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文研回望 | 2019,我们这一年(3)

发布时间:2019-12-30

                    

编者按

 

这些天,文研院第七期的邀访学者们已经还完了在北大图书馆所借的书,也在留言本上郑重地写下了感言。静园隐隐有离别的笙箫,难说再见,正流露出大家对这座精神家园的不舍。随着一年里学术活动进入尾声,不再有一座难求的景象,二院又复归宁静。院落里小径的两旁还有些残雪,这是一年将尽的时候,却在日常之下积蓄着力量。

 

文研院的活动丰富多彩,幕后故事也同样精彩。静园二院不仅有学者、老师和同学们汇聚于此,也有来自校内外学人们的关注与支持。二院既是静谧的,亦是温暖的、忙碌的,它充满活力、生机勃发。本期文研回望,让我们一起分享、聆听

 

01

工作团队篇

 


  

 


又在文研院度过了充实精彩的一年,有相逢的喜悦,也有一直不变的快乐,有美好的记忆,也有光明的未来。

—— 陈天传

行政总管

 

 

二院四时景致相映成趣,二院学者云集言传身教,在二院的日子像是一场修行,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  

邀访项目与国际事务主管

 

 

在一场场学术活动中,在一次次跨学科交流中,在一天天新鲜且忙碌的工作中,我来到文研院的第一个学期也要结束了。在这里,每一天都有所收获和成长。不仅仅是在完成工作,保证各项活动的顺利进行;更是在与老师们,同事们,远道而来的异国学者们的相处中,学习和见识到了之前不曾想象过的境界。而我初来乍到便可见证一场场纯粹学术的对话和发生,也是极其幸运的。二院的美妙,只有身在其中才体会得到。

 

——赵相宜

邀访项目与国际事务主理

 

 

静园二院,一方天地自在自得,百场雅聚动容动心;

文研四时,千万美景流转眼前,无数笑语荡存心间。

—— 刘雨桐

业务发展与推广主管

 

 

二院仿佛是这纷扰世界中的一片绿洲,在这里一切关系都变得纯粹简单,没有校园门墙之外的紧张生活,没有职场上的尔虞我诈,对我而言甚至没有通勤的压力,让我得以逃离滞塞的交通对神经的压迫。二院有时显得太,虽然这里的学术活动高密度地轮番上演。时间仿佛在这里凝固,只有物候的变化还在提醒着时间的流逝,不知不觉又在这里度过了一年。新的一年,保持敬畏,砥砺前行。

——  

业务发展与推广主理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胡甲鸣

业务发展与推广主理

 

 

二院园中学静心,传承之间悟大爱。向内自省,推己及人,潜心学习,风雨亦前行。

——  

自媒体运营与宣传主管

 

 

我是在17年夏天来文研院工作的。就像一棵小树苗长大一样,这里阳光充足、营养充沛、气温适宜,唯一的愿望便是,能长得再快些,再茁壮些。年轮层层递进,感恩的心随之满胀。谢谢每一位老师、同事、同学!笔芯!

—— 周诗雨

档案收集与管理主管

 

 

刚来文研院的时候,其实对于其理念与主旨并没有一个很具体的概念,涵育学术,激活思想的文字表述很清晰,但个人理解也就停留在文字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与感受,才使这些文字渐渐了起来。人与人之间是处出来的,空间也是。茶叶、咖啡、纸墨、雨水、草汁、山楂、雪堆,这些气味勾勒出我印象中的二院。

——陆沉依

 

 

02

学生助理篇

 

文研院学术工作的顺利进展还离不开学生助理团队的积极参与,来自人文社科各院系、信息科学学院、医学部等专业的同学们欢聚在二院,在这里贡献着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同时也收获着令人惊喜的成长和进步。

 

设计助理团队工作中

 

二院有着精神的魅力和人情的温度,喜欢在这里的每一天。

—— 周文杰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2019级博士生

 

 

在文研院工作学习的日子撑起了我的北大快乐时光,从助理岗到海报岗,工种在变,开心和治愈的感觉始终没变。文研院带我认识北大、理解北大,于极日常中,让我明白什么是学术、如何是学者。有快乐的事情做,有可爱可敬的师友学,有星空可以仰望,这是文研院,也是我向往的美好生活,我很感激。

—— 邴文彬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2019级博士研究生

 

 

新媒体助理团队工作中

 

春去秋来又一年,依然没有什么长进,依然是一个小迷糊,给文研院添的麻烦多于干的那一点点活,所幸的是每个老师和小伙伴都极其包涵,我感激不尽。这一年里面,文研院的工作好像已经嵌进了我的生活日常,每次看着刚刚新鲜出炉的文稿在自己手下生成整齐好看的秩序,会有强迫症得到治愈的舒适感。

—— 黄秋怡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2016级本科生

 

 

非常幸运能在文研院创立初期就加入文研院大家庭,恰好自己也可以说是处于学术生涯的开始。希望能继续在日常的工作中,与文研院一起成长。

——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

 

 

 

在文研院做助理的这段时间里,虽然平时做的大多是一些琐事,不过,在整理学者访谈时,我能窥见他们思想的火花;在协助讲座筹备工作时,总觉得离他们更近一步;在值班时,行政老师们的笑语和支持也让我感到浓浓的温情。我常常很实在地体会到,文研院是一个融洽的共同体,大家因对于知识、真理和艺术的追求而默契于心。万分荣幸得以来到这里,这方涵养人的天地。

—— 毛玥晖

北京大学中文系2017级本科生

 

 

文研院的海报做的精美,讲座的主题也十分吸引人,常常勾起去听讲座的愿望,可惜自己懒人一个,事到临头就不想动弹。想要担任学术撰稿助理的初衷,就是为了督促自己能按时走到静园二院占个位子听讲座。作为一个哲学系的同学,写了中文、历史、社会、考古相关的讲座——就是没有哲学类的——还有一些挺有意思的艺术类讲座。

 

这种感觉很棒,因为对于讲座主题不熟悉,每次去听讲座就像是开福袋,不知道袋子里装着什么,打开袋子需要一费番功夫,袋子里的东西却总是让人惊喜。这些惊喜告诉我,原来除了哲学系的文本研究方法,还有这么多值得关注的问题、看待问题的视角、有待处理的材料、处理材料的方法,还有许许多多有趣的人。总之,文研院是一个有趣的地方。谢谢文研院!

—— 王诗瑜

北京大学哲学系2016级本科生

 

 

对文研院的情结,一方面因为历史,另一方面则因为人。步入二院,看到的是五千载今来古往、十万里上下四方;得遇各位老师、伙伴,心中唯有无限感激。每一次撰稿,都是一段值得珍重的学习经历。很荣幸能够成为这里的一员,与大家趁青春,结伴向前行。

——任新亚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2019级硕士研究生

 

文研院的学术盛宴不知满足了我多少次,今年终于幸运地来到这里做助理。在工作中体会到了文研院高水准工作背后的严谨。印象最深的是一则关于日本唐乐苏莫者报告标题的翻译工作,将主题词从汉语追溯回梵语,再考察进入日语后的流变,最终才拉丁化呈现出来。正是在这样的严谨过程中我也收获巨大。高标准的追求和操守,又有平易近人的各位老师,在这样一个古朴典雅的园子,谁不爱呢。

—— 陆兵哲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018级硕士研究生

 

 

03

观众留言篇

 

今年,文研院举办了新文化的曙光:五四时期北大学人群像文研院海报展传承:我们的北大学缘——学者讲述等特色活动。我们精选了公众号后台及留言本上的观众感言,与大家分享。

 

 

文研院三周年学术活动观众感言

 

科学与文明之问,这一命题范畴很大,时空跨度大,估计将是一项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的千年历程。这一提问的确十分精髓,发人深思,向韩院士学习!

——选自科学·文明系列讲座观众留言

 

 

三个顶级文化机构战略合作,仿佛一场文化盛宴。讲座内容深厚感人,为之全心鼓舞,赞

——选自故宫与故宫学系列学术活动观众留言

 

 

感谢组织方细心整理,了解到相关领域学者新的研究领域和方法,收获很多!期待下一期!   

——匿名留言

 


  

 

 

 

展览观后感言


展览观后感言

 

 

 

 

 

 

文研院第二期邀访学者魏希德(Hilde De Weerdt )留言    

 

一位77岁老者的海报展观后感

 

 

 

 

一名北大学生的观后感

传承:我们的北大学缘活动是文研院的周年纪念活动的一个部分。虽然活动的时间不长,短短两个小时,但是它凝结着一代甚至几代学人的情感和记忆。作为文研院的学生助理,我参与了活动的场务组织工作,也有幸聆听了我的学术偶像戴锦华老师讲述她和她的学术偶像乐黛云老师的故事。

 

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两组关键词。第一组是学术与学缘。大家可能都知道,乐老师是我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奠基人之一,而戴老师是我国女性主义文学、电影批判研究旗帜性的人物。大家可能难以想象,如今备受尊重的老师们年轻时也曾经历过迷茫、彷徨:在质疑学术权威时感受失落,在探索学科边界时遭遇边缘化。幸运的是,乐老师遇到了恩师王瑶老师、戴老师遇到了恩师乐老师。正是老师的荫蔽、宽容和指引温柔地呵护着学生的梦想,甚至形塑了学生的生命,并助力一个学科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术的发展不仅需要智识的投入,更需要学缘和学统的涵育。

 

第二个关键词是学术与社会。戴老师说,乐老师从来都是把社会放在学术之上,将社会现实作为自己的学术动力源。当戴老师离开象牙塔,踏上持续十年的第三世界考察之路时,她也是在践行老师的教诲。戴老师追寻的,不是知识分子的理论,而是在地的、倾听底层的理论;不是纯粹的西方理论,而是来自于第三世界的劳动者和生产者的理论。或许我们可以说,只有当学术真正地回应社会问题的时候,它才获得了生命,学者才获得了真实的生命感。

 

我们作为燕京学堂的学生,面对中国学这样一个年轻的学科、身处在一个国际化的、包涵第一、第二、第三世界国家学生的大家庭中,眼前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何其有幸,有北大百年学统的滋润、有各位学识深厚的老师的指引、有来自世界各国的同学们相伴。祝愿同学们都敢于做梦,敢于走出象牙塔,思考真问题!祝老师和同学们都永远年轻!

 

魏玉槐

 

"传承”讲述活动观众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