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读书的风景|熊春文:农业社会学读书会述略

发布时间:2020-05-14

农业社会学读书会述略

熊春文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社会学与人类学系

农业社会学,顾名思义,是用社会学的视角来处理农业问题的一门学问。作为一门建制性学科,它在西方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但在中国还是一门新生学科。二战以后,欧美国家在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方向上一路狂奔。20年间,农业农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西方农业一意地朝机械化、规模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大量农场兼并、农民失业、农村消失,传统以农业推广和社区研究为主要任务的农村社会学失去研究对象,陷入学科危机。一班以农村社会学为业的学者转而扛起农业社会学的大旗,抓住粮食安全与食品体制、农业道路与小农命运、生态环境与动物福利等议题,在理论、方法、学会、刊物等方面不断开垦,竟然开出一番新天地。当前中国正处于农业与农村现代化的重大进程中,农业产能过剩与粮食安全问题并存;资本农场与小农经营兼续;新型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同在;以及现实中出现的休闲农业、都市农业、替代农业、社区支持农业、转基因伦理等新现象新问题层出不穷,中美贸易摩擦升级更让农业问题走到全球政治经济道义秩序的最前沿,这些议题都超出了农村社会学和农业经济学的既定范围,更超出了农业自然科学的研究领地。在此背景下,农业社会学应运而生,可谓恰逢其时。

相较而言,中国的农业社会学无论在理论储备还是经验研究方面都还很稚嫩。自然,一门学科的成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通过不断的知识积累进行一砖一瓦的建设。在理论建设方面,别无他法,只能通过老老实实地研读经典,通过理解和阐释经典大家的著作,以寻求学科发展的最大共识和经验研究的灵感之源。正是出于这一考虑,中国农业大学研究团队借助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立项契机,整理了一个农业社会学的基本书目,从2018年春季始,组织了两个读书会。


                                                                                                   组织与方法

其中一个是就农业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学派和主题,每个学期安排8部著作的阅读,以此试图勾勒农业社会学的整体框架和基本面貌;另一个是从基本书目中选取韦伯的《古代文明的农业社会学》进行精读,以期体悟农业社会学应有的深度与厚度。两个读书会同在每周三晚上同一时间,轮流进行。第一个读书会,先在课题组成员内部进行,并面向研究生开放;因课题组有京外成员,采用线上线下同时进行的模式,结果参与人数瞬间扩大,最多的时候有几千人同时在线。对于这种纯学术的阅读,居然这么多人感兴趣,我们备受鼓舞;至少对于普及农业社会学知识是个好事儿。   


  


《古代文明的农业社会学》

英译本:The Agrarian Sociology of Ancient Civilizations(1976/2013)


第二个读书会成员比较固定集中,一直采取线下模式,人数也较少,有助于面对面互动、研讨。这个读书会的目的就是为了弄通《古代文明的农业社会学》这本书,每次也安排一位成员领读,他/她提前对相关段落的关键概念、历史事件、核心人物以及疑难句子进行注释,然后大家一字一句地精读。每次读上三五段,以弄明白为旨,这样坚持了两年,快完成导论部分(约70页)的时候遇到了新冠疫情。

第一年,读书会成员以中国农大几位年轻老师和17级博士生为主,因学科背景集中于社会学,阅读中遇到的困难较多,进展也不甚顺利。第二年(2019年)春季,我有幸到北大文研院访学,得到邓小南教授和渠敬东教授的关怀与支持,将读书会搬到静园二院。文研院同期学者刘志伟教授、狄金华教授、鲁家亮教授、黄群研究员以及七期学者李放春教授参与了读书会。此外,还有北大历史系的张新刚博士,北师大社会学院的王海侠博士等。读书会立刻有了新局面,大家读得兴趣盎然,收获颇丰。

文研院的读书会,最妙的地方在于不同知识背景之间的激发碰撞、交响共鸣。比如刘志伟教授对于该著中oikos的论述特别有兴趣,他比照明清史实多有精彩阐发,给我们诸多启发;鲁家亮专治秦史,关于奴隶阶层、农业制度、政治制度等多有比对,大开读书会成员的视野;狄金华对于乡村治理颇有研究,他的参与有助于大家理解韦伯对于古代社会治理的论述;黄群专治西方古典学,对荷马史诗尤熟,她给我们带来一种结合神话、文学、政治、经济来理解韦伯的视角。还有放春对韦伯社会学的驾驭,新刚对希腊罗马的熟稔,农大师生对农业问题的敏感,总是能让每一次读书体验发生神奇有趣的化学反应,每次三个小时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度过的。





启示与趣事

韦伯被称“最后一位百科全书式学者”,《古代文明》一如他的其它著作,视野开阔、气势恢宏,非有跨学科的背景不足以窥其美奥。总体而言,该著讨论了环地中海几个主要文明的农业发展史,包括美索不达米亚、埃及、以色列、希腊和罗马,时不时与中世纪、现代及东方文明进行比较。简单来说,韦伯在该著中第一次尝试在比较历史分析的框架中,通过其特有的社会学理想类型方法,在史学的原始派与现代派之间游刃有余,处理极为复杂的古代社会历史问题,最终获得对西方古代文明个性及其命运的清晰认识。可以说,韦伯该书确乎是一部涉及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以及农业、政治、军事等方面的百科全书式著作。

跨学科的读书会,最明显的一个好处,每有助于对书中论到的历史概念和事件有及时准确的了解,帮助打通其中关节,而不致游移于全书主旨。读书会中常遇到这种情况,有些很小的细节,一帮外行读得云里雾里、莫名其妙,但经专家一点拨,立刻释然会意、豁然开朗。比如遇到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问题,清华的温静、北大的贾妍总能在群里及时答疑解惑;遇到中世纪的问题,黄春高老师总在线救急;再遇到古典及难懂的理论概念,现场成员解决不了的,就请教李猛。为了更好地理解该著,读书会中间还组织了两次讲座。一次是请到七期特邀访问学者法兰克福大学的Bertram Schefold教授。Schefold教授是德国著名韦伯专家,《韦伯全集》的主编之一,他为读书会做了“Max Weber as a Development Economist”的讲座,让我们更加切近地领会到韦伯研究的经济学维度。Schefold教授回国后,因为姜宏博士的联络,我们还可以持续地受教于他,帮忙解答一些关键概念和理论问题。第二次是请新刚为读书会做了一次“城邦与帝国:古希腊罗马历史漫谈”的通识性报告,对于理解韦伯原著有很大帮助。


              


此外,我们特别地体会到比对德文原著的重要性。该著的英译者R.I.Frank本身也是韦伯专家,还译过韦伯《罗马农业史》,译文流畅、清晰明白,但有时候过于文采飞扬,以至于失真。比如有一次读到韦伯对古代资本主义的论述,他认为如果不过于严苛地遵循现代资本主义概念,古代也有资本主义经济,Frank 来了一句“……it becomes perfectly clear that capitalism shaped whole periods of Antiquity, and indeed precisely those periods we call ‘golden ages’.”这个‘golden ages’让黄群想到了古希腊和罗马的“黄金时代”,刘志伟老师认为是韦伯的一个比喻,没有实指,类似中国古代的“三代之治”想象。正百思不得其解之时,线上的张巍卓博士对照德文后,告诉大家,这个‘golden ages’完全是Frank 一时兴起加上的,德文原著中根本没有!此类趣事常有发生,如若没有多学科成员的及时襄助,不知道要在原著理解上无畏摸索多久。


                 

德文原版《社会经济史论集》(“古代文明的农业社会学”是其中第一部分,1924)和《罗马农业史对公法与私法的意义》(1891)




特别鸣谢

除了邓老师和渠老师,读书会还得到文研院杨弘博、韩笑、陈天传、关雪、周诗雨、崔璨、王瑞等老师事无巨细的帮助,一并表示感谢。没有文研院提供的平台,读书会不可能有如上所述的精彩收获。因为文研院和这个读书会,我有幸结识了很多新朋友,在我的学人生涯无疑是一次美妙的机缘和契机,想来甚为感念感激。尽管因为疫情肆虐,今春读书会不得不暂停,但伙伴们一直保持着“云”交流。私下阅读,遇到困难,在线求助,总能得到及时回应。唯愿疫情早日结束,再聚静园,相谈与欢,尽兴方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