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社会转型与精神重建


“社会转型与精神重建”是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凝聚议题之一。中国社会常处于转型中,特别是清末民初发生全面鼎革以来,在融入世界历史的过程中,中国社会转型经历着制度阻滞、社会失序和文化危机,也始终伴随着恢复、创新和重组的努力。如何理解中国文明的近代结构变迁及运作机制,以及礼俗革新和精神重建的努力,需要融汇多学科、多面向的研究视角,推送人文和社会科学交流互动,为中国文明的现代复兴提供学术理解上的完整图景。


热点活动报道


“中共革命研究的新视野”系列论坛


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与建设深嵌于过去百年的中国史,根本重塑二十世纪中国的政治与社会。海内外学术界关于中共革命的研究已持续进行数十年,进而形成一些典范表述与经典研究。最近二十余年,受史料开放和多重学术资源(大致涉及四个层次:革命史领域实证史学的积淀、中国近代史领域单一史观的扬弃、历史学领域新方法的运用及人文社会科学相关思想资源的借鉴)的刺激,中共革命研究呈现新的气象。以中共革命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新革命史”亦被学人自觉提出,渐成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在此背景下,以往中共革命史的诸多论述得到重新检视,此前不被注意的一些新领域亦逐步被开辟出来。有着不同学科背景的中青年学人,也越来越多地将研究重点聚焦于中共革命史。不过,如何更为恰切地引入和使用新视野与新方法,以深入认知中共革命,并从中提取足供其他学科讨论的学术资源,都是有待学人严肃思考的议题。有鉴于此,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联合北京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中心举行“中共革命研究的新视野”系列论坛。论坛选取中共革命研究领域近些年较为学界注意且形成一定研究基础的新视角逐场讨论。期待呈现新视野的同时,能进一步引起对中共革命的特殊性、中共革命与二十世纪中国史的关联、中共革命研究的方法论等议题的反思。→点击浏览系列论坛纪要


文研讲座217 | 折晓叶:工业的乡缘——适配与互融

主讲人:折晓叶(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评议人:杨善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主持人:黄晓春(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邀访学者)

内容简介:从乡村工业化的历史进程来看,工业与乡村结缘,实为宏观制度条件与微观动力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双向互动的结果。其中乡镇企业发展中,乡一方的视角和村庄的主动回应,尤其值得关注。这一时期的乡村工业化,一方面是工业体制对乡土资源进行利用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乡缘关系应对工业体制的过程。作为社会互动机制的乡缘,综合了乡村社区结合紧密的亲缘、地缘、业缘和政缘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结构、制度机制和互动策略的结合体。本讲座采用适配分析视角和案例比较方法,对乡缘与工业之间的适配过程进行比较分析,论证“工业进村”不仅仅是经济生活“嵌入”在社会关系结构中的问题,而且是参与主体通过社会互动而影响甚至决定适配形态的问题。从这个角度看,乡村工业化是将乡缘规范纳入到工业生产和组织中的社会互动过程。乡缘与工业的适配关系,将为“工农相辅”结构空间的打开、资本回乡以及村社区治理和家园建设提供新的模式。本讲座是“质性研究”系列讲座之一。



文研纪念 | 燕京学派与中国社会学——纪念林耀华、瞿同祖、费孝通先生诞辰110周年

2020年是中国社会学研究的先驱林耀华、瞿同祖与费孝通三位先生的110周年诞辰,三位先生皆受教于燕京大学,与师长和同学一道,在1930-40年代亲历了燕京社会学矢志于社会学中国化之路的艰苦努力。从内地到边疆,燕京社会学以社区民族志为核心方法,采取实地调查与社会试验的方式,对内地城乡社区、民族地区的人文生态进行了深入探究。吴文藻和他的学生林耀华、费孝通和瞿同祖等,以及诸多共此理想的燕京社会学人,不仅代表了早期中国社会学以通达的心胸理解域外社会学的眼光,也代表了以社会学的思路重看、重写中国社会的传统与变革的精神。燕京社会学人不仅为社会学入中国奠定了根基,他们所树立的学术典范和精神品格,又通过北大社会学的发扬,不绝如缕,一直影响着中国社会学的发展,至今仍有待我们充分地尊重、认知和延续。为此,北大社会学系、北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特举办本次学术研讨,邀请相关学人汇聚静园,回溯前人的研究历程、学术渊源,以传承的视角加以思考和阐发。

→点击浏览论坛纪要/→点击阅读“燕京社会学”系列文章



往期活动一览


文研讲座



1、【文研讲座03】安德鲁·阿伯特:学术作为理念和学术作为日常工作

2、【文研讲座09】王笛:被遗忘的调查报告——《一个农村社团家庭》后面的故事

3、【文研讲座10】李伯重:停滞与创新——中国古代信息传播方式的演变

4、【文研讲座15】白谦慎:晚清文物市场与官员收藏活动——以吴大澂及其友人为中

5、【文研讲座17】汲喆:作为宗教实践的朝圣——在事实与隐喻之间

6、【文研讲座17】汲喆:回到日常与重建当下——禅宗与现代人的自我建构

7、【文研讲座19】卜正民:测绘于浩淼之上 ——明时代的航行与全球舆图学

8、【文研讲座23】刘皓明:围绕着allegoria的中西诗论之争

9、【文研讲座32】默多克:机器的生命——下一代的网络

10、【文研讲座38】韩启德:医学是什么

11、 【文研讲座40】Adam R. Nelson:二战、冷战与军-工-大学复合体

12、【文研讲座41】法比亚尼:社会科学的分裂——糟糕透顶还是成果斐然?

13、【文研讲座42】黄一农:《红楼梦》中的物质文化

14、【文研讲座42】黄一农:《红楼梦》与文学研究中的索隐传统

15、【文研讲座50】欧丽娟:宝黛钗关系新解

16、【文研讲座51】林毅夫: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与北大立校120 年——反思与前瞻

17、【文研讲座52】科大卫:寻找正统——乡村里的儒与道

18、【文研讲座53】赵鼎新:历史和时间性(History and Temporality)——中国社会科学的视野与话语

19、【文研讲座54】王缉思:当前国际秩序与世界政治趋势

20、【文研讲座57】吕植:三江源与游牧民的未来

21、【文研讲座63】 彭慕兰:清代中后期中国的领土与人民之新定义

22、【文研讲座69】黄克武:由圣入凡 以人胜天——《天演论》与近代中国知识转型

23、【文研讲座84】茅海建:康有为的大同三世说

24、【文研讲座86】郑振满:闽南侨乡的跨国文化网络——祠庙碑铭解析

25、【文研讲座95】俞可平:官本主义还是民本主义 ——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学分析

26、【文研讲座100】马敏:牛津藏马士曼文献及其相关学术研究

27、【文研讲座103】萧高彦:中国近代思想中的“严复时刻”——比较政治思想史的考察

28、【文研讲座106】伊莎贝·蒂罗:“中间公众”的存在与价值——一个民族志调查

29、【文研讲座111】林建华:中国大学教育——反思与未来

30、【文研讲座112】乔尔·米格代尔:公共性——融入与排斥

31、【文研讲座115】乔秀岩:从《乡土中国》到经学史——“国民性”论的启发

32、【文研讲座117】周黎安:经济学的制度范式与中国经验

33、【文研讲座120】方德万:豫湘桂会战——二战的转折点

34、【文研讲座120】方德万:抗战时期战场以外的中国——战时的日常生活

35、【文研讲座125】戴锦华:对位与错格——五四与电影

36、【文研讲座131】刘世定:经济社会学的制度研究——两条不同的跨学科研究路径

37、【文研讲座132】柯雷:经典性、母语问题及其它——谈中国当代诗歌英译选本

38、【文研讲座138】白谦慎:信息、票号、运输——晚清收藏活动中的网络因素

39、【文研讲座139】周其仁:全球化——国别本位与市场本位

40、【文研讲座143】韩启德:科学与文明之问

41、【文研讲座168】路风:工业研究 ——重新解释中国的经济增长

42、【文研讲座169】刘云杉:直面成长——从“别人家的孩子”到“国家精英”

43、【文研讲座177】王明珂:典范与异例——羌族田野的例子

44、【文研讲座180】刘永华:生命史与大历史的交错——《金翼》生命叙事的一个解读

45、【文研讲座187】刘国恩:新冠冲击下的经济发展与公共健康

46、【文研讲座193】刘守英:问题导向的研究法方法——政治经济学范式分析的一个案例

47、【文研讲座197】赵世瑜:东山赘婿——元明时期江南的合伙制社会与明清宗族

48、【文研讲座202】张静:特殊历史经验中能否发现一般理论?

49、【文研讲座209】定宜庄:考据、口述与田野——以那清绪口述为例

50、【文研讲座211】马忠文:近人书信程式与文化蕴含

51、【文研讲座216】Yves Charles Zarka:紧急状态与例外状态:新冠疫情的政治学

52、【文研讲座217】折晓叶:工业的乡缘——适配与互融



文研论坛


1、【文研论坛02】尾崎文昭:周作人思想的分析试探

2、访谈︱黄进兴:为什么说孔庙是儒教的圣域

3、【文研论坛06】游离与独在——木山英雄学术思想座谈会

4、【文研论坛19】城乡中国的土地问题  

5、【文研论坛27】社会底蕴与田野技艺

6、【文研论坛30】周锡瑞:大革命时期陕西革命运动之特殊性

7、【文研论坛31】应星:现代中国新教育场域的兴起

8、【文研论坛34】华化与复兴——现代中国的中西建筑互动

9、【文研论坛36】钱理群:鲁迅与当代中国

10、【文研论坛41】桑本谦:科技进步与中国的刑法革命

11、【文研论坛43】战争•伦理•修辞——二十世纪的东亚经验

12、【文研论坛45】社会科学中的定量研究——反思与探索

13、【文研论坛46】中国历史人类学研究的南方经验与北方经验

14、【文研论坛49】天心:徐龙森的山水世界

15、【文研论坛58】交叉学科视角下的经济史学

16、【文研论坛59】王缉思:世界政治进步了吗?

17、【文研论坛62】从公主府到红楼——老北大的校园空间(1898-1952

18、【文研论坛64】周锡瑞:从社会史角度看陕甘宁边区的起源

19、【文研论坛65】卫所的地方化与明清制度的延续性

20、【文研论坛67】作为一种思想操练的五四

21、【文研论坛68】叶启政:实证的“迷思”——重估社会科学经验研究

22、【文研论坛70】老龄化与中国社会的未来

23、【文研论坛72】阅读史——理论、方法和实践

24、【文研论坛80】城市空间结构与社会融合

25、【文研论坛86】20世纪中国政治与知识分子

26、【文研论坛91】北大本科教育:自我诊断与发展评价

27、【文研论坛92】五四与现代中国

纪要 |【“五四与现代中国”分论坛】五四与20世纪中国政治 / 五四与中国现代思想文化

纪要 |【“五四与现代中国”分论坛】五四与新思潮 / 五四与新文学

28、【文研论坛106】广学会与晚晴思潮

29、【文研论坛107】近代文史视野下的古典文体传统

30、【文研论坛110】章太炎的小学、文学与哲学

31、【文研论坛116】迁徙与驻留:卞之琳、何其芳、废名在1940年代

32、【文研论坛121】近代经学的功能转化

33、【文研论坛127】当代视角下的儒法之争——中国传统思想的历史意涵与现代启示

34、【文研论坛128】晚清的朝会、文书与政治决策 ——兼谈对中国近代制度史研究的思考

35、【文研论坛129】近代译学与文章形式

36、【文研论坛137】地域视野下的中共革命研究

37、【文研论坛143】概念史视野下的中共革命研究

38、【文研论坛145】近代思想的物质形态与情感媒介

39、【文研论坛146】政治文化视野下的中共革命研究

40、【文研论坛147】地区增长联盟与中国特色的政商关系



未名学者讲座


1、【未名学者讲座04】郝煜:雍正朝火耗归公与国家能力

2、【未名学者讲座06】陆胤:从“记诵”到“讲授”——近代中国的读书革命

3、【未名学者讲座08】王洪喆:信息时代的人与机器——维纳论人工智能时代人的延伸

4、【未名学者讲座12】张长东:税收与国家权力的韧性

5、【未名学者讲座16】王娟:国族建设中的“边疆”——近代康巴藏区的政治整合

6、【未名学者讲座19】席天扬:清代官僚选任与制度变迁——新政治经济学视角的分析

7、【未名学者讲座20】林小英:新政权的秩序与旧高校的谋生——新中国高等教育场域的形成

8、【未名学者讲座21】车浩:理解当代中国刑法知识转型

9、【未名学者讲座23】田耕:“金铁主义”与现代国家——马克斯·韦伯支配学说的再考察

10、【未名学者讲座24】李力行:关于中国国有企业下放的研究

11、【未名学者讲座34】杜正贞:诉讼档案、民间文献与普通人的历史——龙泉档案研究的尝试

12、【未名学者讲座36】王彦晶:知识的逻辑——从哲学到人工智能

13、【未名学者讲座40】张春泥:离异家庭的孩子们

14、【未名学者讲座46】章永乐:维也纳体系最后的“大国协调”与清朝-民国连续性的创制

15、【未名学者讲座47】张闫龙:企业的道义——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策略及其市场影响

16、【未名学者讲座48】韩策:“湘人江督格局”与晚清政治

17、【未名学者讲座52】程凯:“群众创造”的经验与问题——以1944年“《穷人乐》方向”为案例

18、【未名学者讲座56】杨清媚:“燕京学派”的乡土社会转型方案——基于费孝通与林耀华的比较

19、【未名学者讲座57】张慧瑜:基层传播与晋冀鲁豫《人民日报》中的新闻治理经验

20、【未名学者讲座58】许亮:工厂、家庭和资本的边陲——中国企业在非洲的社会经济学考察

21、【未名学者讲座62】彭錞:失信联合惩戒制度的法治反思

22、【未名学者讲座71】左亦鲁:后真相时代的假新闻

23、【未名学者讲座74】赵诺:整风运动后的中共华北根据地干部



文研读书


1、【文研读书04】民国北京的城市书写与历史记忆——《重写旧京》研读会

2、【文研读书06】全球史视野下的中国史研究

3、【文研读书09】十里八村:近代乡村社会与村民认知空间

4、【文研读书16】林语堂与现代中国知识思想遗产——《林语堂传》研读会

5、【文研读书19】传统中国的礼仪实践与社会形构——《礼仪下乡》研读会

6、【文研读书21】中国现代学术的精神、制度与文体——陈平原“学术史三部曲”研读会

7、【文研读书22】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制度”与“人”——《洪子诚学术作品精选》研读会

8、【文研读书23】当代文学与民族形式建构 ——贺桂梅《书写“中国气派”》研读会

9、【文研读书24】重估过渡时代的社会实验——《家庭革命》研读会

10、【文研读书25】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与教学的现状及前瞻——温儒敏《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研读会

11、【文研读书27】和而不同,多元之美——乐黛云教授《九十年沧桑》研读会



文研纪念


1、 回顾与展望: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90周年纪念论坛

2、【文研纪念08】陈岱孙与中国经济学人的精神使命

3、【文研纪念09】燕京学派与中国社会学——纪念林耀华、瞿同祖、费孝通先生诞辰110周年



展览


1、北京大学与丝绸之路——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90周年纪念展

2、“丝路研究与北大人”专题展览

3、新文化的曙光:五四时期北大学人群像



雅集


1、【静园雅集05】白谦慎:中国文人文化的现代遭际——从吴大澂说起

2、【线上雅集】张治:书斋内外的钱锺书



菊生学术论坛


1、“政教相维”——近代中国的制度因革与文教转型

2、中兴惘然:中国近代史上的同光时代

3、人文知识思想再出发——多学科的视野

4、作为历史课题与思想课题的“青年”



书志学与书籍史


1、毕罗:孙过庭生平及其《书谱》——兼论写本与书法

2、王家葵:唐赵模集王羲之千字文考鉴



邀访学者论坛


1、【邀访学者论坛】汲喆:世俗化理论与当代中国宗教研究

2、【邀访学者论坛】罗祎楠: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历史意识与历史研究中的社会科学意识

3、【邀访学者论坛】高曼士:中式基督教风格——中国建筑本土化的主要工具

4、【邀访学者论坛】陈国球:陈世骧与“抒情传统”论

5、【邀访学者论坛】袁一丹:沦陷下的“表微”之学——以北平辅仁大学为中心

6、【邀访学者论坛】孙秀林:一个城市,两个国家——上海市外来人口的居住隔离

7、【邀访学者论坛】张治:钱钟书与西方神秘主义诗学

8、【邀访学者论坛】韩潮:严复与“权利”汉译的若干问题

9、【邀访学者论坛】赵刚:细读陈映真的小说《忠孝公园》

10、【邀访学者论坛】刘亦师:田园城市学说之思想来源及其全球传播与实践

11、【邀访学者论坛】高波:春秋与二伯——两个旧词汇在晚清的新运用

12、【邀访学者论坛】戴海斌:孟森与民初政治——以《赵凤昌藏札》为讨论线索

13、【邀访学者论坛】郑振满:莆田平原的仪式联盟

14、【邀访学者论坛】陈映芳:在普遍论和特殊论之间——如何分析当下中国的家庭主义及家庭状况?

15、【邀访学者论坛】伊莎贝尔·蒂罗:民间重构社会共识的尝试——天津市公共聚会的研究

16、【邀访学者论坛】赵妍杰:家的消失——家庭在重构社会伦理中的地位

17、【邀访学者论坛】狄金华:管区组织的浮与沉 ——对农村基层政府治理结构的反思

18、【邀访学者论坛】姚达兑:中国神怪小说的近代英译之聊斋英译

19、【邀访学者论坛】肖铁:因众之名——群众的发现与叙述现代中国的方式

20、【邀访学者论坛】彭春凌:从宇宙进化到社会进步——近代中日交互语境中的斯宾塞

21、【邀访学者论坛】李放春:探究革命之“道”—— 在现代性与文明之际

22、【邀访学者论坛】周月峰:另一场新文化运动

23、【邀访学者论坛】景跃进:政体与国情——中国政治发展中的“大一统”议题

24、【邀访学者论坛】黄盈盈:跨越学科的“性”史

25、【邀访学者论坛】韩琦:莱布尼兹、康熙帝和二进制——耶稣会士白晋和宫廷的《易经》研究

26、【邀访学者论坛】周伟驰:门徒——基督教初代知识人

27、【邀访学者论坛】孟庆延:思想、风俗与制度——陈寅恪史学研究的社会学意涵

28、【邀访学者论坛】姚泽麟:义利之辨——中国医生早期职业化进程中的诊金论述与职业伦理构建

29、【邀访学者论坛】吴敏超:华东抗战——地方光谱与生命之歌

30、【邀访学者论坛】黄晓春:技术治理的制度逻辑

31、【邀访学者论坛】余旸:历史作为象征——卞之琳1937–1949年思想转变研究

32、【邀访学者论坛】张昭军:钱穆经世史学的学术理路——以《国史大纲》为中心的讨论

33、【邀访学者论坛】吴华峰: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与近代新疆地方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