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邀访学者论坛】周雪光:差序格局、家产制与中国官僚制

发布时间:2023-10-17

2023年10月17日,文研院第十五期邀访学者内部报告会(第六次)在静园二院111会议室举行,斯坦福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雪光作题为“差序格局、家产制与中国官僚制”的报告,同期邀访学者黄克武、何平、孙卫国、王宇洁、邱忠鸣、陈利、范广欣、毛秋瑾、郑小威、张达志、朱晓峰、汤志波、王子奇、李子捷、陈浩,文研院工作委员、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陆扬,文研院院长杨立华,副院长杨弘博、段德敏,院长助理韩笑参加了报告会。


论坛伊始,周雪光老师着眼于韦伯关于“中国的宗教”的分析讨论,引出研究问题。韦伯试图以“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分析框架来认识中国的儒教伦理如何抑制了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在韦伯看来,这里的重要原因是,中国皇帝集政权与神权于一身,造就了特定的文化心态,即儒教伦理。士人身份团体在秦一统后失去了理性化动力。儒教伦理体现了以经典为重的传统主义,造就了士大夫的思想世界,并塑造了相应的官僚制、以人身依附而非规则为重、通才而非专业化——上述因素抑制了资本主义精神的发展。


在这个基础上,韦伯提出了家产官僚制这一支配形式,强调了家产制与官僚制两者的结合,即传统权威基础上的家父长制与科层制的结合,但带有官僚人身依附(即家产制官吏)的特点。韦伯的这一思想也深深影响了随后有关中国官僚体制的研究工作。例如,列文森的《儒家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一书,讨论了皇权、官僚与儒教传统间的关系,特别强调了“士人身份团体”的思想世界。余英时先生的《朱熹的历史世界》引入了政治运行过程,但同样也是关注士大夫不同派别的思想世界。


韦伯的“家产官僚制”模式


周雪光老师注意到韦伯研究新教伦理与儒教伦理时使用资料的差异对比。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关注社会群体的日常生活、“生活样式“的理性化、宗教派别比例和职业分布、不同教派的信仰与经济活动间关系以及在美国旅行时对生活中宗教与社会活动的观察。但是韦伯在《中国的宗教》一书中使用的材料主要是依据经典文本和学人诠释来认识士大夫的思想世界,而实际社会生活是缺失的。换言之,有关中国官僚体制的认识中,缺少了关于“世俗世界”的认识


周雪光老师列举了一系列其他史学资料说明中国官僚体制的世俗世界的丰富多样性,体现了正式与非正式的互构过程,据此提出,应该引入“世俗世界”这一维度来重新审视中国官僚体制


论坛第二部分,周老师通过对 社会学的“差序格局”概念加以提炼建构,引入“世俗世界”这一维度来认识中国官僚体制。差序格局这一概念有三个相互关联的要素:自我中心、亲疏有别、身份基础。这三个特点蕴含了多样性、差异性和稳定性,具有三位一体的整体性意义。他提出,差序格局是人们(包括士大夫)在世俗世界中处理社会关系、组织起来的基本方式,与士大夫以家国主义为中心的思想世界形成了鲜明对比。


差序格局


接下来,周雪光老师进一步讨论了差序格局的制度渊源。他借用学术界有关丧服礼制的研究工作来说明,差序格局植根于中国文化中宗族/家族制度之中,并通过日常生活实践、文化观念和各种祭祀等仪式再生产和不断强化,为中国社会结构注入了多中心和差异性对待的鲜明特点。


他提出,差序格局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中国社会组织起来的文化资源,通过拟家族制度的类比机制在不同领域中得以扩散。例如,阎步克提出,士大夫集政统、道统、亲统于一身,士大夫通过“比拟机制”使得“亲亲”关系在三个系统间扩散。而明清代的“伙计”制度、中国海外移民的组织活动以及中国的家族企业制度等,都表明差序格局提供了中国人组织起来的文化资源。


由此,周雪光老师提出,中国历史上的宗法制度和相应的文化传统延伸出了两个制度方向:其一是家产制,即皇权自上而下的尊尊制度;其二是差序格局的多中心的亲亲制度。这两者间相互作用,相互建构又存在内在紧张。


在论坛的第三部分,周雪光老师提出了“家产制”基础上的家国同构与“家族制”基础上的差序格局这两个维度。他列举了一系列实例,讨论中国官僚体制中的两个要素——家产制和差序格局——之间互动互构的意义。例如,“法律儒家化”刻画了家产制中自上而下“以礼入法”的法律构建,而组织儒家化则体现了官员们以自我为中心根据不同社会距离来差异化对待的行为表现。科举制度一方面体现了理性组织的人才录用程序,另一方面也映射出家族制度与科举制度的双向互动,以及拟家族制的同门同年同乡对官僚体制的塑造。传统官僚体制中的人事制度也体现出自上而下的任意专断权与多中心差异性对待的双重机制。中国历史上的幕僚制度、双规政治也显示出家产制与差序格局的双重性,为中国国家治理的一统性与多样性、正式与非正式制度间的互动结合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和组织资源。


最后,周雪光老师表示,将韦伯著作中缺失的“世俗世界”带回我们的研究视野,关注中国社会中差序格局的社会组织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官僚体制的历史遗产,也为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思路


讨论阶段,与会学者各抒己见,就讲座中的“世俗世界”等概念以及不同的替代表达如“礼俗社会”“社会世界”等进行热烈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