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读书的风景|罗祎楠:将理论带回生活——记“国家理论”读书会

发布时间:2020-06-05


将理论带回生活

国家理论读书会

文 | 罗祎楠


一年前,在我开设的质性研究方法课上,大家一起讨论了一本叫《当国家遇上马路:公共服务与道德自主》(When the State Meets the Street: Public Service and Moral Agency)的书。这本书延续了美国街头官僚研究的传统,呈现了基层官僚在面对形形色色的国家任务时,内心的艰难、情感与选择。这本作品带给了我很多思考。研究政治学或公共管理的学者,似乎已经习惯了将国家运行视为为了实现权力、信仰或者利益的目标。那些代表国家的官僚被看做权力的追求者,信仰的追随者或者利益的攫取者。但是我们不禁问:那些生活中的人的精神世界难道真的那么简单?国家并非只是抽象的概念,它更植根于每个人的生活意义世界中。如果失去了对这样世界的理解与分析,而只是基于抽象人性认识来构造所谓的利维坦,这样的构建看似宏大,但实际是脆弱的。因为这样的理论,脱离了生生不息的生活世界。生活将人们连接在一起,使他们在相互理解中寻找到自己的位置。如果学者失去了对生活世界的敏锐感,那么他们孜孜以求的那些关于国家的理论推断、政策建议,也许只是成为隔绝于社会现实的幻想。


《当国家遇上马路:公共服务与道德自主》(When the State Meets the Street: Public Service and Moral Agency,哈佛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正是这样的阅读和思考,启发了我和一些来自北大清华的学生。我们希望重新找回国家究竟是如何植根于人丰富的精神生活世界中的。


在一次和学生的聚会中,有学生说:老师,不如我们组织一个关于国家和人的读书会吧。于是,我和来自北大、清华、人大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博士后一起,重新回到关于人的社会行动的阅读和讨论中。这样的阅读的目标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文本能力。我们相信,理论和思想需要以文本作为坚实的基础。只有依靠对文本的精细和准确把握,中文理论的语言才可以逐步达到精确,而不只是令人费解的辞藻堆砌。因此,我们通过对一些关于社会行动和国家文献的细读(close reading),来理解文本中重要的逻辑环节,具有理论内涵的表达,以及文本和整个学术共同体的关联。我们更通过各自的田野生活经历,来将那些抽象的理论带回生活本身中加以理解。从而将理论激活。我们通过对重要的英文理论文本的逐字逐句的详细翻译和讨论,来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挖掘思想,学习如何精确的表达理论,如何将理论变得活生生。我曾经在2016年作为第一期邀访学者在文研院工作,期间也曾组织北大历史学系的同学进行小型读书会,于是国家理论读书会也选择继续在文研院举办。


读书会现场


读书会对我们来说,并不只是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每周六的傍晚,聚会在文研院安静的讨论室中,我们相互交流各自对生活世界的理解,我们交流在田野工作中的心得,探讨如何在社会科学的分析中将这些理解与心得展现出来,我们也交流在为学路上的感想。在这种交流中,我们更加深入的体会到,任何学术研究,无论是关于多高深的理论,都需要根植于对丰富的生活世界的理解之中。对理论的理解,是伴随着研究者心量的成长而渐进深入的。我希望在这样的交流中,能够和大家一起看到一个郁郁葱葱的充满生命和绿色的理论世界,而滋润它的正是生生不息的生活世界。而我们的读书会,也正是这样的生活世界的一部分。就如同二院春日的紫藤,夏日的青草,秋日的山楂,和冬日的雪花,在时光的流转中,一些美好的东西留在了时光中我们的心里。我希望这种美好可以留在每个参加读书会的成员的心里,并慢慢生长起来。因为,也许希望就在这里。


罗祎楠老师组织北大、清华师生在读书会后聚会



读书会组织者介绍

罗祎楠,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系助理教授,北大文研院第一期邀访学者。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政治理论,政治科学中的国家理论,传统中国治理历史。


读书会阅读篇目介绍

2020年度主题:反思国家理论的社会行动基础)

总体思路:通过阅读反思政治科学中的国家理论各流派所依据的社会行动假设,重新探讨国家理论中的的社会行动特点。超越由工具理性道德价值二分视角主导的国家理论。贯穿阅读讨论始终的是这些问题:当国家理论的社会行动根基被重新认识,我们可以对政治学中的国家理论怎样修正?对中国国家治理的研究,将可以如何和这样的努力契合?中国治理研究如何找到其社会行动基础?


Mustafa Emirbayer and Ann Mische, “What Is Agenc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98, 103: 4, 962-1023.

这篇文章详细的梳理了自帕森斯时代开始的美国社会学社会行动(social actions)理论研究。在此基础上,综合现象学社会学、实用主义社会学、知识社会学等领域对能动问题的探讨,重新构造了对能动问题的三和弦分析框架。国内对社会行动的意义结构的研究偏重于结构特点,而此文则在能动问题上提供了具有启发性的分析思路。我们将此文作为一个知识索引来读,详细追溯和学习文中提到的各流派理论。并且结合学生和老师的田野工作经历,理解文中关于能动的分析如何和田野观察,访谈映照起来。探讨以具有社会性和时间性的个体为中心的田野观察视角,可以如何与对过程机制与文化结构的观察分析结合,可以如何推动对国家治理的研究。


Isaac Ariail Reed, Interpretation and Social Knowledge: On the Use of Theory in the Human Science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1.

本书以反思性的分析方式,揭示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背后的认识论基础。对实在论(realist)、规范性(normative)研究与解析(interpretive)研究三大认识论流派进行分析。结合经典的社会科学著作,说明不同认识论模式如何体现了对世界中因果性的理解;理论在不同模式中运用的方式有什么不同,并提出如何结合三种模式建立更加合理的因果解释路径。通过阅读此书,希望引导学生思考国家理论背后的认识论模式问题。政治学现有国家理论基本是沿着实在论的认识论路径建立起来。而文化国家理论则沿着解析方式展开。当我们重新回到社会行动基础的原点,将解析与实在论路径结合起来,进入对互动过程的理论思考,我们又将如何建立对国家治理的经验研究呢?这些问题将在阅读中给予回答。


Hans Joas,The Creativity of Acti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6

本书是德语与英语世界关于社会行动创造性的经典作品。作者详细梳理了欧洲和美国社会理论各流派对社会行动的认识。从“situation-corporeality-sociality” 三个维度对过往理论进行了批评,并重新基于美国实用主义哲学提出了新的社会行动创造性的理论思路。这本书的阅读我们满足两个目标:一是按照书中介绍社会理论流派,重新梳理从韦伯、涂尔干、到帕森斯、米德等对社会行动创造性的认识,特别是反思帕森斯对欧洲社会理论的改造,如何影响了美国学术界对社会理论的认识。第二个目标是结合三个维度,重新考虑如何在对中国国家治理的经验研究中,建立明确的分析意识。进而寻找这一领域新的分析基础,建立具有明确本体论和认识论意识的分析性研究(而不仅仅是散乱叙事、统计变量或者纯理论演绎)。


Bernardo Zacka. When the State Meets the Street: Public Service and Moral Agency,(哈佛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本书延续了美国街头官僚研究的学术脉络,但以新的社会行动理论基础对这个问题重新给予分析。进而重新反思以往政治哲学中国家理论的局限。作者提出将田野民族志与政治理论结合的研究思路,别具一格。本书虽然讨论的是美国基层的治理问题,但是本书研究所打开的基层官僚的新的理解空间,却可以帮助我们重新思考中国基层体制的运行方式问题。中国基层官僚研究一直被各种所谓常识笼罩着,而相关的制度设计也是从这些常识中来的。克服官僚自利性,克服非正式政治,鼓励官员创新等等,已经成为耳熟能详的说法。但是,这些说法背后隐含的却是对官僚社会行动基础的相对狭窄的认识。本书则试图重新理解这种基础。而这样的理解,使我们打破常识,重新思考如何建立植根于生活的国家理论问题。本书是将理论与经验研究很好结合的作品。通过阅读讨论,希望体会这种结合可以如何运用于中国研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