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未名学者讲座106】陈龙:去技能化的悖论——以人工智能时代的外卖骑手为例

发布时间:2023-11-09

2023年11月9日晚,由文研院主办、兴证全球基金支持的“未名学者讲座”第106期在北京大学静园二院208会议室举行,主题为“去技能化的悖论——以人工智能时代的外卖骑手为例”。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陈龙主讲,文研院副院长、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阎天主持,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刘爱玉评议。



讲座伊始, 陈龙老师从劳动社会学对“去技能化”问题的关注引入对于外卖骑手劳动关系的探讨。既有观点普遍认为低门槛的外卖行业不需要技能支撑。骑手的工作常常受到轻视。然而,随着新数据的出现和访谈调研的深入,“去技能化”的悖论逐渐显现。



在技能日渐两极分化的当下,外卖骑手通常被归为低技能职业。造成这一误解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外卖平台的从业门槛较低。满足基本条件的绝大多数适龄劳动者均可以注册成为骑手。第二,外卖平台的从业者多数为低学历的农民工。外卖骑手往往出自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背景常常为高中及以下,工作更换频繁且多数为低技能行业。第三,外卖平台的从业者缺乏保障。作为一种零工经济,外卖行业的薪资低且不稳定,缺少福利待遇,时刻面临着被自动化替代的危机。因此,外卖骑手的工作被普遍认为是低技能的代表,最终会被机器取代。


物流行业希望从劳动密集转向技术驱动,减少劳动过程中人的作用,“去技能化”就是企业为实现此目的所采用的管理策略之一。在外卖行业发展的前智能调度阶段,呼叫、选餐、记账等等步骤大多由人力完成。步入智能调度阶段后,配合智能设备的下单、接单、支付等等功能逐渐转至线上系统,仅将配送环节留给骑手完成。在后智能调度阶段的当下,外卖配送已经逐渐开始采取人机混合的方式,由骑手配合无人机、无人配送车等共同送餐,人力劳动占比越来越小。由此看来,外卖行业的趋势是,从人工配送调整为人机配送,最终过渡到完全的机器配送,通过不断削弱劳动技能对于配送过程的影响来抵消劳动者发挥的作用。这迫使我们重新思考关于技能的问题。


陈龙老师认为,“去技能化”的本质是手脑分离。哈里·布雷弗曼在分析这一现象时提出,去技能化要求“概念与执行的分离”。在科学管理中,系统需要收集劳动者具有的传统知识,分类总结为可操作的规则后再下放至工人进行规模化应用,从而剥除劳动过程中的决策和判断要素,让工人失去不可替代的技能,承担纯体力工作,由此降低劳动门槛和薪资,提高劳动效率。“去技能化”的工人不再是工匠,而是管理者的活的工具,是生产线的一部分,而非完整的人。这不仅会造成劳动者认知能力的退化,还会加剧就业市场的两极分化。


然而,外卖平台新的数据却显示,入职时间更长的老骑手比新骑手跑单量更多、收入更高,这与 “去技能化”的假设是不相符的。是什么因素造成了外卖骑手明显的收入差异呢?从经验角度出发,陈龙老师总结出了老骑手获得更高收入的两个原因。第一,老骑手愿意通过延长工作时间增加配送时长。第二,老骑手可以提高单位时间的配送效率。这表明,或许存在着一种完全相反的可能,即骑手依然拥有技能,“去技能化”是一个悖论


外卖骑手在雨中抢单



虽然技能的定义仍存在争议,但学界对技能的认识有一些共性特征。技能往往由少数人掌握。技能常使人联想到传统工匠的技艺。迈克尔· 波兰尼等学者认为技能不仅包含实践层面的行动,还包括认知层面的积累。工人在工作中获得的实践经验可以转化为隐性知识,帮助工人在变化的条件中应对无法预测的挑战。算法等现代智能技术也是去技能化的手段,其目的就在于用自动化、普遍适用的规则取代劳动者在经验中积累的直觉判断。然而,悖论在于,直觉判断难以被系统捕捉。这意味着去技能化无法完全实现。


查尔斯·赖特·米尔斯等学者还提出,技能具有文化和伦理内涵,包含着一种精益求精的追求。因此,第二点悖论体现在,技能中有“匠心”,去技能化无法消除“匠心”所代表的劳动精神。关注计算机科学的哲学家约翰·卢卡斯曾提到,任何僵死的机械模型都永远不能代替鲜活的“心”。现代医学、心理学的讨论也不断揭示出以心为本的感性、直觉对于个体和社会关系发展的重要性。复杂劳动过程中积累的隐性知识和汇聚情感、精神、意志的匠心或许才是劳动者个人更深层次、不可替代的技能。


外卖骑手在路边吃午饭



在访谈调研中,陈龙老师发现,外卖骑手的劳动过程常常涉及直觉性判断和劳动精神。例如,在抢单时,具有隐性知识的老骑手往往比新骑手更加眼疾手快。由于对取餐送餐地点了如指掌,老骑手可以迅速决断订单是否顺路、商家出餐时间是否符合后续行程规划等等,从而节省时间精力,避免一切可能出现的失误,大幅提高下一个阶段的取餐送餐效率。在取餐时,经验丰富的老骑手还会考虑同一商家不同餐品的打包时间,不一定按照外卖平台的指令行动,而是按实际情况调换取餐顺序。在送餐时,送餐路线的难易程度、天气状况、顾客定位的准确程度,甚至是顾客等餐时的情绪状态都是老骑手随机应变、调整送餐策略的重要参考。被人称作“单王”“大神”的老骑手乐于在抢单、取餐、送餐的劳动过程中时刻总结规律,不仅能做到“胸中有图”,而且时常进入“心流”的沉浸状态。细心的老骑手会为外卖订单拍照、给外包装相似的订单标记尾号加以区分、对液体餐品的密封反复检查等等。看似多余的步骤实际上提高了外卖骑手在整体行动中的专注程度和工作效率,这就是他们的技能所在。


由此看来,“去技能化”只达到了部分成功。以外卖骑手为代表的非常规性操作类工作蕴涵了隐性知识和匠心精神。在被误解为低技能的职业中,劳动者仍然保有技能,因此无法被机器替代。这就是去技能化的悖论。劳动过程是极其复杂的,除社会建构外,个人在技能的形成中也发挥了关键作用。陈龙老师认为,不应以技能高低为依据贬低、轻视任何职业,应该肯定和尊重不同职业的技能,应该看到劳动者在漫长经历中积累的隐性知识和心中的劳动精神。


外卖骑手在大雪中送餐


评议环节


在评议环节中,刘爱玉老师从劳动社会学研究出发,认可了陈龙老师的理论创新,提出可以从经验层面增加一些事实论据。在人力资本的框架下,劳动者的收入差异还要考虑劳动力市场分级对于劳动者技能的限制。除了着眼于劳动者个人,对外卖行业的研究还应更多探讨劳动组织方式和劳动制度对去技能化的影响。技能问题无法脱离系统问题探讨。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研究者应该对制度保持批判的审视。


讲座现场


陈龙老师感谢刘爱玉老师的评议意见,提出希望从跨学科的视角反思社会学对于社会结构的基本预设。在结构无法及时调整的状况下,个体仍需要为自己探求出路,这一过程也需要研究者加以关注,对于外卖骑手隐性知识和匠心精神的讨论就是在探索个体层面的应对方法。


现场师生还就隐性知识与劳动平等、科技对于外卖行业的冲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至此,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