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6日,“中国现代作家的读解与欣赏:商金林教授新著研读会”在北京大学举行,这是由北京大学中文系和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联合举办的“20世纪中国文学与学术”系列研读会的第五场。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及《新文学史料》编辑部等高校与研究机构的十余位学者与会,围绕《中国现代作家的读解与欣赏》的学术贡献、现代文学史料研究以及商金林教授的治学精神等议题展开讨论。
商金林教授,1949年生,江苏靖江人。1975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之后留校任教,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主要著作有《闻一多研究述评》《叶圣陶传论》《朱光潜与中国现代文学》《求真集》《叶圣陶年谱长编》与《叶圣陶全传》等。
▴
《中国现代作家的读解与欣赏》
商金林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
《中国现代作家的读解与欣赏》是商金林教授于2022年出版的新著,分为“认识在北大中文系执教过的老师们”、“理解与考辨”与“史料与阐释”三辑,收录了其研究鲁迅、胡适、刘半农、闻一多、沈从文、朱自清、朱光潜与叶圣陶等现代作家的重要力作。
商金林教授新著研读会分为上下两个半场进行。上半场的会议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吴晓东主持。
▴
商金林教授发言
上半场
商金林教授首先发言,他感谢了《新文学史料》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在其学术生涯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谈及与到场的温儒敏、高远东、吴晓东、孔庆东、王风等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教授的交往,并表示期待听取在场学者对于新书的批评。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指出,商金林教授治学以史料和作家论为主,这既与现代文学教研室的自然分工有关,也与新时期学科恢复后重视史料的学风有关。商金林教授几十年坚持做史料工作,不是全面开花,而是重点突破,最终形成了自己的重头产品。史料工作本身就是一门学问,它有自身的规范、价值和方法,商金林教授既继承了乾嘉学派的传统,又吸收了新的方法,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勇表示,《中国现代作家的读解与欣赏》体现了商金林教授做研究的三个核心特点:一是把文学当作人学研究,始终把握研究对象的精神内质,从而发现作家的人格魅力;二是寻找打通文学的多种途径,以代际、音乐、美术等多重视角,拓宽研究边界;三是以史带论,对于史料阐释下硬功夫。此外,刘勇还代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高度评价了商金林教授的学术工作对于现代文学学科的重要意义。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解志熙认为,北大的几代学者就风格而言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思想活跃、标新立异、引领风气,因而引人注目,一类则关注基本问题,沉潜工作,如涓涓细流融入大海,学术声名不甚响动。商老师属于后者。商金林老师平日性格温润,但在学术上敢于求真商榷,《中国现代作家的读解与欣赏》的第三辑即是例证。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高远东在发言中说,现代文学学科有两种研究路数,一种是史学的路,重考据,一种是文学的路,重义理和辞章。两种研究道路由来已久,各自坚守。曾在一段时间里后者占据主流,而史料研究不受重视。2010年代以来史学复兴,史料研究重新受到年轻学者的关注。在当今的学术兴趣和视野里,商金林教授的著作可能会受到重视,得到恰如其分的评价。商金林教授一心求真,一心求正,体现了干净纯粹的学术品格。
▴
与会学者发言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庆东认为,商金林教授属于实力远大于名气的学者。他以叶圣陶的精神研究叶圣陶,同时把握住了学术和人生境界两个方面。他通过叶圣陶而打通现代文学,是古代学者通一经而通六经的道路。孔庆东教授总结了商金林教授的三个特点,一是不赶时尚,从史料出发直追本质,很少用新理论;二是学术绝对扎实,力求论从史出;三是扎实以外还有宽容。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吴晓东在主持时表示,商金林教授和他的研究对象在人格、学术个性、文化个性等各方面都有很高的契合度。正因为他自己人品高洁,才以己度人,强调作家和学者使人向真、向善、向美的人格力量,“望之俨然,即之也温”“柔弱的强者”也适用于商金林教授自己。
下半场
在休息、合影之后,下半场开始,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李浴洋主持。
北京大学中文系长聘副教授王风首先发言,他认为史料研究是学者的基本修养,只不过每个人的学术策略不一样,因而用力的比例不同,所以只把商金林教授看作史料专家是不对的。商金林教授严谨求实,文章在史料引证上准确可靠,他的研究从史料入手,因而具备更高的研究格局。同时,他对于研究对象投入了很多感情,对于研究对象也有深切细致的体认。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贺桂梅指出,商金林教授与他的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一方面由本身性情出发挑选研究对象,一方面研究对象也反过来塑造他。重视史料是商金林教授的特点,但同时,商金林教授几乎每篇文章都提出了新的研究角度和新的观点。他对于史料有很强的支配性,从很多史料中筛选出最具代表性的,进而朴实而正派地阐释。在当今的史料热、文献热中,学者困惑于史料阐释的限度在哪里,史料是否能推动学科范式转型,商金林教授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典范作用。
▴
与会学者发言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吴敏回忆了商金林教授与北大中文系82级本科生的交往,感谢了他对于学生的暖情。商金林教授的文章厚重广博,枝繁叶茂,文字既有江浙人的敏锐,又有京派学者的精细包容,在绵腻细密的白描中又具深情,师法多家而不拘一格,别有气象。商金林教授为人温厚宽和,但在研究中又有特别硬特别正的棱角和不畏权威的勇气,公开商榷时用字尖锐。他的很多观点自觉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人情世故,有理解的同情,有理性的分析,包容欣赏和真诚批评共存,柔中有刚,外圆内方。
《新文学史料》主编郭娟表示,史料工作不是为史料而史料,史料积累到一定程度是会产生价值的。史料的运用还考验史识和史胆,如若一开始就执着于某种价值,对史料的开拓将带来伤害。商金林教授选择叶圣陶这一现代文学史上坐标式的人物为研究对象,用扎实的史料讲述人物漫长的一生,从而把众多新文学人物聚合到一起,彼此联结,双视角,多声部,点线面地开拓了学术疆域。商金林教授的新书体现出他一如既往的严谨,同时又开拓了新的学术阶段,他进入了学者的自在状态,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洁宇回忆了学生时代同学们对商金林教授的敬爱,他对人和气、谦虚、客气,但学术上的错漏总逃不出他的法眼。九十年代前史料发掘工作是原料供应性质的,在学院研究中等级最低,而新世纪以来史料越来越受重视,文献学的独立意义被强调。放到学术史中来看,商金林教授是真正甘于寂寞、迎难而上的。他在文献学被压抑的时候做了大量惊人的工作,近年来文献学渐成显学,他仍然默默工作,很少参与讨论,始终真刀真枪地实践。对材料发现、核查、考证、关联、探析,商金林教授的工作像是一个侦探,他与央美美术馆的工作人员通过叶圣陶日记中的史料一起发掘李叔同的油画作品即是一例。学者应学习商金林教授认真敬畏的精神。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王秀涛认为,商金林教授的文章都建立在扎实的史料基础上,并且具备明确的问题意识和对话意识,正本清源,还原历史。他的研究方法、理念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整体观,可从两方面解释:一是以献定文,即用真实可信的史料来证实文本,把文本中的史实爬梳出来,把研究对象放到语境中去理解;二是顾及全人、顾及全篇,不仅要看作家所有的文,还要看相关的其他人的文章,不回避文里的矛盾和裂隙,注重版本变化,在文之外还要看作家做的事,并参照同时代其他文人普遍的心态与作为。商金林教授的研究具有古典化意味,以慢为快,厚积薄发,是治学典范。
▴
与会学者发言
在“中国现代作家的读解与欣赏:商金林教授新著研读会”的最后,商金林教授进行了总结回应。他举叶圣陶父子解读沈从文与萧乾关系的例子,提示我们研究作家作品必须了解史料真正的情况,制度、规章、人情世故、潜规则,都要一并了解。他举叶圣陶父子解读朱自清的赠诗的例子,启示学者读作品要尊重自己的感受,不要太迷信权威。最后举叶圣陶去世前后分遗产的例子,表明前辈文人学者对待生活的认真态度值得提倡。
▴
参会嘉宾合影
在商金林教授弟子们献花合影之后,“中国现代作家的读解与欣赏:商金林教授新著研读会”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