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未名学者讲座48】韩策:“湘人江督格局”与晚清政治

发布时间:2019-05-20


未名学者讲座48

2019520日晚,由文院主办、兴全基金赞助的未名学者讲座第四十八期在北京大学第二体育馆B102报告厅举行,主题为“‘湘人江督格局与晚清政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助理教授韩策主讲,文院工作委员、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叶炜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忠文评议。


韩策助理教授 


湘人江督格局是晚清史上的重要现象,类似于一种不成文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本场讲座利用丰富的晚清档案、书信、日记等史料,解读湘人江督格局形成、维系和终结的历史,探究晚清政治的演变。讲座伊始,韩策老师接着叶炜教授的引言,首先指出,两江总督节制江苏、安徽、江西三省财赋人文之区,手握重兵负责海防、江防,管理、河、盐三大政,同治以降又例兼南洋大臣为东南第一重任。因此,江督的人事问题历来都是清朝大政。1860年江南大营再次被太平军击溃,朝廷授湘军领袖曾国藩为两江总督,是湘军发展和江督人事的重大转折。随着1864年湘军攻破金陵,湘淮军驻扎江南后,江督人选的确定比之前更为复杂敏感。这时,中外关系、南北满汉、文武兼资、湘淮分制、湘系内部平衡,都成为遴选江督时需要审慎考量的因素。

 

自晚清开始,就有两江总督非湘人不可的说法和现象。这也是湘人江督格局提出的依据。该格局虽奠基于湘军的崛起,但最终形成的过程着实复杂多变。事实表明,1864年之后,江督人事极为更,并未能形成湘人江督格局。而直到1880年代,亦即湘军攻破金陵十几年后,反而形成了这一格局。其原因何在?


韩策老师专著《科举改制与最后的进士》

                    

韩策老师随后划分为四个时期进行梳理和分析:江督更年代(1864-1879)、湘人江督的形成(1880-1884)、湘人江督的维系(1884-1904)与终结(1904-1905)。

 

1864年湘军攻克金陵后,尽管裁湘留淮,但曾国藩仍未能稳坐江督。先是捻,捻军平,朝廷又成功将曾国藩调任直隶总督。正如曾氏身边人所说:江督天下大缺,枢廷、部臣衣食所系,安肯令湘乡公(曾国藩)久居。若非1870年接连发生震惊中外的天津教案和江督马新贻遇刺案,曾国藩很可能再也回不去江督之任。从1864年进入金陵,到1872年去世,曾国藩七年三往返,可谓受尽了折腾。

 

可见,这一时期部分督抚虽然权力增大,但朝廷仍握有任命调遣督抚的大权。清廷高层的基本政策是尽力阻止曾国藩坐拥江督要任,防止其打江山后坐江山,形成尾大不掉。1872年曾国藩去世后,江督替人颇为难得。以李鸿章为首的淮系和以左宗棠为代表的湘系都希望影响江督的任用。而清廷在有限的选择中大体秉持两项标准:一是进士出身而非军功起家,二是非湘非淮,希望既能保证听命于朝廷,同时又可兼顾湘、淮。但这使得江督不仅实难得人,而且动辄得咎,加以丁忧等突发因素,遂使短短七年里,实任和署理江督者竟多达六位——何璟、张树声、李宗羲、刘坤一、沈葆桢、吴元炳(数次署理)。湘人江督格局此时自难形成。

曾国藩湖南故居

 

韩策老师随后划分为四个时期进行梳理和分析:江督更年代(1864-1879)、湘人江督的形成(1880-1884)、湘人江督的维系(1884-1904)与终结(1904-1905)。

 

1864年湘军攻克金陵后,尽管裁湘留淮,但曾国藩仍未能稳坐江督。先是捻,捻军平,朝廷又成功将曾国藩调任直隶总督。正如曾氏身边人所说:江督天下大缺,枢廷、部臣衣食所系,安肯令湘乡公(曾国藩)久居。若非1870年接连发生震惊中外的天津教案和江督马新贻遇刺案,曾国藩很可能再也回不去江督之任。从1864年进入金陵,到1872年去世,曾国藩七年三往返,可谓受尽了折腾。

 

可见,这一时期部分督抚虽然权力增大,但朝廷仍握有任命调遣督抚的大权。清廷高层的基本政策是尽力阻止曾国藩坐拥江督要任,防止其打江山后坐江山,形成尾大不掉。1872年曾国藩去世后,江督替人颇为难得。以李鸿章为首的淮系和以左宗棠为代表的湘系都希望影响江督的任用。而清廷在有限的选择中大体秉持两项标准:一是进士出身而非军功起家,二是非湘非淮,希望既能保证听命于朝廷,同时又可兼顾湘、淮。但这使得江督不仅实难得人,而且动辄得咎,加以丁忧等突发因素,遂使短短七年里,实任和署理江督者竟多达六位——何璟、张树声、李宗羲、刘坤一、沈葆桢、吴元炳(数次署理)。湘人江督格局此时自难形成

左宗棠,1875年于甘肃兰州


因此,1890年曾国荃去世后,尽管王文韶、张曜出任江督的传言甚盛,但清廷最终却在湘人刘坤一和谭钟麟中选择。刘坤一之所以脱颖而出,除了自身的能力、经验和威望外,受惠于更受慈禧太后信任,且与主政的礼亲王、荣禄等满洲亲贵颇有交结。刘坤一到任后,延续曾国荃的做法,尽量与北洋保持正常合作,不仅稳定了东南大局,而且共同支撑了清朝的统治。但突然降临的甲午战争彻底改变了国内外局势。此后,淮系迅速衰落,刘坤一及湘系的重要性更为凸显。加以外人压力越来越大,江督一席更难另换新手。所以,己亥建储前后,尽管屡被参劾,刘坤一却屹立不倒。庚子事变中,清廷向列强宣战,而刘坤一却领导东南互保,江苏、江西、安徽三省巡抚一度均由湘人担任,湘系在两江的权势达致顶峰。但这对于清朝和慈禧太后来讲,实在太不正常也不能接受,所以东南湘系遭到裁抑势所必至。

 

1902年刘坤一去世后,湘人江督尽管还延续了几年(魏光焘、李兴锐)。但在1905年魏光焘、夏峕、潘效苏、等湘籍督抚相继罢官后,湘系遭受毁灭性打击,湘人江督于是终结。究其原因,固然有湘系自身的种种问题,但辛丑回銮后清廷的集权政策以及北洋袁世凯势力强势南下,专与湘人为难,也加速了湘人江督的终结。与此相伴随的是北洋下南洋的持续进程。1904年底,具有淮系和北洋背景的山东巡抚周馥署理江督,是一个明显的转折。周馥上任后裁撤湘军、引用北洋旧人、使用北洋模式推行新政等一系列举措,不仅加速了湘军的衰亡,而且初步形成了北洋下南洋的局面。此后端方、张人骏出任江督,这一进程仍在不同程度的推进。韩策老师另外提到,湘人江督的终结与北洋下南洋的持续影响可以延续到辛亥革命后。从辛亥革命中南方民党兴起到东南的北洋势力退却再到二次革命后北洋军攻占长江中下游,北洋下南洋的进程经历了波折后更有力推进。此后多年,两江核心区始终掌握在北洋直系手中。最后,韩策老师从同治南北的角度简述了晚清政治格局的平衡和演变作为报告的总结。

 

文研院工作委员叶炜教授为韩策助理教授颁发聘书

 

报告结束后,马忠文研究员做了精彩评议。首先,他高度评价了韩策老师的晚清政治史研究水平,接着就左宗棠短暂督江的奠基作用、周馥的北洋和淮系双重身份、庚子前后军机处斗争影响下的地方势力争夺和慈禧太后的统治平衡术等话题进行深入分析。马忠文研究员还从方法上谈及本场讲座的启发,如书信材料的精细使用在政治史研究中的重要性和难点,政治史研究虚实相间妥协基调的把握,线性铺陈与视角转换的关键点,强调政治史的推理要近乎实际,结论要经得起常识的推敲等等。随后,韩策老师就上述话题与马忠文教授做了进一步交流。提问环节,听众朋友还提到了两江总督与上海道的关系、驻扎江南的湘淮军的指挥权以及端方的派系归属等问题,并得到了两位老师的详细解答

 

(撰稿:赵静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