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雅集15】赵慧萍:木版水印技艺与其当代价值

发布时间:2017-11-17

2017年11月17日下午,“静园雅集”十五期在北京大学静园二院208会议室举行,主题为“木版水印技艺与其当代价值”。木版水印北京市传承人赵慧萍担任主讲,荣宝斋展览部负责人陈目担任主持。木版水印国家级传承人肖刚、荣宝斋木版水印雕版组负责人路民、荣宝斋木版水印中心主任陈铭出席活动。

 

 

本次讲座主要分为三部分:荣宝斋木版水印的发展与振兴、工艺流程及其当代价值。讲座伊始,赵慧萍老师简单介绍了荣宝斋与木版水印的源起。荣宝斋的前身“松竹斋”创始于清康熙十一年,光绪二十年开设分号荣宝斋,迄今已有345年的历史。木版水印是古代饾版拱花术的继承与发展。“木版水印”这一名称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荣宝斋根据这门技艺的生产方法和用料特点创造出来的。这种雕版印刷完全不同于现代印刷技术中的油墨印刷,通常采用梨木雕刻木版,用水调兑各种颜料,主要应用于印刷复制中国绘画和书法作品。60多年来,荣宝斋对木版水印这一传统印刷技艺的定义得到了国内外的普遍认可并沿用至今。

 

木版水印北京市传承人赵慧萍担任主讲

 

在早期的发展历程中,荣宝斋以笺纸著称。早在光绪丙申年,荣宝斋成立“帖套作”,开始自产自销信笺、诗笺。笺纸是以传统雕版印刷方法在宣纸上印以精美、浅淡的图饰,作为文人雅士们传抄诗作或信件往来之用。当时荣宝斋刻印的《七十二候笺》《仿怡王府拱花笺》名噪一时。

笺纸在明朝盛行一时,崇祯年间出版的《十竹斋笺谱》是我国制笺艺术的珍品,但在清朝,这项艺术逐渐衰颓。至20世纪30年代,鲁迅与郑振铎两位先生为抢救这项艺术,在1933年搜集、编辑了《北平笺谱》,并委托荣宝斋出版。第二年,又请荣宝斋翻刻了明代的《十竹斋笺谱》。

赵慧萍老师指出,这两套笺谱的印刷具有两重意义——传播与培养。如西先生所说,它可以使古代的艺术精品大量地传播出去,成为新生创作者的“借镜”和“参考”。而参加过这两部作品的勾、刻、印人员(如王仁山、王宗光、田永庆、孙树梅、孙连旺、王育德等)大都成为荣宝斋木版水印发展的中流砥柱,持续工作到8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的这几十年当中,荣宝斋将传统的古代版画“饾版”印刷术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并达到了忠实原作、再现原作感染力和艺术魅力的高度。

 

荣宝斋展览部负责人陈目担任主持

 

荣宝斋木版水印主要有三个特点:其一,复制水平逼真,再现原作艺术水平;其二,复制材料与原作相同,收藏保存寿命长;其三,不受尺寸大小限制,充分呈现艺术作品原貌。正因如此,许多著名书画家的作品都交由荣宝斋出版复制,从而得到广泛传播。上世纪50年代,徐悲鸿的《奔马》《芋叶双鸡》《鱼鹰》《漓江春雨》《风雨鸡鸣》等画作都是在荣宝斋印制完成的,几乎可以达到乱真的水平。而齐白石也曾多次造访荣宝斋,并亲自指导水墨画《虾》的印制工作。印制完成后,就连老人自己也分不清自己的真迹是哪幅。

 

 

在荣宝斋的木版水印史上,《韩熙载夜宴图》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1959年开始筹划至1979年最终完成,历时20年之久。共计勾描、刻版1667套,复制画作仅35幅。每幅需印刷8000余次,共计印刷近30万次。荣宝斋为了印制这幅画,特制了最好的画绢,动用了石青、石绿、朱砂、赤金等矿物颜料和金属色。韩熙载的胡髯细若游丝而又刚劲有力,需要四五块套版才能把胡髯繁简、虚实、浓淡的线条层次表现出来。仅仕女一处就需要56块套版加以印制。在这幅长达三米多的画卷上,共出现了46个人物。对他们的衣着、布置、神态等方面无一不要求精确至极。这些作品印制完成之后,更是直接被故宫博物馆定为“次真品”,并为国内外多家博物馆收藏。

至今,荣宝斋共印制出版的大小不同、品类繁多的古今书画5000多个品种,销往48个国家,并在30个国家举办过展览,多次作为国礼赠送,赢得世界各国赞誉。2006年5月,木版水印技艺正式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后,赵慧萍老师介绍了木版水印的工艺流程。木版水印名画的原理其实与刻印笺纸相同,但比后者的工艺却要复杂得多。虽然它源于中国古代雕版印刷的“饾版”套印,但与笺纸等一般的套印有所不同。这种技术根据画稿笔迹的粗细曲直、圆润刚柔,设色的深浅浓淡、向背阴阳进行分版勾,并分别刻成若干块木版。然后对照原作,由浅入深,逐笔、逐色依次叠印,力求相近原作、精准无误。

 

 

随后,赵慧萍老师将工艺的流程分为勾描、雕版、印制三个部分依次介绍。木版水印中的勾描是根据木版水印的特点需要将复杂画面分解开来的一道工艺过程。实际上就是根据画面线条、颜色的具体情况分择成若干套版样,并将画面上的一个个局部都移植到薄雁皮纸上,以适应雕刻版面的需要。这道工序决定了木版水印的全过程是省工还是费工,以及能否将复制品完成得与原画气韵一致。因此,勾描工序一般由具备绘画水平的画师担任。

雕刻版面是木版印刷中的重要环节,且技艺性强。画家以笔表现形物,刻者则要以刀代笔,来表现出原画的用笔,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所以,刻者需要熟悉画法,深刻理解画面。

勾描和雕刻完成之后,便是印刷这一工序了。印刷要用印版复制出原作形态和气韵。画作与印者的关系就像剧本与演员。印者不能随意抒发自己的情感,但每个印者的风格也会不自觉体地现在作品之中。由于作品大小的不同,整个印刷过程很复杂,少到几十套版,多到上千套版,才能完成一幅作品。每一套版印制都蕴含技巧,需要印者考虑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而之前的所有环节都要通过印刷才得以呈现。

最后,赵慧萍老师分析了木版水印的当代价值。木版水印是一种集绘画、雕刻和印刷为一体的复制艺术。它根据水墨渗透原理显示笔触墨韵,既可用以创作体现自身特点的艺术作品,也可逼真地复制各类中国字画。木版水印延续了古代雕版印刷术这一重要传统技艺的生命,并被逐渐借鉴于现代版画创作之中。它弥补了现代印刷之缺憾,其水墨、色彩可以渗透纸背,木和水的采用使得其作品能够长久保存,这令油墨浮于表面、印刷网点不可消弭的机器印刷望尘莫及。

 

 

更难能可贵的一点是,手工作品所包含人的情感与温度,内蕴于严格的操作规程和对原作的深湛理解中,得以让机器复制品难以捕捉的原作神韵和国画作品水墨淋漓的酣畅质感得以灵动再现。木版水印通过最大限度接近真迹的品质,使古代艺术精品得以传播。这些作品可作为新生创作者的参考,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肖刚老师(左)、路民老师(右)演示木版水印的基本流程


 

赵慧萍老师演示木版水印的基本流程

 

讲演结束之后,肖刚老师、路民老师与赵慧萍老师以齐白石的《牵牛花》为例,分别演示了勾描、雕版以及印刷这三项木版水印的基本流程,并耐心解答观众关于具体操作的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