得所需学术政治资本;落实到具体的书序书写背景,其书写内容和诠释竞争则体现阳明后学面对请祀争议的学术应对和“阳明崇祀”的详细推进过程。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尊举老师发表报告,对《钤山堂集》序文群展开历时性考察,并探求其文学思想史意义。在逐篇精当评述后,刘尊举指出在文学史、文学思想史的研究中解读、使用书序,需要留心的问题:知人论世,尽可能地了解序文之写作背景,借此判断序文内容的可靠程度;清楚区分作者意图和诗文集评述,尤其注意处理两者关系所致信息变形或遮蔽;细读文本,辨别表层逻辑与真实动机、论述重心与陪衬,发现文字背后的微妙信息;文章本身的结撰(章法结构、行文技巧、语言习惯以及创作水平)也可能提供有关序作者文学态度、创作倾向、风格取向等信息,具有文学思想史研究的史料价值。


评议环节


论坛现场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左东岭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彭国忠教授作为特邀评议,对每篇论文都提出了细致中肯的评议意见。最后总评环节,左东岭教授提出序跋这一文体不只是史料,也是文章;序跋首先是一种文体,直接将其作为史料,将遮蔽许多思考空间与探索路径。针对这种“粗放型劳动”,左东岭教授提出要对其开展“精细化劳动”: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进行对文学思想理论内涵的提取,将序跋作为文体链接文学思想史与文章思想史两端。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彭国忠教授对参会学者对序跋开展的多角度、多领域的思考与研究表示赞赏,对序跋研究广阔的学术空间表示肯定,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研究工作在序跋内外空白处的持续推进致以高度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