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文研回望 | 2019,我们这一年(2)

发布时间:2019-12-29

 

《门》  文研院第六期邀访学者于溯 摄

 

编者按

这些天,文研院第七期的邀访学者们已经还完了在北大图书馆所借的书,也在留言本上郑重地写下了感言。静园隐隐有离别的笙箫,难说再见,正流露出大家对这座精神家园的不舍。随着一年里学术活动进入尾声,不再有一座难求的景象,二院又复归宁静。院落里小径的两旁还有些残雪,这是一年将尽的时候,却在日常之下积蓄着力量。

 

延续去年的传统,本将推出三期文研回望2019:我们这一年此为2)学者篇,请文研院邀访学者们谈谈在二院驻访是怎样的体验...

 

引子

 

轻轻推开二院门口的朱红木门,抬脚跨过半尺高的门槛,拾阶而上,迎面是一条方砖铺就的小路。头顶有一架紫藤花,初夏就已花叶繁茂,稍有不慎会撞上一串淘气的淡紫花串儿。右手边是一棵山楂树,四月中会绽放簇簇白色的小花,二楼邓先生的窗口是最佳的观树点,深秋时,那一树星星点点的红,必然好看……左手边,临墙种着一棵高大的香樟,森森深荫,容易让人想起南方,樟树顶是二院的驻院鸟一家,清晨总有啾啾鸟鸣声,在光影之间环绕二院。从阳春三月到仲夏六月,几乎每天我都重复这条轨迹:穿过漫长、呼啸的二环车海,走向我日耕夜作的田间,直至月上梢头,才恋恋不舍,沿一路蜿蜒的万家灯火,回到生活。四个月,一个梦,珍贵无比。

——黄群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文研院第六期邀访学者

 

重返学生时代

 

第七期邀访学者交流会

 

我来到这里,像十八九岁的时候刚到北大的样子,像个小孩子四处跑,享受各种心情。这次来这儿在人生中是绝无仅有的机会,非常享受这种奢侈。我特别希望这样一个新生的机构,很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平台,能够克服各种困难,能够继续办下去。我觉得这是给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提供特别温暖的思想平台,这是特别值得珍惜的地方。

——李放春

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研究员

文研院第七期邀访学者

 

第六期邀访学者参观“新文化的曙光——五四时期北大学人群像”专题展览

 

上一次头脑这么无学科限制的活跃,可能还是在大学时代。所以这四个月带给我的,不仅有因充实产生的快乐,还有因重新感受青春带来的快乐。我所理解的大学的样子,就是这里的样子,看到它实实在在存在在这片土地上,真感到莫大的希望,莫大的力量。

——于溯

南京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文研院第六期访问学者

 

王汎森研究员“英美思想文化史名篇选读”结课合影

 

十月份王汎森老师在这里,他带我们开展读书班。每一次的报告都需要认真准备,认真准备之后有点想表达,又有点害怕表达的感觉,完全像回到本科,好像属于被一个自己非常尊重的,自己在求学过程当中深受其影响的人,重新带着怎么读书怎么思考问题。在文研院的座谈会上发言不能按规矩,这样没有机会发言,一定要抢着发言,要做好被打断的准备,随时会有人打断你,这是一个非常活泼的氛围,不用有任何的包袱,不用有任何的顾虑。

——周月峰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副教授

文研院第七期邀访学者

 

跨学科交流的平台

 

刘迎胜教授主讲文研课程“西域南海史地研究与审音勘同”

 

关注与判研其他学者的智慧成果,借鉴及汲取邻旁学科的方法与视角,是科学进步的不竭动力。文研院搭建的跨学科交流平台,不但造福于访学者,也必能惠及北大师生。

——刘迎胜

清华大学国学院教授

文研院第六期邀访学者

 

藤田勝久教授寄语

 

在文研院驻访期间,我受惠于这里的环境,不仅推进了自己的研究,也与很多的研究者进行了学术交流。在这里,能与不同领域、学科的学者自由切磋,这种机会难能可贵,非常感谢!

——藤田勝久

日本爱媛大学教授

文研院第六期邀访学者

 

文研院第六期、第七期邀访学者赠书(部分)

 

“As scholars, one of the main current problems is that nowadays, we have focused on our subjects and our own interest with less focus on the other shared humanities issues. So, in IHSS program different scholars with different subject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experiences represent their information and exchange their knowledge in each semester, which is amazing.”

——Hassan Fazeli Nashli

伊朗德黑兰大学考古学系教授

文研院第六期邀访学者

 

第六期邀访学者聆听文研讲座

 

我们在文研院的这个大家庭里面每周两次的讨论,刘迎胜老师把我带到了北方,然后刘志伟老师带到了南方,然后少雄老师带给我们青川、阿坝,袁剑老师又带着我们走到了中亚地区,还有尹吉男老师从整个从哲学体系的整体思维探讨学术,我这里没有办法把所有老师全部都说出来。每个老师带给我的,恰恰是把我自己从原来的问题里面拉了出来,然后这种拉了出来又给我好多好多的启发,然后再让我自己回去反思我自己正在做的那些领域。

——邱源媛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文研院第六期邀访学者

 

纯粹的学术世界

 

马孟龙副教授为同期邀访学者讲授利用电脑软件绘制地图。

 

我尚不确定这些别样的世界与我的研究世界是否是一个平行的世界,它们是否以及如何影响我的研究,但我相信邓小南老师的那句话:学术事业需要接地气,需要养元气,需要坚持不懈的积累化育。我想,这些别样的世界一定能够帮我养元气,助我不断积累化育

——狄金华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文研院第六期邀访学者

 

郑少雄副研究员寄语

 

在这里我不但得到了学术上的激荡,也收获了友谊乃至于家人般的温暖。更重要的是,我遭遇了一群有趣的灵魂,他们理智而热切地面对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并且发出了真诚和有见地的声音。这是我后半段人生旅程中的重要财富。

——郑少雄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文研院第六期邀访学者

 

《雨》  邱源媛 摄

 

你动的时候觉得特别热闹,感觉学术氛围特别浓,很热闹,楼上楼下的很多声音,静的时候就连下雨的声音都可以听到,这种张力,这种美特别吸引人。

——姜南

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历史语言研究室副研究员

文研院第七期邀访学者

 

二院山楂

 

初冬,进到文研院,看到大家都在打山楂。这个山楂真的有是文研院的山楂,做成非常精美的小包装袋装起来,还带有文研院的logo,这袋山楂我到现在还没有舍得吃。希望文研院永远像一股清流,永远的流淌,这样就可以给中国的人文学术界保持一股精神的活水,有营养地跳动,真正打造文研院的学术理想,捍卫学术,激活思想。

——路国权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副教授

文研院第七期邀访学者

 

第七期邀访学者参观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其实我们在这个地方都是做访问,严格来说我们在这个地方都是一个过客。这个地方最神奇的一点,它会让你很快融入,几乎你进来之后就会产生一个高度的认同感。你是因为在这个地方,作为这个地方的一份子而感到骄傲。

——田雷

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

文研院第七期邀访学者

 

心思徜徉的家园

 

第六期邀访学者参观荣宝斋

 

在我看来很短时间,这里令我真的有家园的感觉,不是说我对这里很熟悉,我原来也没在这里工作过,都是来去匆匆,我现在觉得这个地方是我的精神家园,我在这里觉得既有安全感也有舒适感,我到这里的时候心就能够安静下来。

——刘志伟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文研院第六期邀访学者

 

静园的秋

 

深秋傍晚,从静园二院出来,过南阁北阁,月明星稀夜色中,银杏黄,华表亮,小桥西门在望。恬淡一束暖意,从心中升起。我会心一笑,知道,知道,是等候已久的幸福感。静园二院文研院,失而复得的文化家园。

——李开元

日本就实大学教授

文研院第七期邀访学者

 

二院雪景

 

文研院为学者提供了一个心灵慰藉之所,一个精神家园。在二院的四个月,我拥有了想象中一个学者应该过的生活。在我所有的访学生涯中,国外的、国内的,这是最充实、最愉快的一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北大文研院是一个理想的读书、思考、写作和交流的学术空间,我为自己能有文研院这段经历而感到自豪。

——景跃进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教授

文研院第七期邀访学者

 

第七期邀访学者和文研院工作人员为周绍明教授庆生

 

“It is a friendly place, and people became friendly very quickly. They didn’t have to wait for two months to begin to talk in a relaxed manner with one another. So it is very easy for me to adapt a life here. So much love that I feel it is almost becoming home.”

——周绍明

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教授

文研院第七期邀访学者

 

二院夜景  姚达兑 摄

 

文研院是一个舞台,活动广度跟深度都是非常令人印象深刻。我跟这里的学者除了正式的讨论,还有一些私下不经意的聊天,互相获益蛮多。大概就是陈之藩先生形容的智者的旅店。兼具效率和美感的各种学术活动在这里日夜上演,收获良多。希望并祝愿,文研院所搭建的平台和运作模式可以长久的发展下去。

——王汎森

台湾中研院史语所特聘研究员、中研院院士

文研院第七期邀访学者

 

尹吉男教授题字

 

燕园初入夏,落花或伤春。新绿映天眼,旧影随我身。少陵白日酒,谪仙明月魂。小院三桌暖,清流醉一群。

——尹吉男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文研院第六期邀访学者