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邀访学者论坛】余辉:以图证史、补史——图像考据学的作用

发布时间:2023-03-07

2023年3月7日下午,文研院第十四期邀访学者内部报告会(第一次)在北京大学静园二院111会议室与线上平台同步举行。文研院邀访学者、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余辉作主题报告,题目为:“以图证史、补史——图像考据学的作用”。第十四期邀访学者郜同麟、郭小雨、胡成、鞠熙、廖钦彬、林岩、宋婧、王辉、谢地坤、姚治华、翟韬、张震、朱天曙、西村阳子、Isaac Bazié,文研院院长邓小南、常务副院长渠敬东、副院长杨弘博、院长助理韩笑出席并参与讨论。


余辉作主题报告


众所周知,文献是由文本和图像组成的。那么,在文献学之下考据学的全称应该是文本考据法,其考据对象是各类文本;与之并峙的应该是图像考据法,它在文献学和艺术史学之下,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个系统性的研究方法,其考据对象是各类图像。图像的类型大致可分为人文图像和自然图像,前者是人类记录形象的成果;后者是天然形成的结果,包括因物理或生化的作用留下的痕迹,并经过人为的选取和平面化处理。

历史研究者所使用的文字材料都需要经过文本考据的过滤,大半个世纪以来,文博界的数代学者和鉴定学家基本解决了早期绘画的真伪问题,这些古画同样需要经过图像考据的过滤,找出与历史文化相关的信息,它们不仅可以证实相关的历史事实,还可以揭示现存文本材料缺失的部分历史细节。历史的细节恰恰是在具体的图像里显现出它的温度和尺度,可靠的图像为宏观和微观史学的研究提供了生动鲜活的历史形象,有益于深化对历史事实的认知。

徐邦达、启功、傅熹年等学者对许多古画的研究已经远远超出了一般意义的真伪鉴定,为后人提供了许多考据图像的理论总结和实践经验。图像考据法的本质是在完成鉴定工作(鉴真伪、赏高下)的基础上进行的跟进性研究,继续深入、细化和延展对图像的认知。


五代南唐周文矩《重屏会棋图》卷(北宋摹本)


图像考据的方法与文本考据基本相通:基于图像中的细节扩展到对同类图像志的研究,以一定的逻辑路线找出图像细节与文字材料和其它图像材料的内在联系以及图像发展演化的规律,在解决时代、真伪的基础上,打通与当时社会历史文化的联系,探索图像作者的身份、动机和目的,找出人物、景物、情节之间的关联等,以解决艺术史的问题并给历史研究提供可靠的形象材料。

人文图像也是图像制作者人生经历的形象化体现,通过对图像的考据,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可以窥知作者所到过的地域、经历的事件、看到的物件以及对事物的思想态度和认知水平以及艺术表现力等。

西方有一句谚语:“天使和魔鬼都是在细节中出现的。”图像考据尤其注重从细节入手,通过分析当时某个物质的具体状态、文明程度和产生及发展的时间段,追索画家乃至朝廷或社会在当时的认知结果——即从多个小切口进入,去接近一个未知或半知的古代世界,其中包括自然的和人文的诸多方面。

余辉老师指出,考据图像的观念有助于分析一批五代、宋元明时期的绘画名作,其工作原理即研究的基本路径是先寻找画中出现的物件、事件,经过综合研判(包括画风溯源、题跋印章、文本著录、材料分析等),判定绘制作品的具体时间段,根据这个时间段探索当时朝廷、社会、艺坛是否出现一定的变故,以及这个变故是否构成绘制该图的历史背景,以便于探索图像的显性和隐性内容、表层和深层含义,进一步探知画家的思想认知、创作动机和追求的目的,以及该图对后世诸方面的影响和作用。如根据《清明上河图》卷里出现的物件和事件,张择端绘制该图的时间在1105年左右,这个期间及此前朝臣进谏的许多内容与画中的图像相吻合,张择端的创作动机则深藏其中。又如两宋之交朱锐等人的两幅《盘车图》页中出现的家具、火炉、包袱等家什,以及朱锐等经历过“靖康之难”的史实,此类绘画的主题是表现北宋灭亡后战争难民南逃的情景。再如明代商喜《宣宗行乐图》轴,该图描绘了宣宗朱瞻基与大小四十七位太监外出行乐的场景,从画轴上四次破损和装裱的痕迹(与创作无关)可以推测该图有过三种由低调到高调的赏阅方式,画轴曾被频频开卷,从贴落在侧墙到在正墙悬挂大轴,印证了明代宫廷初中期太监群体的政治地位不断攀升的历史事实。


《清明上河图》里的外交使团


南宋朱锐《盘车图》页


余辉老师最后表示,在考据图像的过程中,可根据图像所涉及的诸多内容,有机地融进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里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前者如文献学、宗教学、民俗学、民族学、考古学、地志学等,后者如植物学、动物学、心理学、医学、体质人类学、材料学、建筑学等。特别是历史学、逻辑学、证据学和鉴定学,这些是所有图像考据都离不开的基础学科和基本方法。借鉴多种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才有可能考据出古代图像中的层层密码,渐渐触摸到历史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